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的“热血”接力

作者 叶志强 2025-05-11 09:00

3月25日晚,一场车祸将28岁的韶关姑娘推向生死边缘。

骨盆骨折、右下肢多发粉碎性骨折,失血性休克……更为致命的是,她流淌着全国仅0.3%人群拥有的“熊猫血”——B型RH阴性血型。

接下来十天,一场与死神赛跑的“热血”接力正式铺开:手术室无影灯彻夜长明,血站解冻设备超负荷运转,社交媒体被献血呼吁刷屏……

当稀缺血型与全城热血“碰撞”,这场救援不仅关乎一个年轻生命的存续,更是检验善美韶关的刻度尺。


千分之三的概率发生了

19时50分,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手术室里,小石(化名)的右腿已血肉模糊。

不久前,她的下肢被大货车前轮碾压。经绿色通道第一时间送到手术室后,医生立即进行清创缝合和骨折固定。监护仪上,她的血压全靠大剂量升压药勉强维持。

22时56分,检验科的报告让空气瞬间凝固——小石是RH阴性B型血。“这种平常只能在电视剧看到的剧情,这回真的发生了。”重症医学科主任盘健说,极其稀有的“熊猫血”,让抢救难度倍增。

病情危重的小石转入了ICU,仅半小时后,情况再次告急——输血科紧急调配的800毫升阴性血浆全部输完。

血红蛋白浓度突然暴跌,大腿创面渗出的鲜血染红了三层纱布,各项生命指标全面亮起“红灯”。

“我第一时间联系到血站那边,准备启用冰冻B型红细胞。”医院输血科主任黄丽芳介绍,但它解冻时间长,程序复杂,“这意味着患者不一定撑得下来。”

红细胞解冻设备连续运转。

红细胞解冻设备连续运转。

另一头的韶关市中心血站,红细胞解冻设备开始连续运转。“可站里只有一台解冻设备,会有时效问题。”血站站长张天弼坦言。

每当一个单位的红细胞成功解冻,就会有专人从血站取回,以最快速度配血成功后,送达ICU。尽管如此,“缺血”仍是当前最棘手的难题。

呼吁献血的消息刷爆了

3月26日的凌晨,天刚蒙蒙亮,热血开始奔涌。

ICU内,血站送来的红细胞持续输入,以及大剂量的血管活性药物,维持着小石的生命体征。

医院外,由医院和家属共同发起的求助信息开始传播。“救命!急需熊猫血”“请伸出您的援手”“求转发扩散”……微信朋友圈、抖音、小红书纷纷被献血消息“刷屏”,大家都尽着自己的一份力。

献血消息像野火一样在社交平台蔓延。

部分“熊猫血”献血者。

部分“熊猫血”献血者。

全市的献血屋里,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们自发排起长队。小葛刚下高铁就直奔血站,下了夜班的陈大哥利落地撸起袖子,95后程序员小张一边献血一边开着视频会议……他们大多不清楚自己的血型,却都怀揣着同一个愿望——希望能与小石匹配成功。

那一天,血站咨询电话也被打爆了——不少韶关登记在册的RH阴性献血者致电,主动请缨。

当天就有4名献血者帮上了忙,他们均来自RH阴性献血者应急队伍。“我们之前打造了‘熊猫血’应急队伍,这次第一时间在队伍里号召献血,他们也是星夜驰援。”张天弼说。

“我在成都,还需要吗?”“是要赶去韶关吗?我在福州。”……呼吁献血的消息在社交平台持续扩散,全国不少“熊猫血”人士都刷到了,他们纷纷关心起小石的现状。

大家心中的热血汇成暖流,给了家属信心,也鼓舞着抢救的医护们。

可事实是,情况仍不容乐观。26日12时刚过,小石的血红蛋白浓度掉到了11g/L,这个数字意味着她体内仍在持续出血。

用十个昼夜去托举

“骨盆骨折可能存在持续性出血。”面对暴跌的血红蛋白浓度,盘健分析道。随即,他们召集了全院大会诊,7个科室专家面对面讨论。一个残酷事实摆在面前——小石的右下肢损伤已达截肢指征。“不截肢的话,保不住命。”

26日22时40分,小石在麻醉下进行了右侧大腿截断术,可她的生命体征依旧不稳定。

失血性休克状态下不能大量补液,不然会导致血液稀释,但如果容量不够,又会进一步加重器官缺血。“如何保持一个平衡点,是维持生命体征的关键点。”盘健说。

术后第一天,急性肾衰竭如约而至。重症救治小组成员采用CRRT(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床边血滤机开始24小时运转,在全身出血倾向下,完成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ICU内,医生们紧密关注着小石的生命指标。

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ICU内,医生们紧密关注着小石的生命指标。

历经整整十个昼夜,小石成功撤除气管插管,这也意味着脱离了危险。家属激动地握住管床医师邓东才,连说“谢谢”。

“历经2次手术,输血总量相当于换了三遍血,血滤置换液是体循环血量20倍。”盘健指着小石的监护单记录感叹,这背后是众多医护的全力以赴。

韶关市中心血站B型RH阴性血常规储备量是30个单位。截止至今,加上十余名“熊猫血”献血者捐献的血液,本次救治中共调用了46个单位,血站的“熊猫血”库存也彻底见了底。

社交平台上,网民们仍关心着小石的现状。最近,她转入创伤骨科普通病房,已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轮椅离床训练。

0.3%概率的背后,是这座城市10个昼夜的生命托举。这场跨越概率的接力赛虽落幕,但善美韶关的热血基因永远鲜活。

南方+记者 叶志强

编辑 杨韬
校对 黄买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