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潮州市潮安区庵埠镇综治中心,墙上挂着的两面锦旗格外引人注目。一面写着“耐心调解,尽心尽责”,见证了某食品公司员工工伤纠纷的圆满解决,另一面写着“尽心尽力,为民解忧”,则诉说着美乡村30户村民长达30年的腾退地难题终得化解的故事。这些锦旗背后,是庵埠镇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庵埠镇,这座享有“中国第一食品名镇”“中国印刷包装第一镇”美誉的工业重镇,汇聚了食品、包装、印刷等产业,吸引了4万余名外来务工人员在此追逐梦想。如何让“他乡”变“故乡”,是庵埠“糖果小镇”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一道重要考题。
近年来,庵埠镇通过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提档升级和“1+6+N”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将综治中心打造成多元共治的“主阵地”。依托这一平台,庵埠镇创新推出“乡音调解”模式,广泛凝聚商会、村居、企业等多元力量,巧妙地以方言为钥匙,敲开矛盾化解之门。无论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劳资纠纷,还是本地村民的邻里矛盾,都在熟悉的乡音乡语中找到了化解之道,共同构建起和谐庵埠。
方言为媒:异乡客遇故乡音
在庵埠镇综治中心的调解室内,江西商会潮安办事处主任江新军操着熟悉的乡音,轻声劝解:“老表,莫急,有话慢慢讲。”这句质朴的问候,瞬间让剑拔弩张的气氛缓和下来。
原来,潮安某小区的业主因房屋装修设计施工问题与装修公司江西籍负责人发生纠纷,双方僵持不下。得知情况后,江新军迅速介入。他提前与装修公司的老乡见面交流,用熟悉的乡音唤起乡情共鸣。次日调解会上,在江新军的耐心沟通下,双方顺利达成和解。
这种以方言破冰的调解场景,已成为庵埠镇综治中心的工作常态。在这里,乡音不仅是一种亲切的问候,更是一把解开矛盾心结的钥匙。
商会,作为连接家乡与他乡的纽带,在调解涉外来人员矛盾纠纷的工作中,发挥了穿针引线的重要作用,让“乡音调解”得以广泛开展。基于乡情的调解模式,迅速拉近了外来务工人员与调解人员的距离。
庵埠“乡音调解”模式广泛运用,让基层社会治理更有温度。
庵埠“乡音调解”模式广泛运用,让基层社会治理更有温度。
安徽籍货车司机朱某辉的经历便是生动一例。因讨要货运款未果,他与老乡雇主发生肢体冲突,双方各执一词、互不退让,陷入僵局。潮州市安徽商会迅速介入,用熟悉的乡音安抚双方情绪,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货运款以首付加分期还款的方式解决。“太感谢你们了,我的货运款终于有着落了。”朱某辉感激不已,送来锦旗,称赞调解民警“公正执法,热心为民”。
“乡音调解,确实事半功倍。”潮州市安徽商会党支部书记高传涛说。作为商会负责人,他深知同乡间天然的信任优势——熟悉的方言、相近的生活习惯,让调解效率显著提升,更让异乡人倍感温暖。高传涛表示,商会参与调解既服务企业,更是履行社会责任。“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每位在庵埠打拼的老乡都能安心立业,感受到‘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温暖。”高传涛说。
“尊重差异、善用乡情,正是化解‘他乡人’心结的最佳良方。”庵埠镇委副书记方春根介绍,近年来,庵埠镇综治中心积极探索,创新推出“乡音调解”模式,在安徽商会、江西商会等在潮商会内成立“庵埠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工作站”。2024年,江西商会获评庵埠镇基层社会治理“N”力量先进单位。
“乡音调解”的创新实践,为破解外来人口治理难题提供了“庵埠方案”。如今,商会参与调解的案例不胜枚举,从劳资纠纷到邻里矛盾,从家庭纷争到意外伤害赔偿,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在“乡音调解”的助力下,都得到了妥善解决,让“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乡韵止纷:一杯茶里见和谐
