搅局者马斯克:美国党加入“驴象之争”

南方防务智库 2025-07-16 18:32

南方周末记者 刘佳伦

责任编辑 | 姚忆江

美国政治史上,第三党的尝试,屡见不鲜,却鲜有成功。从罗斯·佩罗的改革党到拉尔夫·纳德的绿党,它们往往在选举中昙花一现,最终被两大党吞噬或边缘化。“马”党能逆天改命,打败“象”党和“驴”党吗?它又会如何搅动美国政坛?

“能发射火箭登陆火星的马斯克,在政坛应该也能‘放卫星’。”现实的引力却有些沉重。从政党注册、逐州备案,到资金募集、提名候选人、基层组织建设,直至直面美国选举制度,组建全美性政党的程序,每一步都是考验。

“成立‘美国党’或许只是马斯克抛出的‘烟雾弹’。”“搅局才是马斯克的真正目的。”历史上,美国的第三党多为短期“搅局者”。

当地时间2025年3月14日,美国华盛顿,美国总统特朗普和埃隆·马斯克(右)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交谈。随着“大而美”法案的推出,两人“友谊”也被击溃。视觉中国/图

当地时间2025年3月14日,美国华盛顿,美国总统特朗普和埃隆·马斯克(右)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交谈。随着“大而美”法案的推出,两人“友谊”也被击溃。视觉中国/图

世界首富埃隆·马斯克的“建党风波”,仍在持续发酵。

2025年7月14日,一位名为Jimmy的X用户发帖呼吁MAGAs(特朗普的支持者们):“烧掉MAGA帽,转向‘美国党’”。

马斯克称,自己成立的美国党(America Party)将代表美国社会“80%的中间选民”,目标直指2026年的国会中期选举,争取在参众两院占据席位,打破美国共和党(象)和民主党(驴)的“驴象之争”垄断。

仅仅半年前,他还是特朗普总统的“铁哥们儿”和超级金主,曾砸下超过2.8亿美元助其赢得2024年大选,并在特朗普上任后掌舵“政府效率部”(DOGE),大刀阔斧削减联邦开支。然而,随着特朗普力推被马斯克斥为“疯狂支出法案”的税收和支出法案,两人关系急转直下。马斯克公开炮轰特朗普的法案,称“美国正因浪费与腐败而破产”,并以宣布成立新党作为回应。

在美国政治史上,第三党的尝试,屡见不鲜,却鲜有成功。从罗斯·佩罗的改革党到拉尔夫·纳德的绿党,它们往往在选举中昙花一现,最终被两大党吞噬或边缘化。“马”党能逆天改命,打败“象”党和“驴”党吗?它又会如何搅动美国政坛?

从“铁杆盟友”到“反叛者”

“今天,美国党正式成立,以还给你们自由。”2025年7月5日,埃隆·马斯克在社交平台X发布的帖子,如同在美国扔下一枚重磅炸弹。

而在前一天,7月4日,是美国独立日,也是特朗普正式签署“大而美”税收和支出法案的日子。该法案将大规模减税,削减和限制了医疗补助,同时大幅增加了边境和国防支出。据新华社援引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分析,“大而美”法案将使美国未来10年的赤字增加3.3万亿美元。

马斯克痛斥“大而美”法案为“疯狂之举”,并多次在X平台发帖猛烈抨击:“美国公民将背负难以承受的债务”“这将使国家破产”。

专家分析,马斯克的动机多重交织。“特朗普签署法案次日,马斯克即发文宣布组建‘美国党’,此举更多是对当前矛盾的激烈回应,带有浓厚的报复与情绪化色彩。”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孟维瞻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马斯克建党或也蕴含维护自身利益的长远考量,不能简单视之为一时冲动。”

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副教授杨晖则认为,马斯克此次宣布成立“美国党”既是对反“大而美”政策的顺势而为,又瞄准2026年美国中期选举的时机,可以视为其另一项“火箭”计划。

生于南非的马斯克,早年移民美国,通过特斯拉、SpaceX和Neuralink等企业积累了超3400亿美元财富,稳坐世界首富宝座。其财富持续增长,政治立场却不断演变:从2010年代支持民主党的清洁能源政策,到2024年大力资助特朗普竞选,再到如今因反对“大而美”法案而自称“中间派代言人”。

2024年美国大选中,马斯克不遗余力地为特朗普站台,不仅捐款,甚至亲自参与选民动员。选举后,他被任命为DOGE负责人,承诺通过“效率革命”削减2万亿美元联邦开支,目标直指美国官僚主义和浪费。

当地时间2025年7月4日,美国华盛顿,白宫,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国会议员的簇拥下签署其标志性的减税和削减开支法案。视觉中国/图

当地时间2025年7月4日,美国华盛顿,白宫,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国会议员的簇拥下签署其标志性的减税和削减开支法案。视觉中国/图

“大而美”法案一出,立即击溃了两人的“友谊”。“马斯克建党并非权力之争,而是源于与特朗普在财政赤字上的根本分歧。”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谢韬教授指出,“马斯克担任特朗普政府效率部负责人时,致力于削减开支、开源节流。建党动机更多是政策分歧的爆发,而非追逐政治权力。”

“美国党”究竟能赢得多少民心?

