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再突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唇鱼,在惠州惠东实现全人工繁育

作者 乌天宇;王昌辉 2024-12-31 19:10

01:28

惠州惠东: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黄唇鱼实现全人工繁育

12月29日,在惠州惠东港口的鳇鲸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鳇鲸公司”),黄唇鱼全人工繁育阶段性成果获得专家组验收。

这是该企业在攻克黄唇鱼人工繁育、硇洲族大黄鱼人工繁育之后,在现代化海洋渔业种业研究方面,取得的又一新成果。

填补技术空白

首次实现大型石首鱼科全人工繁育

在鳇鲸公司的养殖基地,圆形的养殖池内一个连着一个,在人工模拟的水流环境中,一尾尾黄唇鱼悠然地群游其中。这些都是新繁育成功的黄唇鱼子二代育苗,经过几个月的悉心养育,身形修长、游姿矫健,鱼身上的鳞片闪烁光泽。

黄唇鱼隶属于石首鱼科,俗称金钱鮸、金钱鳘、白花等,是我国特有种。不过,由于沿海各地捕捞强度加剧和栖息生境退化,黄唇鱼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濒临灭绝。

2006年,被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极度濒危物种(CR),2021年2月,由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升为一级。

2021年,在各海洋渔业研究院校带领下,由鳇鲸公司组成的项目组,首次攻克了黄唇鱼人工繁殖的难题。如今,历经近3年的培育研究,鳇鲸公司再次实现了对黄唇鱼的全人工繁育。

鳇鲸公司高级工程师颜阔秋介绍,项目组之前是利用野外采集的黄唇鱼作为亲本,通过人工诱导繁育的子一代幼鱼;而此次,则是利用这批人工繁育出的、达到性成熟的子一代,继续繁育出的子二代黄唇鱼。

“经过这个过程,我们真正实现了黄唇鱼养殖、繁育的全人工流程。”颜阔秋说,目前,鳇鲸公司已培育繁殖出黄唇鱼子二代育苗约22万尾。

本次成果验收现场,由中国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厦门大学、广州大学、惠州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等院校组成的专家组,听取了项目组的汇报,审阅了相关材料,并通过现场测查后,一致确认黄唇鱼全人工繁育成果通过验收。

“这次成果,填补了国内外大型石首鱼科鱼类繁育的空白,对黄唇鱼的种质保护和资源恢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中国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执行院长刘英杰指出,通过研究黄唇鱼的全人工孵育,有利于掌握黄唇鱼亲鱼培育和繁殖,以及鱼类的促熟、受精和孵化的全套工艺,也为今后开展黄唇鱼野外放流增殖,提供了有效的群体基础。

事实上,黄唇鱼也具备很好的养殖经济性状,其生长非常快,适应性很强,不仅肉质很好,其鱼鳔也具备极高的药用经济价值。

刘英杰认为,在未来通过人工繁育群体野外放流增殖,实现野生种群逐步扩大的情况下,能够逐步降低黄唇鱼保护级别,使其能够为渔业生产所利用,其将成为我国水产养殖尤其是海水养殖产业里,非常重要且具备经济价值的渔业物种。

从“零”摸索

用科技“助产”黄唇鱼繁育

“对黄唇鱼的保育研究,是国家立项的海洋渔业和淡水渔业专项课题,也是‘十四五’重点研发项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黄洪辉介绍,一直以来,在学术领域,针对黄唇鱼人工繁育的研究很少,在没有准确参数参考下,由鳇鲸公司和南海水产研究所联合开展相关研究,为找到适宜黄唇鱼繁育的环境条件,做出了很多努力和尝试。

“黄唇鱼为近海暖温性稀有底层鱼类,通常生活在海水、淡水交汇的河口海域,如珠江口。”颜阔秋研究发现,此前研究大部分都称黄唇鱼需要7-8年才能性成熟,但经过野外试验和采集发现,野生群体大概在5-6年便能达到性成熟,所以资料记录可能存在问题。

项目组同时还发现,在惠东港口室外养殖基地里的黄唇鱼,都很难达到性成熟要求,只有珠江口的养殖试验区效果最好,“这说明珠江口处的光温盐等条件最为适宜繁殖要求。”颜阔秋说。

于是,项目组在珠江口采集了自然条件下的光温数据,并在去年初,把黄唇鱼搬到室内养殖池,利用人工设备调节“光、温、盐、流”等环境参数,“通过这套设备,我们将原本一季3个月,缩短为一季2个月,让黄唇鱼更快发育成熟。”颜阔秋介绍,促使黄唇鱼性腺发育,以摸清黄唇鱼准确的繁殖环境。

不仅如此,项目组还发现,作为石首鱼科,黄唇鱼在繁殖过程中还有一个特别的行为——通过耳石摩擦发出“求偶”声音。

“黄唇鱼在繁殖过程中,会发出一种可以远距离传播的低频声音,这种声音向异性传递信号。”黄洪辉介绍,为了更好地给黄唇鱼繁育创造“氛围”,南海水产研究所利用水下水听器,对珠江口地区发现的黄唇鱼野生种群,进行了声音录制,并布置在养殖池中循环播放,以模仿产卵的水下声音环境。

经过一系列“助产”操作,人工繁育黄唇鱼于今年3月20日和4月12日,分别两次出现产卵排精行为,成功获得大量受精卵,并最终孵育成为子二代幼鱼。

如今,这一系列的性腺培育精准调控与音频诱导卵技术,创造性地得到了黄唇鱼在全人工控制条件下性腺发育自然产卵的有效方法,并申请获得了授权发明专利。

“目前,黄唇鱼成功实现了全人工繁育技术,但这个过程依然存在一些技术难题,比如大规模苗种的培育存活率不高、人工苗种野外适应能力不强等。”黄洪辉表示,这些技术将是未来研究工作需要突破的难点,项目组将在目前研究工作基础之上,进一步的细化相关的繁殖生物学参数、保育工艺,完善保育的措施,为恢复黄唇鱼野生种群资源作出贡献。

采写:南方+记者 乌天宇

摄影:南方+记者 王昌辉

编辑 南小惠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