乡音解了“外乡人”的结,更暖了“本地人”的心。在庵埠镇,“乡音调解”模式已广泛应用于各类矛盾纠纷的调解中,成为多元共治“新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都是自家人,别伤了和气,先喝杯茶。”在文里平安建设工作站的调解室里,德高望重的“五老”之一杨伯一边冲泡工夫茶,一边调解邻里纠纷。在熟悉的乡音和茶香中,争执双方的情绪逐渐平复。
在文里村,杨氏宗亲调解委员会充分发挥“人熟事清家门近”的优势,专门处理宗亲矛盾和村民纠纷。调解时,由村里威望高、正派的村干部和“五老”人员出面,以情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化解矛盾。今年处理的15起纠纷,全部调解成功。“用乡音乡情拉近距离,用道理和法律化解矛盾。”文里村治安主任谢世悦介绍,这种基于乡情的调解模式,让村民在发生矛盾时能各退一步,“一笑泯恩仇”。
如今,“乡音调解”网络已在全镇逐步铺开。在霞露、茂龙、仙溪、文里等4个综治中心平安建设试点工作站,“茶寮谈心室”成为化解矛盾的温馨港湾。每当有纠纷,调解员便会邀当事人围坐茶桌,在工夫茶的氤氲香气中,用熟悉的乡音打开心扉,以“茶语”化解“心结”。
在这里,村民遗失的财物快速寻回,邻里的口角之争温情化解,就连外籍务工人员的权益纠纷也能得到公平裁决……依托“一村一警+警务助理”机制,这些分布基层的工作站正用最地道的“乡音+茶道”,为群众打造家门口的“解忧驿站”,让各类矛盾纠纷实现“一站式”调处、“一揽子”解决。
茂龙平安建设工作站,为群众打造家门口的“解忧驿站”。
茂龙平安建设工作站,为群众打造家门口的“解忧驿站”。
警企合作,是庵埠镇多元共治的又一亮点。近日,雅士利集团外包工程劳务分包引发民工不满,雅士利平安建设服务站第一时间协调派出所、庵埠镇人社、庵埠镇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开展调解工作。仅用3天时间便妥善解决,展现了“一站一企”治理的速度与温度。庵埠派出所与雅士利集团共建企业警务室,建成该镇首个平安建设服务站,开展送法进企、警企联防等活动,成为政企合作、警企合作的新典范。
庵埠派出所与雅士利国际集团共建企业警务室,建成了该镇首个平安建设服务站。
庵埠派出所与雅士利国际集团共建企业警务室,建成了该镇首个平安建设服务站。
“乡音调解”模式的广泛运用,不仅提升了矛盾纠纷的化解效率,更增强了基层社会治理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方春根介绍,通过商会、村居、企业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庵埠镇构建起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治理网络,让矛盾纠纷在萌芽状态下得以化解,让基层社会治理更加精细、更有温度。
智治赋能:科技架起连心桥
“乡音调解”模式的成功,离不开庵埠镇综治中心这个坚实的后盾。位于新安大道的庵埠镇综治中心,是辖区内各类风险防范和矛盾纠纷化解的“指挥所”和“终点站”。走进其中,宽敞明亮的大厅、功能齐全的办公区域、规范有序的工作流程,让人眼前一亮。
2024年6月,庵埠镇综治中心完成搬迁与升级改造,投入近20万元,利用临街铺面进行场地改造,打造出“六室一厅”的办公服务格局。群众接待厅、矛盾纠纷调处室、“粤心安”心理辅导室、监控研判室等功能区域一应俱全,标识显眼、机制上墙、智能配套,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
升级改造后的庵埠综治中心,打造“一站式”便民服务平台。
升级改造后的庵埠综治中心,打造“一站式”便民服务平台。
硬件升级的同时,机制保障也同步跟上。庵埠镇综治中心研究制定了一站多元解纷实施细则、流程图、交办表,推进“中心吹哨,分流交办”机制落地生根。综治、信访常驻,公检法司、人社等部门灵活进驻,小事专调、急案联调、重症攻坚,形成了“一站受理,多元调解”的高效运作体系。规范化建设以来,综治中心共交办各类矛盾纠纷116宗,已办结98宗,组织部门联调近20宗,矛盾纠纷化解成效显著。
科技赋能更是为庵埠镇的综治工作插上了智慧的翅膀。镇、37个村(居)综治视联网全覆盖,视频会议、指挥调度功能完善;监控研判室大屏接入“雪亮工程”信号,实现全域覆盖、实时监控、预警防范。依托“粤平安”“信访超市”等平台,矛盾纠纷登记受理、分类流转、依职调解全流程信息化,对接社区警务平台流转矛盾纠纷事件共19宗,流转率100%。科技的力量,让综治工作更加精准、高效。
文/图:南方+记者 纪金娜
通讯员 黄洁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