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获悉,8月4日清晨,著名历史学家、美国匹兹堡大学荣休教授许倬云在美国去世,享年95岁。
许倬云。 受访者 供图
许倬云。 受访者 供图
许倬云是江苏无锡人,1930年9月出生于厦门鼓浪屿。1949年赴台,完成高三最后半年学业,进入台大历史系,后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人文学科博士学位。先后被聘为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南京大学讲座教授、夏威夷大学讲座教授、杜克大学讲座教授、匹兹堡大学史学系退休名誉教授等职,代表作为《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西周史》《万古江河》。
1986年,许倬云当选美国人文学社荣誉会士。他先后摘得“亚洲学会杰出贡献奖”“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终身成就奖”“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大奖”“唐奖·汉学奖”等奖项。
许倬云是生活在中西两个文明系统之间的人物,他既沐浴着中国旧文化的夕阳,同时又接受了西方现代知识系统的训练,这种中西之间的学习与生活经验,赋予了他治学的最大特色。许倬云虽以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史为研究重心,但他的目光从未局限于中国古老的过去,他从这个国家的过去看向它的未来,又从这个国家出发,观察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与发展。
与广东出版渊源颇深
许倬云与广东出版,有着很深的渊源。今年3月,许倬云在广东人民出版社推出《从历史看管理》丛书。4月,许倬云在广东教育出版社推出新作《千秋一脉》。前者从管理学的领导、组织、管理、人物、时代五个维度出发,以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程为镜鉴,为现代管理者提供全新的视角,后者以历史专题为线索,收录许倬云100多篇论文。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做学问一直都“遵循师训,符合行规”——先确定专题,收集资料,再以数据检验一些假设,并在若干假设中进行考证,最终得出结论。
三十多年前,这位大名鼎鼎的历史学家一改学院式的教学风格,另辟蹊径尝试“跨界”,围绕历史中的领袖、组织与人物等专题进行演讲,整理、归纳出中国传统管理学的经验和智慧。后来,这些演讲内容结集成《从历史看管理》,自出版以来风靡至今,在华人经济学界及企业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次尝试,将我的读史生涯,拉进了另一天地。”《从历史看管理》系列的读者并非学术圈内的同行,许倬云将历史现象“化繁为简”,直截了当地提出自己的解释,“如果从严谨的专题研究中,简约一些可以察知的论述,也未必是离经叛道。学史者须在史学、史识、史德三方面都努力用功,若能将专业的知识加以转化,从而有益于历史学界之外的读者与听众,又何尝不是另一项值得尽心的任务。”
史学家与管理学的互动
有学者表示,许倬云将散落在青铜器、简牍中的管理智慧,淬炼成一套植根本土的领导力学说,这不仅是企业家的历史课,更是一场管理学的“文化寻根”。匹兹堡大学亚洲中心访问学者、资深出版人冯俊文长期担任许倬云的助手,据他观察,许倬云进行“文化寻根”,与他对于“中国人”身份的认同息息相关。
许倬云曾在书中写道:“我真正的归属,是历史上的、永远不停的中国。不是哪个点、哪个面,是一个文化体,那是我的中国。那个中国里有孔子,有孟子,有董仲舒,有司马迁,有苏东坡,有杜甫,有辛弃疾,有杨万里,有范文正公……那个中国里有经书、诗词、戏曲、建筑,有人性,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还可以回到那里去。”
冯俊文介绍,许倬云是无锡人,从明末东林书院开始,无锡读书人的风格就是注重“实学”,也就是注重学问在人间的现实功用。而许倬云几乎整个青少年阶段都在战乱中度过,也见多了国家、民族、父辈的苦难。在他的观念里面,读书人要介入现实、参与解决现实问题,这是他强烈的人生底色。
相关阅读
南方+记者 戴雪晴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