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调查研究成为新时代的青年必修课,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下称“广油”)的青年学子正用脚步丈量南粤大地,以行动续写一脉相承的西迁精神。60年前,他们的师长用扁担挑起仪器西迁茂名,在平房里点燃南方石油教育的火种;今天,新一代广油人在实践前沿回答青春命题,让调查研究在青年实践的热土扎根。
广油青年在肇庆调研
播种:让求真求实的种子向阳生长
起笔,理念先行。“精神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广油经济管理学院组织员李老师说道。调查研究本质上是一次思想的长征,这不仅是方法问题,更是作风问题。
在思想上坚持求真求实之观点,要挑得起肩膀上的担子。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而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求真求实的过程。思想上立得住根基,行动上才能迈得开脚步。近年来,广油推动“思政课下沉”,让青年学生、师生党员在“落得下地”的调研实践中学思践悟。通过集中前往茂名高州根子镇柏桥讲堂、冼夫人文化馆等实践基地,在文化浸润中培养好求真求实的理念。
“柏”试“柏”灵实践团成员走村入户座谈
在学术上恪守研学笃思之精神,要对得起笔尖上的数据。学术研究不在于写多少材料、查多少文献、出多少数据,其核心是具备问题意识。做好学问不是简单的数学证明题,而应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能力。每份数据要经得起田埂夜话的追问,每项建议要听得懂灶台恳谈的乡音。
渔稻家乡实践团成员在与茂名罗非鱼养殖户攀谈
在实践中体察洞见之真章,能守得住心尖上的关怀。调查研究不仅要在笔尖着力,更要在心里发力。要具体深刻,亦要真诚朴实。当学术规范与人文关怀共生,那些沾着露珠的数据才能真正滋养大地。心“Shine”残健共融跑团在调研实践时立下铁律:“相互交流的前提是尊重、关怀,在面对视障人士时,我们就是他们的‘眼睛’。”这种“把伦理种进方法论”的坚守,让他们的《视障跑团手册》里既有视障人士需求名录,也夹满了对视障人士的服务贴士。
“禾苗之生,必得中正。”调查研究好比禾苗生长——既需要数据测量的标尺,更需要思想涵养的墒情。
破土:让脚步从室内迈向户外课堂
如何获得真知灼见,让调查研究的种子发芽,贵在有敢于破土的勇气和实干担当的魄力。“为什么要把课堂开到户外去?或许真正经过调查研究的浸润,才能真正从一线干部和群众的角度明白还有很多人自上而下一直在做切实的事,才能真正有使命感。”广油经济管理学院团委林老师谆谆教导道。
广油以“百千万工程”为实践载体,推动青年学子从教室走向田野、车间与社区。在茂名市金塘镇,“梦想灯塔”突击队扎根“油城原点”,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拍摄宣传片,记录簸箕炊和陈氏铸铜技艺,创作《金塘赞》,展现乡村从“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的蝶变。学生们在走访中感悟到,金塘与广油同生于1954年,共享“因油而生、为油奉献”的精神血脉,这种历史共鸣让课堂的边界在乡土中无限延伸。
从汕头南澳县“星”之所在实践团聚焦“苦瓜+”全产业链,以电商直播推介苦瓜茶、苦瓜酒,设计文旅采摘项目破解单一销售困境,到联合消防部门开展“理论 +实践”宣传活动,通过灭火器演示、入户宣传提升群众安全意识,广油学子将产学研链条延伸到基层最前沿。
“星”之所在实践团在进行南澳苦瓜推广电商直播
“只有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才能沉淀真情。”林老师的话语在一次次实践中得到印证。从红色基因挖掘到科技助农,从非遗传承到产业调研,青年学子在调查研究中破土成长,将论文写在田间地头,用行动诠释使命担当。未来,更多“破土”的种子将在广油与基层土壤的共生中,孕育出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
扎根:在泥土深处扎下条分缕析的根脉
调查研究又如同一棵树,它愈想伸向高处、明亮处,它的根愈要向下、向泥土、向深处。历史和实践强有力地证明,调研的根须要穿透表象的土壤,触及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深层肌理。
“乡镇出题,高校揭榜。”在粤东、粤西、粤北的社区街道和田间地头,青年突击队在笔记本上记录下“不完美”的答案:文旅宣传覆盖率低于67%、传统手工艺面临失传、古建筑修缮资金缺口……“调研不是走马观花,而是要踩进地里找问题。”茂名非遗守护者实践团队员说。他们早上走访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下午体验榄雕制作、摆摊和直播宣传,夜晚整理材料数据,最终形成《信宜榄雕创新发展调研报告》,提出“非遗工坊+研学游”的创新模式,为“传承断链”的痛点提出更多金点子、好方法。
茂名非遗实践团成员走访了解信宜榄雕制作情况
这种“泥土气”的思想淬炼往往在细节处发生。凌天实践团队员发现,当地空巢老人不善言语,却对孩子们的事情津津乐道——他们能准确说出村里小学三年级学生的乳名,记得哪个娃娃最爱吃灶膛煨的红薯,甚至用声音就能“辨声识孩”。于是,团队整合留守儿童帮扶资源,将“银发”与“童心”嫁接:留守儿童教老人视频连线在外务工的父母,老人则带孩子们在菜畦边演算数学题。“代际孤独的消解”有了更朴实的载体——方言与普通话交织的通话、混着柴火灰的算术草稿,恰是思想淬炼在皱纹与笑窝间生长的年轮。
“乡村振兴的经纬,得用脚一步步量出来。”这是“00 后”学生林齐萱的感悟。去年,她参与的“电商助力南澳苦瓜发展”项目,让更多人看到了旅游岛屿内的特色农产品。今年,她带着经验转战肇庆白土镇,发现“每个乡村的情况都是独特的,不能‘照葫芦画瓢’,而要因地制宜”。
在广油,这样的青年答卷早已不是孤例。近3年,校团委收到1000余支团队、近万名学生对广东青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暨“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的申请,足迹覆盖粤东、粤西、粤北百余镇村,在团省委“校地通”小程序上结对数量超过100支,各主题专项立项合计超过80支。数据背后,是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他们带回问题,也种下希望。
传承:让更多“大树”亭亭玉立
“为什么你们愿意来?”面对村民的疑问,队员徐嘉盈指了指“百千万工程”大学生突击队服装上的校徽:“60年前,我们的师长扛着扁担来;今天,我们带着使命来。”
“星”之所在实践团调研实践结束时,在祠堂不远处看到了一棵木棉树。学生们说,木棉又叫“英雄树”,它扎根时沉默,绽放时热烈。正如青年的实践,未必轰轰烈烈,却能在岁月里长成一片荫凉。
“西迁精神不是陈列馆里的老照片,而是刻在基因里的行动力。”李老师说。从扁担到数据终端,从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到人文关怀,“祖国需要处,皆是我故乡”的担当始终如一。60年前,广油人用扁担挑起西迁的担当;今天,青年突击队用数据丈量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区域发展的经纬。
这种精神密码,始终在回答一个问题:当祖国需要时,我们这代人能交出怎样的答卷?
答曰:“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这是郭沫若评价辛弃疾的话,核心是形容豪放雄壮的风格,并继承苏东坡的气魄)
来源:《黄金时代(生力军)》2025年六月上旬刊(作者:邱建科、李伟琼、林衍君)
编辑:邱建科(宣传实习生)
初审:漫漫长路
复审:橙安
终审:冬冬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