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城送暖,医路“黔”行

作者 李晓莉 2025-07-15 17:48

在贵州黔东南州的青山绿水间,一群来自佛山禅城的“白大褂”,用技术与温情架起了一座跨越千里的健康桥梁。

自2021年至今,佛山市禅城区先后组织多批医疗团队深入贵州黔东南天柱、锦屏、黎平等地,开展对口帮扶工作。他们为当地群众带去了先进的医疗技术,用坚守与奉献诠释了医者仁心,还留下了“带不走的医疗队”。

在这场生命、希望与责任的接力赛中,禅城支医队伍绘出了一幅东西部协作的温暖画卷。

背篓里的医者仁心

清晨的薄雾笼罩着黔东南蜿蜒的山路,一辆医疗巡诊车正缓缓驶向偏远的村寨。车内,来自佛山复星禅城医院的支医队员罗可夫早已习惯了这样的行程。过去的一年里,他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车轮印,也留下了一道道温情的轨迹。

在出诊路上,支援锦屏县人民医院的罗可夫罗可夫曾遇到过一位让他难忘的老人。那位身材瘦小的老奶奶背着满篓草药,在山上迷了路。“看到她,我想起了自己的奶奶。”罗可夫二话不说接过背篓,一路护送老人过河上山,用义诊车把老人安全送到家。

这样的暖心时刻在支医路上比比皆是。有位骨折老人让罗可夫记忆犹新,当时患者病情复杂,他和团队反复推敲方案,手术时精益求精,术后日夜守护。当老人康复出院时,紧紧握着他的手,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说:“医生,谢谢你!”

此刻,一切辛劳都化作甘甜雨露,滋润着医生的心田。

山区百姓来看病不易,经常要辗转一整天。“我必须一次性解决他们的问题。”罗可夫总是尽量延长门诊时间,确保每位患者都能得到妥善诊治。从晨光熹微到暮色四合,他诊室里的灯光常常亮到很晚。

张邦辉(左一)为患者查体。受访者供图

张邦辉(左一)为患者查体。受访者供图

来到贵州后,禅城区人民医院医生张邦辉驻扎的第一个地方是锦屏县中医院康复科。锦屏县地理位置偏僻,人口偏少。在这里,他面对着不少的挑战:当地疼痛治疗手段单一,患者因对疾病的了解较为缺乏,对医务工作者的信任度不高。

为了建立信任,张邦辉和团队频繁下乡义诊。20多次的乡镇巡诊中,他不仅治病、缓痛,更耐心为患者讲解“为什么疼”“怎么防”。如今,他收获了一批忠实“粉丝”,尽管他已被调至天柱县人民医院康复科,仍会有患者驱车40分钟找他治病。

带不走的医疗队

在锦屏县人民医院,一场医疗变革悄然发生。

禅城区人民医院南庄医院的邓剑君医生挂职锦屏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后,面对创伤中心流程混乱、科室协作不畅的困境,决心重塑急救体系。

邓剑君(左一)在贵州支医。  受访者供图

邓剑君(左一)在贵州支医。  受访者供图

“一场木屋火灾的救援经历让我意识到变革的紧迫性。”邓剑君回忆道。

他带领团队重新规划创伤中心的急救空间,建立标准化流程,将影像科、输血科、ICU等科室纳入多学科协作体系。经过系统改造,创伤中心的抢救成功率大大提升,在2月4日火灾事件中,规范完成5名群体伤患检伤分类、优先救治及分流处置,实现零死亡、零感染、零后遗症。如今,即便在深夜,各科室也能像精密齿轮般高效运转,为患者争取了宝贵的抢救时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佛山禅城支医团队的共同信念。在人才培养方面,禅城支医团队采用“师带徒”模式,通过系统化的培养计划让当地医生快速成长,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罗可夫为当地医生传授经验。  受访者供图

罗可夫为当地医生传授经验。  受访者供图

在传帮带方面,罗可夫不仅坚持每周开展教学查房,将自己多年积累的临床经验和先进的医疗理念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的医生,还自费为科室购置了《实用解剖学》《坎贝尔手术学》等专业书籍。锦屏县人民医院的年轻医生彭再超说:“罗老师的指导让我们豁然开朗,很多疑难问题都找到了解决方案。”

尽管面临人才流失、设备老旧等挑战,禅城支医队伍的育人成果也已悄然显现。现在,当地的医生能独立处理复杂病例,康复治疗技术不断拓展,规范的诊疗流程已然扎根。

“帮扶不是替代,而是点燃希望的火种。”张邦辉表示,当看到曾经连网球肘都觉得治疗效果不佳的医生,现在能治好患者的网球肘,并且能独立分析解决患者的其他疼痛问题时,觉得自己所有的汗水和付出都有了回报。

如今,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已在黔东南的苗乡、侗寨扎根成长。

山海相连的医疗答卷

山海相连,情意绵延。自2021年起,禅城区与黔东南州天柱、锦屏、黎平三县8家医疗机构建立对口帮扶关系。

四年来,这场跨越千里的医疗协作结出累累硕果:42名禅城医务人员累计开展诊疗4.7万人次,培训当地医院医务人员12200人次,协助当地医院开展了121项新技术、推广了57项中医适宜技术与物理诊疗项目,多位医生荣获当地颁发的“优秀对口帮扶医师”称号。

2024年度,根据“一县建设一个重点专科”的目标,禅城全力选派12优秀医务人员到黔东南州进行专科建设的帮扶任务。今年,禅城区还向锦屏县妇幼保健院定向捐赠了一批医疗器械物资。

在锦屏县,县人民医院创伤中心通过标准化改造,实现98.99%的抢救成功率;在天柱县,低频抗痉挛治疗等新技术落地,帮助更多患者摆脱病痛;在黎平县,妇幼健康管理实现质的飞跃……每一项成果都是两地智慧的结晶。

“帮扶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共同成长。”禅城区卫生健康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深化“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开展远程授课培训和线上互动交流学习等,让优质医疗资源跨越山海阻隔,惠及更多医生和患者。

夜幕下,禅城的支医医生诊室的灯光依然明亮,门外是从各县赶来的候诊患者。八百公里外的佛山,新一批支医队伍和医疗物资正整装待发。

这场跨越山海的健康守护,仍在续写新的篇章。

采写:南方+记者 李晓莉

编辑 黄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