马斯克声称“美国党”将代表美国社会“80%的中间选民”,瞄准2026年的国会中期选举,争取在参众两院占得一席之地。然而,现实或许远非他设想的那般乐观。

孟维瞻援引乔治城大学政治学者汉斯·诺埃尔(Hans Noel)的观点指出,马斯克的支持者与现有共和党选民高度重叠,他并没有真正代表什么“未被代表的中间力量”。2025年6月,路透社/益普索民调,马斯克的总体支持率仅为36%,远低于特朗普的42%,其中59%的受访者对马斯克持负面态度。

“马斯克目前最热情的支持者是特朗普的基本盘选民。”孟维瞻还指出,在2024年投票给特朗普的人中,对马斯克持正面看法的高达78%。这意味着“美国党”初期更可能瓜分共和党票源,而非获得广泛中间选民青睐。

孟维瞻表示,无论2026年中期选举还是2028年大选,“美国党”要大规模赢得中间温和选民的支持都很困难。除非马斯克打造一套有别于两党的全新理念与纲领,但这绝非易事。近年来,美国政坛极化加剧,温和派议员几近绝迹,政治影响力往往需在两极中择一,而非游走中间。

而在迈向选举之前,建党本身就是一道高门槛,成立新党远非发几条帖子那么简单。

筹码与“烟雾弹”

在太空领域,马斯克的火箭能挣脱地心引力,直冲宇宙。但在政治舞台上,创立“美国党”,马斯克也需先攻克层层制度关卡和堡垒。

杨晖表示:“能发射火箭登陆火星的马斯克,在政坛应该也能‘放卫星’。”但现实的引力却有些沉重。从政党注册、逐州备案,到资金募集、提名候选人、基层组织建设,直至直面美国选举制度,组建全美性政党的程序,每一步都是考验。

第一个难点是各州选票资格(ballot access)。50个州各有各的“脾气”,每个州对政党资格都有不同规定,大多要求提交大量签名或在上次选举中达到一定票数门槛。

例如,在加利福尼亚,新的政党需要让约0.33%的登记选民(约7.5万人)注册为其党员;南达科他州需获得总选民人数的1%的签名,并在指定截止日前提交 ;在纽约,政党需在最近一次州长或总统选举中至少获得130,000票或全州得票份额的2% ,才可持续获得两年选票资格。若没有现成政党资格,候选人就只能以独立候选人名义参选,而独立候选人也需逐一收集签名、提交申请,耗费人力物力。

杨晖分析,“美国党”赶在2026年中期选举前完成全国组织并获选票准入,可能性存在,但概率微乎其微。最大阻力是时间:注册和认证周期长。这不仅考验马斯克的项目管理能力,还能侧面反映全美对新党的态度。如果民意支持汹涌,签名征集或加速;反之,将举步维艰。

即便如此,挑战远未结束。闯过逐州备案这一关,还得面对联邦选举委员会(FEC)的审核。通过审核后,方能推举候选人角逐联邦选举。而这部分,则是各政党法律团队大展身手的环节。

孟维瞻指出,美国民主、共和两党拥有强大法律团队,常以挑战签名有效性等手段,阻击第三党闯关。2024年威斯康星州闹剧就是活生生例子:民主党律师起诉独立候选人康奈尔·韦斯特(Cornel West),声称他的提名文件未经公证,试图将其逐出选举。

“执政党更有可能采取没有底线的办法。”孟维瞻表示,特朗普政府可能通过审查SpaceX联邦合同、质疑特斯拉安全标准等法律手段牵制马斯克。实际上,在双方翻脸期间,特朗普已放狠话:威胁削减马斯克公司的政府补贴,声称“若无补贴,马斯克或得关厂回南非”,甚至还曾表示考虑“将马斯克驱逐出境”。

面对潜在打压,马斯克并非没有反击之力,他手中掌握的强大资源,让他在政治泥潭中保有反戈一击的火力。

马斯克的“钞能力”与X平台就是其两大王牌。借助基金会,他可灵活注入资金,规避选举资金限制。X平台赋予他超越传统政党的组织与动员优势,凭借强大号召力和话题引导力,每发一帖便能引爆舆论,占据网络焦点。

