3月6日,佛山市“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共同体推进会在南海区石小实验学校召开。来自佛山全市约600名教师参加会议。
2024年11月,佛山市教育局、佛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开展了“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共同体创建工作,通过创建“组织架构、灵活机制、优势互补、智慧共享”体系,覆盖所有“区域、学校、学科、课程、老师”多层次的“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共同体,加速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研究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应用模式与场景,形成独具佛山特色的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新样态。“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共同体采用“传授、帮助、带领、指导、扶持”的运行模式,用1-2年时间使全市教师熟练掌握并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工具或平台,提升与优化学科教学、主题教研、教学评价、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等业务。目前,已组建“人工智能+”理论研究共同体19个、创新共同体119个、实践共同体约500个、应用共同体3000余个,覆盖教师数达3万余人。
活动现场。龙西男 摄
活动现场。龙西男 摄
市招生办主任邓锐昌在活动中表示,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教育系统要抢抓机遇,科学有序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要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人工智能应用培训活动,加速教师掌握人工智能应用技术和方法。要以应用为导向,以用促学、以学促教、以教促研,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应用模式。鼓励教师在学科教学、主题教研、教学评价、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等领域,开展研究、探索、实践与应用,力争在1~2年内形成“全过程、全流程、全学科”融合创新的“佛山模式”,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二级调研员张东航表示,大力支持“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共同体的创建,将进一步优化职称评审机制,把教师参与共同体建设成效纳入人才评价考核体系,将教学创新成果视为科研成果,支持培育一批兼具教育智慧与技术素养的复合型骨干教师,通过打造“教育提质—人才成长—产业升级”的良性生态,聚焦“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的协同发展,以此推动佛山教育质量的显著提升,并为产业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从而为佛山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能。
佛山市教育局信息中心就“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共同体的创建作了统一部署。龙西男 摄
佛山市教育局信息中心就“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共同体的创建作了统一部署。龙西男 摄
华南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胡小勇教授作了题为《人工智能如潮,何以新质为师?》的专家讲座。会上为“人工智能+”理论共同体和创新共同体代表进行了授牌。同时,佛山市教育局信息中心就“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共同体的创建作了统一部署;南海区狮山镇教育发展中心作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工作汇报;南海区狮山镇联和吴汉小学、顺德区龙江城区中心小学的代表分别作了交流发言。
共同体类型介绍:
“人工智能+”理论研究共同体(10-20个),主要负责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理论研究和应用探索,构建支持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支撑体系,高质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人工智能+”创新共同体(100个),主要任务是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形成创新案例,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
“人工智能+”实践共同体(1000个),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探索,寻找适应教育教学发展的技术路径,加快教师专业技术成长步伐。
“人工智能+”应用共同体(10000个),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全过程、全流程、全学科”的融合应用,助力教师专业发展。
撰文:龙西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