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收录于专辑#南方读+#
你的电脑要抛弃Intel+Windows了?凭什么?
历经五年,10000+研发人员、20+研究所、累计2700+专利的努力,搭载鸿蒙操作系统电脑(PC)终于正式发布(点击进入直播>>)。5月19日下午,华为举办鸿蒙电脑新品发布会,首款折叠PC亮相,售价23999元起。
00:15
搭载鸿蒙操作系统电脑正式发布,“Windows+Intel”不再垄断,售价23999元起
在PC行业,Windows操作系统+Intel芯片统治全球40余年,几乎垄断了从个人电脑到企业服务器的生态命脉。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华为无法再使用 Windows系统。
在别人的地基上盖房容易陷于被动!于是,“国产芯片+国产操作系统”的组合开始突围,一场打破生态垄断的持久战悄然打响。
这是一场游击战
鸿蒙电脑“攻其不备”
纵观目前国内个人消费市场,除了苹果iMac外,几乎所有的电脑,都采用Intel的CPU+Windows系统。只有一小部分采用龙芯、飞腾等国产芯片。且大多用于信创行业,很少个人消费者使用。
因此,要想真正突围就得选对路子。在刘邦攻灭项羽的过程中,被奉为“游击战之祖”的彭越,带领几万兵马在项羽根据地和前线之间不断穿插游击,抄“敌”后路,攻其不备。
而这一次华为发布折叠PC,和彭越的游击打法异曲同工:尽管很难指望折叠PC成为销量主力,但至少得是歧路包抄的牵制力量。
“我们终于解决了便携与大屏无法兼得的难题!”现场,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带着这款电脑上台。他说,打开时,它有18英寸,是全球最大的商用折叠屏电脑,给大家带来沉浸式巨幕体验;合上它,就是一款非常小巧的电脑,只有13英寸、1.16公斤,比MacBook Air还要轻,比直板手机还要薄。
问题来了,造一台折叠电脑,很难吗?
一块屏幕要做到内外弯折非常困难,而同时要保障抗挤压、抗拉伸、坚固耐用,更是难上加难。
此前,华为推出了三折叠手机。余承东曾言,连接三块屏用的铰链,是翻过了材料学、结构学、机械学三座大山后的智慧结晶。
这次,华为把折叠技术“迁移”到电脑上,自然也就是水到渠成。
相比之下,Windows和苹果MacOS系统,由于背负了沉重的历史包袱,在产品形态创新上显得力不从心。
而华为折叠电脑不仅在硬件设计上具备差异化设计能力,还在软件层面实现针对性的深度优化,这使得它可以在体验上,和Windows、Mac等产品拉开一定距离。
单论折叠电脑这个赛道,华为并不算第一个。
联想也曾推出可折叠显示屏PC,但由于不掌握自研系统,且在体验层面的突破十分有限。因此,这款产品并没有真正量产。
这一次,从有着中国芯的“争气机”,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折叠脑”,华为再次阐释着“变危为机”。
到底胜算几何?是否能再一次带给人们惊喜?我们拭目以待。
这是一场包围战
场景生态“谋满盘”
如果说,折叠版鸿蒙PC成为打开局面的关键一招,那么,华为布局PC,则为包抄全场景补上了最后一块拼图。好比下棋中的“谋满盘”,将局部优势转化为整体胜势。
全国产“基因”,鸿蒙PC最大的特点是软硬一体。
首先,是硬件自主创新。
在这之前,华为推出了Pura X手机,16:10的比例屏幕能提供最大显示面积。竖屏显示时,视频显示面积也相较同尺寸直板机增加40%,这意味着能带来更沉浸的使用体验。
同样,折叠版鸿蒙PC在展开状态下,能够实现类似双屏协作的功能,用户可以一边处理文档,一边查阅资料,提高工作效率。横向播放视频的时候,折叠PC同样带来大屏播放体验。
其次,是软件高度适配。
