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路变坦途!海丰人大代表创新履职解民忧

作者 陈欣欣 2025-07-30 11:21

在海丰县云岭实验学校门前,一条崭新的双向四车道柏油路——育德路,取代了昔日的泥泞土路,迎接着上下学的师生和往来穿梭的村民。这条于2024年初顺利通车的道路,不仅让师生步履从容、村民出行便捷,更生动地镌刻着海丰县、镇两级人大代表为民履职的坚实足迹。他们穿梭于村民院落与施工现场,以创新履职方式和务实工作作风,架起连心桥,破解烦心事,将群众的殷切期盼化为美好现实。

从“心里没底”到“心里踏实”

育德路建设伊始,征地问题便成为横亘在项目前的第一道难关。当征地通知首次张贴在联河村村头公告栏时,围观的村民议论纷纷,顾虑重重。“大家不是故意反对,就是心里没底。”海丰县附城镇人大代表、联河村党委委员许宇奈坦言当时的复杂局面。部分村民对未来生活保障、补偿政策等存在顾虑,项目推进面临阻力。

面对挑战,人大代表并非孤军奋战。海丰县人大常委会创新履职载体,在云岭实验学校项目建设现场设立了县人大代表驻重点民生项目联络站,为人大代表深入一线、精准履职提供了坚实的阵地支撑,让代表们化身多重角色发挥作用——

当好“政策宣传员”——驻站代表首要任务是吃透政策。许宇奈和同事们将征地补偿、安置等政策反复研读,“得自己先明白,才能跟村民讲清楚。”他们带着政策文件,挨家挨户走访,在村民家的板凳上、院落里,用最朴实的家常话,将复杂的政策条款转化为村民听得懂、能理解的道理。遇到对征拆面积有异议的,许宇奈就拿出资料,逐条耐心比对解释,“群众有疑问很正常,我们多跑几趟、多讲几遍,把问题解决了,大家自然就理解了。”

当好“民意传声筒”——代表们深入群众,广泛收集关于道路建设的意见建议。在平时接触中,“孩子们上下学路上不安全,家长接送孩子停车也不方便”是群众反映最集中的痛点。这些诉求被及时、准确地传递给政府相关部门和项目方,成为决策和优化方案的重要依据。

当好“矛盾调解员”——身份的双重性让许宇奈在协调中更具优势。“人大代表和村党委委员,这两个角色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群众好。”他总能敏锐地找到平衡点。例如,当施工进度因技术难题稍缓引发村民担忧影响孩子上学时,他一方面向村民解释项目方的实际困难,强调质量与安全的重要性,争取理解;另一方面积极与项目方沟通,了解卡点,督促其优化方案、加快进度,有效化解了潜在的矛盾。

当好“项目监督员”——依托联络站,代表们对工程进度和质量进行全程跟踪监督。他们定期深入工地,及时发现施工中的难点、堵点,并积极协调督促解决,确保项目按计划高质量推进。正是基于对群众实际出行需求的深入调研和有力推动,最终促成了育德路由最初的狭窄泥土路规划,升级拓宽为满足长远需求的双向四车道。

泥路蝶变惠泽千家

如今,畅通的育德路已成为当地社区发展的“动脉”。海丰县云岭实验学校副校长曾燕燕对此深有感触:“人大代表真正沉下去了,他们多次走访周边社区和家长,面对面倾听诉求。针对校门口道路拥堵的老大难问题,积极协调推动解决。现在通行效率大幅提升,学生安全更有保障,家长接送方便多了,实实在在为学校、为周边群众办了件大好事!育人环境改善了,家长们评价非常高。”

育德路的蝶变,是海丰人大代表创新履职、为民办实事的一个缩影。他们的脚步并未停歇。今年,育德路西段贯通工程已被列为重点工作,这条路将连接现有路段与红城大道西,进一步分流三环路车流,惠及更多居民。许宇奈和其他代表早已行动起来,再次深入沿线群众家中,计划将育德路建设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复制推广到更多旧区改造项目中。这些忙碌在基层一线的身影,如同育德路上点亮的路灯,持续照亮着海丰旧区改造、民生改善的新征程,诠释着“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庄严承诺。

南方+记者 陈欣欣

通讯员 卢燕雪 蔡若冰

编辑 李恺莉
校对 吴荆子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