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一场沙滩上的生死竞速

作者 梁诗婷 2025-08-04 08:00

七月的南澳岛,盛夏的燥热被海风拂散在喧闹的沙滩上。

趁着休假,来自广州市南沙区榄核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伍利芬、黎燕珊,正享受着难得的休憩时光,一阵呼救声划破了宁静。

“有人溺水了!快救人啊!”循声望去,一名青年男子被摩托艇紧急拽回岸边,脸色青紫,四肢瘫软,生命垂危。

没有丝毫迟疑,伍利芬和黎燕珊立刻朝着溺水男子奔去。依据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她们迅速作出了判断:男子呼之不应,颈动脉搏动消失,胸廓无起伏——已无生命体征。

“快!拨打120,说清楚具体位置!”黎燕珊一边向周围群众呼喊,一边迅速疏散围观人群,为抢救腾出空间。与此同时,伍利芬已跪在沙滩上,快速清理男子口鼻异物后,立即展开心肺复苏。

评估、清理呼吸道、开放气道、胸外按压……伍利芬和黎燕珊轮流施救,重复的动作里,是她们经年累月沉淀的肌肉记忆。

尽管沙滩的沙粒硌得膝盖生疼,伍利芬和黎燕珊却始终全神贯注。每一次按压都攥着“必须救活”的执念,每一次人工呼吸都能带来生的希望。“一定要把他救回来!”当下,这个念头是两人唯一的信念。

一分钟、两分钟、五分钟……持续不懈地抢救里,奇迹终于发生——男子喉咙里发出微弱的咳嗽声,胸廓开始有了自主起伏。

“有呼吸了!”黎燕珊激动地喊道。两人一边密切监测体征,一边轻声呼唤引导。直到男子缓缓睁开眼睛,意识逐步清醒,甚至能对问话做出微弱回应,悬着的心才稍稍落地。

此时,传来了救护车的鸣笛声,这场沙滩上的生死竞速,有了接力的信号。当地医护人员赶到后,伍利芬与黎燕珊详细告知了男子溺水时间、抢救过程、生命体征变化等信息,完成了交接。

本想悄悄离开,伍利芬和黎燕珊被追上来的家属执意拦下,再三推辞下,才给了家属联系方式。当晚,家属在线上给两名护士发来了感谢信,附带的红包被两人婉言谢绝:“这是我们该做的,人平安就好。”

“当时情况太急了,他脸惨白,口唇青紫。作为一名护士,哪能犹豫?”黎燕珊至今想起仍有触动,“后来听他表哥说,孩子刚参加完高考,人生的路才刚开始。能把人救回来,比什么都强,这是我们的责任。”

几天后,伍利芬和黎燕珊的救人事迹被网友发布到网上,两面锦旗也寄到了榄核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者本色暖人心”“危难之际显担当”——烫金大字里,是溺水男子家属的感激。

“当下见他恢复意识,心里才松了一口气,现在想起来还有点后怕。现在知道他平安出院,感到特别开心。善行虽小,生命无价。”面对夸赞,伍利芬坦言,当时根本没想太多,“看到有人需要救,职业本能就冲上去了。换谁,都会这么做的。”

寻常日子里,她们是穿梭于病房间的白衣天使;危急时刻,她们便成了与死神赛跑的生命卫士。伍利芬与黎燕珊这场异地救援,生动诠释了“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医者初心。

七月的南澳岛,见证了榄核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的担当。这份跨越异地的医者初心,因生命的接续愈发厚重。

撰文:梁诗婷


编辑 钟冠婷
校对 罗健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