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华南农业大学义合镇农技培训暨“三下乡”活动交流会在河源东源县闻啸轩学堂举行。本次活动聚焦富硒农业生产、入侵生物防控、乡村食品安全知识、养殖水质智能监测及其在饲料鳜鱼养殖中的应用等多个关键领域,为当地农业发展注入科技动能。
培训现场,华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副院长甘炼介绍,针对基层农技人员和种植大户的技术需求,学校整合驻义合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淡水鱼创新团队等力量,通过精准化技术推广,构建系统性农业技术支撑体系,夯实绿色农业发展基础。
作为农业大市,河源在生态农业发展中面临诸多课题,涵盖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入侵生物防控、水稻品质提升、食品安全等方面。“外来入侵物种会导致粮食减产,必须加强生态管控。”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赵本良结合生产实践,分享了福寿螺生态防控与富硒资源利用技术要点,普及绿色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
华南农业大学义合镇农技培训暨“三下乡”活动交流会在闻啸轩学堂举行。
华南农业大学义合镇农技培训暨“三下乡”活动交流会在闻啸轩学堂举行。
食品学院永根班“食刻守护”队开展了乡村食品安全科普,主讲人林之燊介绍中国居民膳食宝塔,科普常见的乡村危险食物,引导居民“买得安全、吃得健康”。
河源水质优良,人工和土地成本具优势。当地依托万绿湖,推行“以鱼养水”策略——通过科学调控鱼类种类、数量与水体环境的匹配度,促进水体生态系统平衡与净化,实现“养鱼”与“养水”的双赢,孕育出高品质湖鲜。
交流会现场。
交流会现场。
交流会上,甘炼坦言,国内水产养殖业仍存在“靠天吃饭”的问题,养殖生长情况多凭经验判断,缺乏渔业智能感知系统、智能控制系统及分析决策系统的应用,“凭经验养殖,效益往往不够理想。水库鱼固然品质好,但在池塘养殖中,如若水质处理不到位,常出现鱼腥味重的问题”。
华农整合驻义合镇帮扶工作队、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淡水鱼创新团队等力量,通过精准化技术推广,构建系统性农业技术支撑体系。
华农整合驻义合镇帮扶工作队、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淡水鱼创新团队等力量,通过精准化技术推广,构建系统性农业技术支撑体系。
“如何改善养殖水环境,提升鱼的品质?接下来是否有合作空间?”培训结束后,有镇干部对养殖数据化兴趣浓厚。
“务必打破传统思维,培养技术思维、产业思维、市场思维。要注重学科交叉,敢于采用新型技术,拓宽一二三产融合路径。”谈及如何将数据化转化为水产养殖的新质生产力,甘炼认为,水产养殖应注重数据积累,朝信息化、智慧化和机械化方向发展。同时,要做好养殖废水排放处理,并通过品牌建设提升价值,多措并举打造河源为高品质品牌鱼基地。
活动当日,除技术培训外,华南农业大学“三下乡”服务团队还对义合镇等地的水产养殖池水质开展检查和调控技术服务,指导养殖户优化养殖方法,助力池塘养殖水产品提质增效。
华南农业大学“三下乡”服务团队对义合镇等地的水产养殖池水质开展检查和调控技术服务。
华南农业大学“三下乡”服务团队对义合镇等地的水产养殖池水质开展检查和调控技术服务。
值得关注的是,围绕作物育种、畜禽种业、食品深加工、智慧农业,华南农业大学与河源市政府不久前续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甘炼表示,将围绕万绿湖品牌鱼打造、绿色生态循环经济模式创新,以及智慧农机、水经济等领域发力,助推灯塔盆地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南方+记者 李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