“马斯克的确有很多钱,但是他是否真的愿意拿出那么多钱,也是未知数。”孟维瞻指出,马斯克虽表态愿重金投入,资源足以打持久战,但他若政治冒险失败,或将落得“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结局。

在流量主导的网络时代,马斯克只需挥洒简短网语,即可通过X平台迅速调度资源。不过,杨晖表示,但是技术驱动竞选跟政治选举并不在一个空间内,如何实现两者空间的联通、互助,他还需要向特朗普这位“社交老炮”学习。

现在距2026年中期选举只有一年多。孟维瞻预测,“美国党”届时或仍为松散联盟,仅在少数州小打小闹,难成全国性政党势力。

不过,直到7月14日,马斯克并未透露成立“美国党”的实际进展:无注册备案细节、无候选人名单、无基层组织动静。这也不免让公众嘀咕:该不会“建党”只是说说而已?

“马斯克和特朗普两人都是谈判高手,成立美国党或许只是马斯克抛出的‘烟雾弹’,虚张声势罢了,目的是在财政分歧上多攥些筹码,私下再谈场交易。”谢韬表示。

马斯克宣布“美国党”成立。视觉中国/图

马斯克宣布“美国党”成立。视觉中国/图

搅局者还是变革者

美国政治的“驴象之争”已有百余年历史,第三党往往如流星般转瞬即逝。马斯克的“美国党”能否打破魔咒,是短期搅局,还是成为长久的变革力量?

“每一个政党或政治力量的兴起,都折射出所在社会某种政治思潮和社会力量。”杨晖表示,在人工智能浪潮的推动下,带有鲜明马斯克印记的“美国党”无疑将吸引大批选民。

马斯克作为SpaceX和Tesla的掌舵人,其创新精神与未来主义愿景,已成为许多年轻选民的偶像。尤其那些厌倦了传统两党之争、追崇科技进步,并认同其财富分配政策的民众,都可能成为马斯克的坚定支持者。

然而,杨晖也谨慎提醒,美国社会多元复杂,支持未必能够都化为选票。种族、阶层、地域的分化,使得第三方政党在凝聚共识时面临巨大挑战。

“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谢韬直言,美国“赢者通吃”的选举制度,令第三方在相对多数制下难有立足之地。政治体系的路径依赖,更是如铁链般锁死变革大门,两党的垄断已成惯性,难以撼动。历史上,无数第三党的尝试均以失败告终,如19世纪的辉格党或20世纪的进步党,最终被主流政党吸收或消亡。马斯克的“美国党”若想突围,必须直面这一结构性壁垒。

“或许,搅局才是马斯克的真正目的。”杨晖分析,历史上,美国的第三党多为短期“搅局者”。1912年,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因不满共和党政策,愤然脱党,另立“进步党”参选削弱了共和党,分票导致民主党威尔逊胜选;1992年,罗斯·佩罗以独立候选人身份获1900万张选票,间接促克林顿当选;在2000年的选举中,绿党候选人拉尔夫·纳德(Ralph Nader)在全国共获得了约283万张选票,极大分化了本可能属于民主党的选票。而马斯克的财力、影响力和所掌握的社交平台优势,使“美国党”也具备类似的搅局潜力。

杨晖指出,马斯克聚焦“关键少数”席位的策略,或可在摇摆州或两党势均力敌的选区扮演“砝码”,左右政治天平。这种“狙击式”战术,能够避免正面硬撼两党,转而在局部制造变量。

“马斯克的‘美国党’虽然难直接胜选,却能让对手落败。”孟维瞻表示,2026年中期选举,“美国党”至多赢1-2个国会席位,难撼两党根基。但在关键选区,却能够扮演掣肘角色,影响胜负。通过占据国会少量席位或掌控摇摆州选票,马斯克就能在特定政策上左右逢源。“他不需制造王者,只要给‘王’找各种麻烦就行了。”

此外,孟维瞻还指出,即便马斯克没有赢得席位,马斯克也能通过其他方式产生影响。他可以利用财富在公共舆论和竞选中发挥“关键少数”作用。比如,在共和党内部,他已表示会资助反对特朗普赤字法案的共和党议员,从而迫使执政党顾忌其反应。

以马斯克为代表的科技新贵,正试图用算法和资本重塑政治规则。杨晖表示:“X平台对舆论影响,已暴露出当前资本对美国政治的过度渗透。”马斯克的每日发帖,能瞬间引爆话题,远超传统媒体的传播力。

孟维瞻表示,科技资本介入美国政治其实很常见,但大多也是通过金钱影响政策,像马斯克这样亲自组党尚属首例。但可以确定的是,随着科技成为经济核心,科技资本势力对政治的影响只会更加深入。

杨晖说,贝索斯、扎克伯格不一定会效仿,但“马斯克”们、“贝索斯”们、“扎克伯格”们一定会前仆后继。

编辑 胡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