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企业在佛山|封面话题

作者 李周秦 2025-07-28 18:29

“我们对加大在中国的投资,特别是加大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力度充满信心。在佛山,目前20万平方米的建筑厂房已经开始封顶,到年底可以试生产。”2025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赛威传动(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长张胜利透露,将加码投资佛山。

张胜利提到的20万平方米建筑厂房,正是德国SEW集团在佛山顺德投资超百亿打造的世界级高端装备制造基地(一期)项目。

德国SEW集团在佛山顺德投资超百亿打造的世界级高端装备制造基地(一期)项目封顶。 受访者供图

德国SEW集团在佛山顺德投资超百亿打造的世界级高端装备制造基地(一期)项目封顶。 受访者供图

这是佛山引入的外资标杆项目之一。从诞生第一家外资企业到突破8500家,佛山不断向世界展示强大的吸引力。外资在佛山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多元、从落户到扎根的过程,也是佛山走向世界、世界拥抱佛山的开放故事。

看好中国、投资佛山,是外资企业坚定且长期的选择。在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广大外资企业依旧相信佛山,相信中国。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佛山实际使用外资 29.2 亿元,同比增长 69.9%,增速排名珠三角第二;新批企业 915 家,同比增长 88.7%,增速排名珠三角第一。

制造大市的“外资密码”

在吸引外资上,佛山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外资进入佛山的历史,从改革开放开始。1978年,全国最早的“三来一补”企业——大进制衣厂在顺德投产,开创了与港资合作的先河。之后,外商独资经营模式逐渐发展起来,佛山成为全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

“外资企业的到来不仅为佛山注入了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本土企业的快速成长,推动了产业链的完善升级。”佛山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会长王绪说。

有一个重要的例证——不少传统优势产业崛起的背后,都有外资的身影。

最典型的是纺织业。继大进制衣厂之后,顺德又相继引进4家港资制衣企业。如今,以广东溢达纺织为代表的港资企业仍在佛山纺织行业占据重要地位。

凭借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港资始终是佛山外资的主力军。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港资企业数量占佛山新设外资企业的50%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占比超过60%。目前佛山港资企业总数已突破4700家。

除港资外,欧美、日韩等地的企业也纷至沓来。自1985年引进首家日资企业以来,佛山与日商合作已走过40个春秋。佛山已是粤港澳大湾区日资企业最为密集的地级市。

日资的进驻,是外资在佛山发展的第二阶段。此时,佛山掀起世界500强投资高潮,投资领域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满足于简单加工,而是向机械装备、电子电器、汽车零部件等制造业拓展延伸。

2003年,广州引进丰田、日产、本田三大汽车厂商,佛山适时提出“广州整车、佛山汽配”的发展定位,有针对性地开展对日招商。本田汽车、艾杰旭、爱信精机、松下电器等世界500强企业就是在此时相继落户。

“我们就是跟随丰田来到佛山投资的。”丰田合成(佛山)汽车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尾方哲也说,丰田合成累计在佛山投资规模近15亿元。

日资企业加速了佛山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时至今日,佛山汽车产业集群产值已突破千亿元大关。

回望佛山现代工业体系的发展历史,外资走进了佛山,也改变了佛山。从传统产业起步,外资在佛山的投资领域不断拓展。

在高端装备领域,被誉为“世界传动领域先驱”的SEW集团以2.159亿元竞得佛山240亩产业地块,打造赛威工业减速机华南基地项目,项目车间今年8月调试设备,年底实现试生产。

被誉为“世界传动领域先驱”的SEW集团以2.159亿元竞得佛山240亩产业地块,打造赛威工业减速机华南基地项目。 受访者供图

被誉为“世界传动领域先驱”的SEW集团以2.159亿元竞得佛山240亩产业地块,打造赛威工业减速机华南基地项目。 受访者供图

在新材料方面,全球反渗透膜巨头东丽株式会社(下称“东丽”)自2017年进入佛山后,持续加大投资,先后布局了无纺布、水处理膜、碳纤维复合材料、树脂等4家子公司。

在电子信息产业,群创光电投资的佛山群志光电有限公司是位列全球前三大液晶电视面板供应商,不仅填补了佛山地区显示器制造产业的空白,还带动聚集了一批上下游企业,形成了一条显示器产业链。

时至今日,更多外资企业依旧选择佛山、扎根佛山。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外资多项核心指标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新设外资企业 915 家,同比增长88.7%,增速排名珠三角第一;全市实际使用外资 29.2 亿元,同比增长 69.9%,增速排名珠三角第二。

更多外资企业依旧选择佛山、扎根佛山。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外资多项核心指标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受访者供图

更多外资企业依旧选择佛山、扎根佛山。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外资多项核心指标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受访者供图

产业链的磁吸效应

在当前全球经济复杂多变的大环境之下,佛山多项外资数据实现“逆势增长”,究竟是什么吸引外资企业?

