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咬伤的季节与时间规律
每年的 3-10 月是蛇咬伤的高发季节,尤以 7-9 月最为常见,因为此时气温适宜,蛇类活动频繁。一天中,蛇的活动高峰一般在早上和傍晚,这两个时间段蛇会出来觅食,所以人们在户外劳作或活动时应格外小心。
蛇咬伤的常见原因
多数蛇咬伤事件发生在农村、山区和丘陵地带,主要与当地居民的生产劳动密切相关,如在田间割草、砍柴、挖竹笋或上山采摘水果等过程中,不小心惊扰到蛇,导致其出于自卫而咬人。此外,在一些户外活动或露营时,若未做好防护措施,也可能会遭遇蛇咬伤。
英德市人民医院普外二区(肝胆外科)自今年1月以来,共收治蛇咬伤患者26人。
真实案例
人物:张女士(化名),70岁
时间:5月24日 上午
地点:在野外劳动时
张女士在野外劳动时不慎被毒蛇(具体蛇类品种不详).咬伤左手尾指,致伤处肿痛、流血,幸好家属在现场拍下毒蛇照片。
10:15 由120救护车送达英德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通过伤口特征和患者描述为蝮蛇咬伤。
10:35 完成抗蝮蛇毒血清皮试后静脉注射抗蛇毒血清,同时进行凝血功能监测和局部清创。送普外二区住院部继续治疗。
12:00 张女士出现大汗淋漓,伴头晕、胸闷不适等症状,普外二区医护团队经过一系列紧急救治,张女士的生命体征逐渐平稳,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经住院观察和后续治疗,已顺利康复出院,没有留下明显的后遗症。
蛇咬伤深度科普
1、被蛇咬伤后应如何处理?
研究表明,被蛇咬伤后2小时内使用抗蛇毒血清效果最佳,而乱用偏方等错误救治方式,极易导致病情延误,甚至致残、致死。而我们首先要知道蛇它的分类有什么?
2、蛇共分多少类?
我国有160余种蛇类,其中包括50余种毒蛇,有剧毒、危害巨大的有10种,如眼镜王蛇、眼镜蛇、金环蛇、五步蛇、银环蛇、蝰蛇、蝮蛇、竹叶青、烙铁头、海蛇等。
3、被蛇咬后请按照四步法处理
(1)脱离危险:尽量保持冷静,限制被咬伤部位活动,第一时间缓步离开现场,快跑会加快毒素扩散。缓步后退2米,避免激怒蛇类,切勿追打或捕捉。若蛇咬住不放,用棍棒轻击蛇头促使松口。
(2)紧急就医:尽量记住蛇的基本特征,包括蛇形、舌头、花纹、颜色,最好可以拍照,以便医生精准用药。不要去捕捉或追打蛇,以免二次被咬。最佳治疗时间:咬伤后2小时内注射血清,最晚不超过24小时。毒蛇的咬痕一般表现为1~4个出血点,多数情况为2个;无毒蛇为两排细小牙痕。
(3)及时取下配饰去除患肢的手镯、戒指、鞋子等受限物,防止肿胀加重后导致进一步伤害。
(4)科学自救:
绑扎:用弹性绷带在伤口近心端5~10cm处绑扎,每20分钟松解1~2分钟(避免肢体坏死);
清洗: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伤口(勿用酒精/碘液),同时轻柔挤压排毒;
固定:用夹板或树枝固定伤肢,保持制动并低于心脏水平。
(5)医院救治:
抗蛇毒血清治疗(关键);
凝血功能检测(警惕DIC、急性肾衰);
清创+抗感染(预防气性坏疽、破伤风);
常见误区
1、用嘴吸毒
影视剧中,常出现“用嘴为同伴吸蛇毒”剧情。现实中,这样操作很危险!被蛇咬后,毒液会随血液、体液很快扩散,并不能吸出来多少。若“吸血”者口腔有炎症或伤口,毒液还会渗透带来伤害。
2、切开伤口排毒
切勿自主切开伤口,开创不当易导致伤者失血过多和伤口感染。
3、认为伤口无肿痛就没事。
被神经毒类毒蛇咬伤后,早期症状往往较轻,容易被忽视。如被银环蛇咬伤时,伤口不肿不痛、牙痕浅,咬伤后1~2小时才开始出现乏力、麻木、喉咙梗阻等症状。但此类蛇伤病情凶险、变化迅速,因此一旦被蛇咬伤应立即就医。
预防指南(结合本地环境)
1、日常防护
穿高帮鞋+长裤,戴手套作业(园林工人、户外作业人员);
清理房前屋后杂草,堵塞墙缝/排水沟(蛇类易藏身);
夜间出行用手电筒+竹竿“打草惊蛇”。
2、户外避险
避免进入茂密山林或翻动石块/洞穴;
遇到蛇类保持2米距离,S型路线缓慢撤离;
携带风油精/大蒜汁(蛇类敏感气味)。
3、家庭应急包
弹性绷带、生理盐水、碘伏棉签。
✴遇险急救要牢记“一记”“二静”“三解”“四包”“五送”。
一记:记住蛇样貌或拍照(安全第一)。
二静:保持伤者安静,伤肢制动下垂。
三解:解除首饰、束缚物。
四包:正确加压包扎(PIB法)。
五送:火速送医!拨打120!
英德市人民医院有哪几种抗蛇毒血清
目前我院有抗蝮蛇毒血清、抗眼镜蛇毒血清、抗银环蛇毒血清、抗五步蛇毒血清四种抗蛇毒血清,接诊医生会根据毒蛇种类、咬伤后症状选择最佳的抗蛇毒血清使用方案。所以如果真的不幸被蛇咬伤了,尽可能的记住蛇的特征,如头型、颜色、花纹,有条件的拍照记录,保证安全距离,这样有利于医生快速判断,选择抗蛇毒血清进行治疗。
生命无价,科学应对!请将这份科普知识分享给您的家人、朋友,尤其是常在户外活动的人群。提高警惕,掌握知识,让悲剧不再发生!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