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开始,正式入伏了,今年的三伏天一共30天。具体时间为:
初伏:7月20日至7月29日,共10天;
中伏:7月30日至8月8日,共10天;
末伏:8月9日至8月18日,共10天。
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三伏天里,除了酷暑蒸烤外,也正是冬病夏治的好时机。此时进行“三伏天灸”“晒背”“食疗”等养生调理,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一起来了解下吧。
三伏天灸要注意什么?
提起“冬病夏治”,离不开“三伏天灸”。天灸作为岭南传统的夏季调养之道,在岭南地区广受欢迎。据了解,今年广州各大医院中医科普遍均有开展三伏天灸,有需要的朋友可预约前往。
哪些人适合贴
总的来说,三伏天灸老幼咸宜,尤其是对于体质偏虚、阳虚以及风寒湿型的患者疗效更佳。
具体如下:
1.肺系相关病症:过敏性鼻炎、慢性咳喘、慢性咽炎等病症。
2.痛症:颈肩腰腿痛、膝骨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网球肘、胃痛等。
3.其他:失眠、慢性肠炎、消化不良、夜尿症等。
如果能按时按疗程贴药,坚持2至3年,效果会更好。
别忘记这些注意事项
贴药时间:成人30-45分钟,儿童10-20分钟,2岁以下小孩慎贴药。
贴药反应:贴药部位皮肤出现轻度红肿、小水泡、轻度热痛感属正常现象,请勿抓挠。如局部皮肤严重红肿、大水泡、皮肤过敏、发热等,请及时到医院处理。
饮食控制:贴药当天清淡饮食,不宜食用发物、生冷食品。贴药2小时后可以洗热水澡,不宜游泳。
禁忌症:皮肤破损者、孕妇、月经期妇女和体温超过37.5℃者不能贴药。
三伏“晒背”要注意些什么?
晒背有哪些好处
中医认为,晒太阳是流通气血、令阴阳相和的良方,具有调动人体抗病能力、改善人体代谢等多重功效。三伏这段时间做足日光浴,不但能补充身体阳气,还能祛除陈年痼疾。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阳光除了能促进钙质吸收,还能降“三高”、降低患癌风险。阳光通过刺激大脑,对睡眠、心情和免疫力产生影响。适度的晒太阳可以显著降低老年痴呆的发生风险。
适宜晒背的人群有哪些
慢性病患者
慢性病和疑难杂病有着病程绵长、反复发作的特点,这往往会伤及机体的阳气。如代谢综合征、过敏性咳嗽、鼻炎、咽炎等,可以通过晒太阳的方式补充阳气。
心脑血管病高危人群
如尿酸高、血脂高、血糖高、腹部肥胖、体力活动少等人群,可以通过晒太阳补充身体的阳气,加快新陈代谢。
亚健康人群
如胃肠功能不好、易感冒等亚健康人群。
湿气重人群
对于畏寒怕冷、四肢不温的人群,特别是伴有舌胖或有齿痕、舌苔厚腻的表现,提示体质为湿气重的人群,尤其需要多晒太阳。
什么时间晒
最佳的时间为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三伏的其他日子次之。
9点-11点是巳时,中午11点-1点是午时,1点-3点是未时,都可以晒。
小孩、老人、体虚的人最好是晒9~11点的太阳。
每次晒多久
可先晒20-30分钟,根据自己的耐受程度调整。裸露背部及四肢,直接与太阳光接触,男士可脱去上衣,女士可以选择小背心小肚兜。
晒背要注意什么
①不要直接暴晒头部,建议打伞或者用帽子遮挡头部;
②饭后建议休息半小时再晒,晒中需及时补充水分;
③晒太阳之后毛孔打开,最好在荫凉处及时把汗湿的衣服换下来,不可直接吹空调、喝冷饮;
④孕期身体情况比较特殊,可以晒太阳,但建议不要在烈日下晒背;
⑤如果存在对阳光过敏或紫外线不耐受的情况,建议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健康需求来调整。
三伏食养有哪些重点
1、重在健脾祛湿
脾的运化如果受到影响,容易出现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因此三伏天饮食总体来说,应吃易于消化的食物,注重健脾祛湿。
健脾祛湿的食材有:五指毛桃、扁豆、赤小豆、白术、茯苓、芡实、薏苡仁、玉米、鲫鱼等。
2、兼以清心泻火
夏季容易心火旺,因此三伏天饮食还需注意清心泻火。
清心泻火的食物有:新鲜莲子、莲心、苦瓜、百合、绿茶、苦丁茶、龟苓膏等。
3、辅以解暑生津益气
三伏天人体多汗,故饮食需兼顾解暑生津和补气。
解暑生津的食物有:麦冬、桃子、李子、杨梅、甘蔗、猕猴桃、西瓜、绿豆、冬瓜、苦瓜、黄瓜、丝瓜、芥蓝、海带、鸭肉、酸梅汤(由适量乌梅、山楂、桂花、甘草、冰糖这几样材料熬制而成),五汁饮(鸭梨、马蹄、莲藕、鲜芦根、麦冬这五种食材榨汁而成)等。
补气的食物有:党参、黄芪、人参、西洋参、糯米、鸡肉、牛肉等。
4、适时散寒祛湿
办公室人群,大多数时间都待在空调房,天气热人们还喜欢喝冷饮,容易出现腹胀、腹泻、舌质淡白苔厚腻等症状。尤其要注意散寒祛湿。
散寒祛湿的食物有:藿香、艾草、白豆蔻、砂仁、陈皮、紫苏、姜、葱、蒜等。
三伏食疗方推荐
黄芪乌骨鸡
黄芪30克、乌骨鸡半只,共炖,鸡肉熟烂后,加调味品,饮汤食肉,可分3次食用,连食1月左右。
功效:益气养肺、固表防感冒。
人参蛤蚧粥
蛤蚧粉2克、人参粉3克、糯米50-100克。先将糯米煮成稀粥,待粥熟时加入蛤蚧、人参粉搅匀,趁热服。
功效:补肺肾、益元气、平虚喘。
四仁鸡子羹
白果仁、甜杏仁各1份,胡桃仁、花生仁各2份,共研末。每日清晨取20克,鸡蛋1个,煮羹1小碗服用。
功效:扶正固本、补肾润肺、纳气平喘。
消暑健脾饮
用适量云茯、苡米、山药、冬瓜(冬瓜要连皮带瓜仁)煲水饮用。
功效:清热、健脾、祛湿。
五豆杂粮饮
将适量红豆、赤小豆、绿豆、扁豆、黄豆与南瓜煲水饮用。
功效:消暑清热。
苦瓜煲水或苦丁茶
将苦瓜煲水饮用,或用苦丁泡茶喝。
功效:解热去暑、清胃火防便秘。
【来源:健康有约、广东省中医院、深圳市中医院、黄穗平说脾胃、老人报、健康时报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