作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城市,佛山的首要答案离不开产业链优势。

拥有全国领先的制造业体系,涵盖家电、陶瓷、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新材料等33个工业大类,“大中小融通、上下游协同”的完整产业链让外资企业能够快速找到配套供应商、技术人才和市场渠道,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

“我们最看好的是佛山产业优势和供应链,基本上我们需要的各类资源,佛山都能满足。”安德里茨(中国)总裁ThomasSchmitz说。

就在6月25日,安德里茨(佛山)智能制造有限公司成功摘得位于南海九江临港国际产业社区的105亩产业用地。

这是安德里茨在九江的第三期项目。这家拥有100多年历史的奥地利老牌企业从1997年就以合资形式加盟佛山,并在2002年组建第一个全资子公司——安德里茨(中国)有限公司。

从在禅城设立总部,到逐步在三水设厂、在南海建设智能制造中心,安德里茨近10次加码投资,与佛山的产业发展共同书写了一段“时间契约”。

“这几年,我们在中国的投资都放在佛山,2020年、2022年、2024年均有新项目投资。”ThomasSchmitz说。

像安德里茨这样,将佛山视为最重要的生产基地、销售市场、制造中心的跨国公司不在少数。

同样在九江临港国际产业社区,东丽树脂科技(佛山)有限公司一期项目也于6月竣工。项目达产后,年销售额将超10亿元,将成为东丽株式会社全球唯一可生产东丽全系列树脂产品、年产量最大的海外工厂。

“这座工厂将成为以中国为战略核心的东丽树脂科技的关键增长基地。”东丽塑料(中国)有限公司社长塚本恭利介绍,自2017年以来,东丽集团就在九江布局了无纺布、水处理膜、碳纤复合材料及高性能树脂等4个项目,构建起东丽华南新材料产业园,形成了显著的产业集聚优势。

历次全球产业链重塑,跨国公司的嗅觉总是最灵敏的。把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布局在中国佛山,答案不言自明。

麦肯锡在一份题为《全球价值链中的风险、弹性和再平衡》的报告中指出:“更多的生产正在靠近主要的消费市场,而中国日益增长的中等收入群体将持续吸引全球跨国公司在中国深度布局。”

如果说,二三十年前,外企把生产线搬到中国,看中的是原料、人工等要素的成本优势。如今,更多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产业园、研发中心,研发全球领先的技术或产品,所看中的是中国巨量的市场、丰富的技术和人才积累。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院长、粤商研究中心主任申明浩认为,佛山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极点城市,雄厚的产业基础、完整的产业链条,是吸引外资的重要基础。

如今,佛山释放出“再造一个新佛山”的强烈信号,外资企业无疑也迎来更广阔的发展舞台。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佛山市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占比 56%,同比增长 590.4%。此外,全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 132.2%、13.7%。

从双向奔赴到同向而行

从直接投资、短期投入,到前沿技术和长期资本的引入,伴随佛山产业新旧动能的转换,外资投资逻辑也在发生变化。

今年1—5月,佛山先进制造业投资增长5.4%,其中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8.1%。这些领域,同样是外资在佛山投资的重点。

6月5日,尼得科电梯华南总部项目落地选址佛山顺德。作为全球最大的综合马达驱动供应商,尼得科集团在全球拥有347家子公司和分支机构,预计尼得科电梯中国华南总部在2030年达到20亿元人民币。

6月5日,尼得科电梯华南总部项目落地选址佛山顺德。受访者供图

6月5日,尼得科电梯华南总部项目落地选址佛山顺德。受访者供图

6月6日,香港捷威国际独资设立的广东捷威家居发展有限公司竞得顺德高新区地块。该项目将引入中国搪瓷协会认证的“行业里程碑式”生产技术,并联合大湾区空天院研发转盘式搪瓷涂搪机器人,填补国内自动化涂搪技术空白,达产后预计年销售额超2亿元。

外资在佛山的发展也在向“新”而行,投资方向也从制造业逐步转向新兴产业和服务业。这种发展重点的“同频共振”也迅速转化,有望撬动更多的经济成果。

2022—2024年全市新设外企数量平均增长26.1%。如今,集聚在佛山的超8500家外资企业更是助力“再造一个新佛山”的合伙人。

不仅在达沃斯论坛上为佛山代言,赛威中国公司更发挥“链主”效应为佛山引来项目。今年6月,其重要供应商埃斯维机床(苏州)有限公司在粤港澳大湾区多番选址后,最终落户顺德莱茵科技园,与SEW形成有机协同效应。

