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毕业携笔从戎,到褪去军装深耕“三农”一线,现任江门市新会区委农办专职副主任、新会区乡村振兴局副局长的余凯强,用五年军旅生涯淬炼的忠诚与担当,在扶贫和乡村振兴的战场上坚守十七载。他始终铭记“卸甲不解志,永葆军人本色”的誓言,把军营里的冲锋姿态,化作田间地头的实干身影,在广东江门、广西崇左的土地上,书写着一名军转干部对人民的赤诚。
余凯强(后排中间)。
余凯强(后排中间)。
从军营到田间:军人本色照亮扶贫路
2013年6月,余凯强接受组织选派,进驻江门恩平协调扶贫开发“双到”工作。这片珠三角边缘的农业大县,65%人口为农业人口,115个村委会是革命老区,25条贫困村、833户贫困户的脱贫重任,成了他转业后的第一个“攻坚战场”。
“每天脑子时刻想的就是工作,连睡觉突然想到思路,都要爬起来继续琢磨。”军旅生涯铸就的坚韧与执着,成了余凯强啃下硬骨头的“利器”。他深知,扶贫不能“大水漫灌”,必须精准施策。为此,他主动对接单位资源,邀请市(区)农科专家深入贫困村“把脉开方”,量身定制脱贫方案: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教育扶贫、社工扶志、低保兜底等“多轮驱动”,为贫困户铺就增收路;推动资产收益、产业发展、老区村建设等项目落地,让贫困村集体经济“活”起来。
三年攻坚,成绩斐然。新会区对口帮扶恩平市的11个贫困村中,247户扶贫户年人均纯收入从不足3000元跃升至9000元,363户贫困户纳入低保、五保等社会保障,60岁以上贫困户全部参保,11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均超5万元。
昔日贫困的村庄变了样,村民的笑脸里,藏着余凯强用汗水浇灌的初心。
主动请缨再出发:扎根粤桂协作一线
2021年5月,余凯强再次响应号召,主动请缨奔赴广西崇左宁明县,挂任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成了粤桂协作战场上的“新兵”。从珠三角到桂西南,他带着“归零”心态,重新学习、重新出发。
“浇花浇到根子上,帮扶扶到点子上。”这是余凯强常挂在嘴边的话。一年多时间里,他跑遍乡镇、走进脱贫户家中,摸透基层需求后,迅速理清工作思路: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筑牢防返贫监测底线,结合宁明实际探索协作新模式。
他推动的“点对点”劳务协作,让脱贫劳动力从“家门口”直达“厂门口”,仅2022年前三季度已组织16车次免费专车,护送644名农民工返岗,其中161人是脱贫人口;“送教下乡”开设的“粤菜师傅”“南粤家政”等技能培训班,让村民手握“新技能”,拓宽增收渠道;260万元粤桂项目资金投入乡村建设,让“桂风壮韵”的宜居乡村从图纸变为现实。
村民口中“路通了,生活富起来了”的感叹,坚定了余凯强实干笃行的信心。
攻坚不止步:在新战场续写军人荣光
2022年,宁明县两次突发疫情,40多天的封控让招商引资工作举步维艰。但在余凯强看来,“军人的字典里没有‘退缩’二字”。他每天电话不停,反复协调东部企业克服困难到宁明考察,最终推动16个企业落地投产,总投资达9300万元,吸纳1218名农村劳动力就业。
“年轻人走出大山,不只是为了收入,更是为了开阔思想和视野,这对国家未来影响长远。”在他眼中,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从恩平的产业扶贫到宁明的粤桂协作,从让贫困户年收入翻倍到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余凯强始终以“冲锋战士”的姿态,在“三农”战场上续写着军人的荣光。
十七载风雨兼程,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不变的是余凯强身上那股不服输、不止步的军人本色。
撰文:黄绍侦
通讯员:梁沅君
图片:新会区退役军人事务局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