比如,很多用户需要经常在电脑、手机和平板之间来回切换:一边写文档一边翻找手机里的图片素材,还得反复切换账号,微信文件助手传来传去……
为了解决这一痛点,鸿蒙PC开发了一个让人颇具惊喜的功能——“手眼同行”。
简单来说,用户用眼神就能操控电脑。当用户看向平板、手机等其他华为设备的屏幕,只要点一下 Ctrl 按键,就能将鼠标移动过去。这种灵活多变的形态和体验,是传统Windows和Macbook难以企及的。
事实上,相比国内一众手机厂商在大模型等AI技术轮番上阵,苹果入局AI的步伐总感觉慢了半拍。而作为后起之秀的鸿蒙PC,反而有机会弯道超车。
在操作习惯上,鸿蒙PC保留了Windows用户熟悉的任务栏、多窗口布局,同时引入 “智慧搜索”“AI助手”创新功能。例如,通过全局搜索可快速定位手机、平板中的文件,AI助手可自动生成会议纪要。
目前鸿蒙生态设备突破9亿台,“鸿蒙全家桶”用户越来越多,一台和手机、平板搭载同一个操作系统的电脑,能够共享一个剪贴板、鼠标,文件和应用点击就能流转……从“可用”到“好用” 的关键一跃,国产操作系统像拼拼图一样,一步一步,构建起自己的多元生态。
对于用户而言,手中的设备不再是孤岛,而是可以互链万物的“中央厨房”。
以手机为中心,华为用鸿蒙内核构建了一个包括平板、智能配件、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车在内的全方位生态。这一次,折叠版鸿蒙PC,也终于为全场景包抄,补上了最后一块拼图。
这是一场大决战
直面“Wintel联盟”
一台普通电脑的运作,本质上是芯片、操作系统、软件三者协作的结果。
Wintel联盟的强大之处在于:微软为英特尔芯片优化系统,英特尔为微软系统定制硬件,双方再通过技术授权绑定全球软硬件厂商,形成密不透风的生态壁垒。
现在,生态建设,同样成为摆在华为面前的一座等待逾越的“珠穆朗玛峰”,华为终究要直面与“Wintel联盟”的对决。
好在,这一次,对于能摸着“鸿蒙手机”过河的鸿蒙PC来说,软件生态的构建不用“从零开始”。
图:原生鸿蒙应用数量持续增长。信息来源:国海证券
图:原生鸿蒙应用数量持续增长。信息来源:国海证券
截至今年5月8日,国产鸿蒙操作系统已有300多个应用完成适配,包括WPS、美图秀秀等,年底将超2000个。
随着头部应用加速适配,又吸引更多中小开发者加入,进一步丰富应用生态。多设备的生态融合,就像滚雪球一样,让国产生态从“荒漠”变“绿洲”。
就是这样一台电脑的诞生,背后是1万工程师5年攻关、2700项专利的积累。它让中国在技术主权和产业安全上迈出关键一步:政企用户的数据不用再担心被“卡脖子”。
首台鸿蒙电脑于今日发布的消息披露于5月8日,三天后,中美日内瓦联合声明发布:美国取消4月2日以后征收的所有“对等关税”。
十年长征路漫漫,从2015年立项至今,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一场关乎未来数字主权的行动与觉醒。
也是在今天,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发长文讲述小米芯片之路。
“要想成为一家伟大的硬核科技公司,芯片是必须攀登的高峰,也是绕不过去的一场硬仗。”据雷军披露,小米玄戒O1采用第二代3nm工艺制程,将力争跻身第一梯队。
自研芯片玄戒O1浮出水面,小米成为继苹果、三星、华为后,全球第四家拥有自研手机SoC的手机品牌,正式加入"造芯俱乐部"。
不管是华为还是小米,突破重围任重道远。
蓦然回首,国产替代早已不是简单模仿,而是用自主创新摆脱钳制、定义规则。
当然,我们远没到开香槟的时候。
撰文:话题研究员 郜小平 古嘉莹
剪辑:陈文焕
策划:纪蓓 尤立川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