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传统噪声评价方法与市民实际感受脱节的难题,近日,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在全国率先构建噪声烦恼度智能监测网络,首次将噪声“烦恼度”监测指标引入功能区噪声自动监测设备。通过40个功能区声环境自动监测子站、心理声学模型与大数据分析,实现“降分贝”到“减烦恼”的治理转型。
深圳市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
治理痛点:为何“达标”仍扰民?
“噪声评价的方法和老百姓主观感受存在一定差异,是否因为相关的标准有缺陷?如何解决?”在深圳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九次会议上,深圳市人大代表费英英的提问揭示了噪声治理的深层矛盾。
据了解,现行的噪声评价方法,是以声能量表征的物理强度指标(即分贝值)为主,需连续监测一段时间取等效均值判定是否达标。然而,相同分贝值的噪声可能因频谱特性、起伏变化或人群敏感度不同,引发截然不同的主观感受。这正是为何“达标也扰民”现象在深圳普遍存在的原因。
“噪声本身具有很大的主观感受性。”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李水生回应称,噪声监测的方法,也导致了政府在管理上面临难题。目前,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正在制订一些地方标准,并且还会纳入噪声“烦恼度”的监测,在监测过程中,对尖锐的响声进行评价。
创新方案:引入“烦恼度”监测指标
大量投诉案例表明,仅凭分贝值无法准确评估噪声对人的实际干扰程度。据悉,深圳市正在开展功能区声环境自动监测网络建设,引入“烦恼度”的监测指标,通过量化市民的“烦恼程度”,来弥补纯物理参数监测的局限性。
记者查阅《声学噪声烦恼度的评价和预测方法》了解到,噪声烦恼度是确定环境噪声暴露可接受程度和制定环境噪声标准的重要依据,是对噪声烦恼程度的量化表达。
相较于传统的噪声单一分贝值,噪声烦恼度则从心理声学角度出发,综合考量噪声的响度、尖锐度、粗糙度、波动度等参数,科学量化并评估不同敏感噪声源(如机械施工、交通鸣笛)对人群的影响,更贴近人的主观感受,为噪声治理提供靶向依据。
这一创新实践不仅是对国家《“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积极响应,更为全国城市声环境管理和“宁静城市”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深圳方案”。
突破困境:噪声污染取证难如何破局?
“哪里发出较大声响时,这个视频摄像头就会转向哪里,它会记录保存证据。”广东省深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高级工程师周志华介绍。记者在深圳市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评价示范点发现,功能区噪声自动监测站点均配备声源识别、烦恼度分析等智能设备。其通过实时监测数据,可识别居民区、商业区等不同功能区的噪声烦恼热点,辅助制定差异化的管控措施。
据相关人员介绍,噪声污染违法行为一直以来都存在取证难的问题。这套智能设备的应用,可通过摄像头实时把声源“可视化”。为验证效果,记者尝试在现场发出尖锐的声响,上述系统摄像头立即追随并迅速锁定发声源,实时记录拍下发声画面,即时对噪声感知烦恼度进行分析评价。目前,上述系统正处于研究、完善阶段。
此外,为解决“取证难、认定难、监管难”的问题,深圳市还在今年发布了国内首个建筑施工噪声智能防控地方标准——《建筑工地施工噪声污染智能防控技术规范》,以科技“治噪”,解决老百姓“家门口”的噪声问题。
深圳正以科技深度提升民生温度。在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这一道路上,深圳敢为人先,破浪前行,积极构建“美丽深圳”数字化治理体系,为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贡献“深圳力量”。
原标题:
深圳首次引入“烦恼度”噪声监测指标
来源/中国环境APP
整理/广东生态环境微信编辑小组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