一个“链主”带旺一条产业链。赛威工业减速机华南基地项目一期达产后,将以“链主”地位深度赋能顺德机器人、汽车自动化设备制造企业,吸引和带动全球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集聚,与美的库卡、伊之密、科达制造等本地企业实现产业联动,壮大顺德高端装备制造、工业机器人产业集群,形成“引进一个,带来一批,辐射全球”的磁场效应。

“引进一个,带来一批,辐射全球”这种模式,外资在佛山已有先例。

2007年,百威啤酒在中国的首家酿酒厂落子三水。这一布局成为一枚引子,红牛、可口可乐、嘉士伯等一大批饮料食品龙头企业进驻佛山,在“水都基地”崛起千亿级食品产业集群。

“百威中国战略就是为中国发展,百威佛山战略也是为佛山本土发展。”百威(佛山)啤酒有限公司企业事务总监吴子阳说,今年是水都基地建成17周年,也是百威佛山工厂建厂17周年,作为第一家进驻水都工业园区的企业,百威对佛山非常有感情。“佛山有着完善的饮料、食品产业链和运输供应链,而最让企业能够沉下去扎根的是佛山优质的营商环境和专业高效的政府服务。”他说。

营商环境“强磁场”

吴子阳一语道出了外资企业押注佛山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近年来,佛山不仅建立了“益晒你”企业服务体系,构建“十个没有”的亲清政商关系,同时也着力于深入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今年春节刚过,佛山市委书记唐屹峰便主持召开外资企业圆桌会,深入了解外资企业发展情况,倾听企业发展诉求并统筹协调落实,全力支持企业在佛山实现更好发展。

全市落实稳外资工作专班、投诉处理、联系服务、圆桌会议“四位一体”工作体系,建立健全企业诉求快速响应机制,顺利推进富华机械、东丽树脂、安德里茨、毅丰电器等重点外资制造业企业增资投产,用外资企业在佛山的发展效益形成示范效应、带动效应,吸引更多优质企业项目落地。

优质的服务体现在每一个环节。总投资30亿元的嘉士伯佛山三水生产基地项目“拿地即开工”,仅用一年半时间就完成建设,创造了全球啤酒行业同等规模项目中罕见的建设速度纪录。

嘉士伯中国总裁李志刚说,“在佛山三水各级政府高效配合下,嘉士伯体会到很多个‘第一次’:第一次仅用半年就完成选址,第一次体验‘拿地即开工’,第一次在项目过程中追加了投资。这样一个高投资、高水平的项目,周期却比大多数人预计得都快。这样的速度不仅在嘉士伯集团内部,在中国乃至全球啤酒行业也是十分罕见的。”

总投资30亿元的嘉士伯佛山三水生产基地项目“拿地即开工”,仅用一年半时间就完成建设。受访者供图

总投资30亿元的嘉士伯佛山三水生产基地项目“拿地即开工”,仅用一年半时间就完成建设。受访者供图

安德里茨(佛山)智能制造工厂二期项目则通过“完工即投产”政策,在联合竣工验收前提前安排生产设备进场安装,为企业快速投入生产抢占市场、早日达成投资目标抢占先机。

“过去20多年,佛山政府高效、便捷的服务,为安德里茨的成长清扫了不少障碍。”ThomasSchmitz对此深感感激。他说,佛山良好的营商环境、优质的产业配套让更多外资企业深耕佛山。

佛山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更好服务外资企业,市商务局制定出台《佛山市外商投资企业服务工作制度》,开展“商务大讲堂”系列外资政策宣讲活动,健全“一对一”挂点式跟踪服务等工作机制,多措并举推动外资企业安心投资、外资项目落地建设。

今年6月,佛山市印发《佛山市稳外资专项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从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投资促进水平、发挥开放平台实效、强化外资服务保障4个方面提出30条措施(下称“稳外资30条”),进一步优化佛山市外商投资营商环境,加大引资稳资力度。

这是今年继国家“稳外资20条”发布后,广东省首个地级市以政策文件加码稳外资举措。《行动方案》突出外商投资便利化和全流程服务保障,在优化外商投资佛山营商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

包括强化重点和重大外资项目落地服务,加强项目调度和服务保障,将重点、重大外资项目纳入审批代办;加大对重点外资项目的税务服务支持力度,专人跟进项目政策诉求;强化稳外资工作专班、重点外资项目挂点服务等工作机制,落实省级外资奖励,鼓励符合条件企业申报跨国公司总部及外资研发中心。

申明浩认为,佛山对外资的吸引力离不开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形成的“强磁场”。佛山“稳外资30条”对外商合法权益的保护,以及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等管理制度释放的市场活力,更吸引着外资“留下来”“扎下根”。

撰文:李周秦


编辑 杨晖桃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