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正是万物生长的好时节。在江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一片片青翠欲滴的叶子正在书写着乡村全面振兴的动人故事:开平市大沙镇岗坪村的千亩茶园里,茶农们抢抓时令采摘第一茬春茶;恩平市恩城街道米仓村的簕菜文化创意园,游客们正体验收获和制作簕菜茶;鹤山市雅瑶镇黄洞村的田间地头,散发着特殊味道的鸡屎藤蓬勃生长......
这些看似普通的叶子,如今在党建引领下,各村通过党组织带动、能人引领、产业融合等模式,让漫山遍野的绿叶子焕发新生,走出了一条“绿叶变金叶、乡村焕新颜”的发展之路。
开平岗坪村:鲜叶到香茗
高山出好茶,茶香飘千里。在开平市大沙镇岗坪村,沿着蜿蜒山路深入天露山脉腹地,云雾缭绕处,茶园漫山遍野。微风拂过,阵阵茶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
采茶体验。
采茶体验。
谁能想到,十年前这个小山村,还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沟”。尽管拥有得天独厚的种茶自然条件,但崎岖难行的山路、落后的种植技术,让村民们只能守着“绿水青山”却难以“点绿成金”。
“采茶旺季一个月能挣7000多块钱,平均下来每月收入也有3000多元,这可不比城里打工差!”茶农梁大姐边说边麻利地将鲜叶装筐。像她这样靠采茶在家门口就业致富的村民,岗坪村已有120多人。
改变始于大沙镇持续实施“双培双带”工程,把基层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中的先进分子培养成党员,党员带领群众共同发展,党组织带领致富带头人不断进步,实现党建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双发展。
2007年,在大城市工作的梁志伟回到村创业,在岗坪村的山路上无数次往返奔波,逐渐成为了种植大户。2020年,从一名致富带头人转变为岗坪村党支部书记。
上任后,他大力引进培育云南大叶、金萱、鸿雁、白毛等 20 多个优质茶种,推动村内天露仙源、岭露红、尚源红等3家企业、合作社成为“大沙优品”行政区品牌的链上企业,让岗坪村的茶叶品质实现质的飞跃。
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岗坪村党支部还统一注册品牌、制定标准,茶叶附加值显著提升。去年,村党支部带领村民通过电商渠道卖出3000多斤茶叶,让“岗坪茶”的香飘进珠三角的千家万户。
更可喜的是,茶香引来了“归巢雁”。“90后”梁惠贤辞去城市工作,回村创办茶艺工作室。“现在村里发展得越来越好,我们年轻人也愿意回来,为家乡的建设出一份力。”她笑着说,如今大家的日子就像这春茶一样越来越有滋味。
从昔日的“穷山沟”到如今的“茶香村”,岗坪村党支部用十年时间,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如今,村党支部正积极谋划延伸产业链,推动茶旅融合发展,让这片土地的茶香飘得更远,让村民的生活更加红火,更有盼头!
恩平米仓村:“野菜”变“黄金菜”
位于恩城街道米仓村的恩平市簕菜文化创意园常常游人如织。
学生在簕菜产业园研学。
学生在簕菜产业园研学。
“簕菜微苦且有刺,但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甜!”村民吴姨笑着说。这背后,是米仓村党组织带领群众经二十余年的接续奋斗,从发动党员带头田间试种攻克人工栽培难题,到开发系列簕菜深加工产品,再到打造“簕菜之乡 乐享米仓”“一村一品专业村”品牌,让曾经生长在山沟里的野菜变成了富民兴村的“黄金菜”。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人才是关键。米仓村党委聘任米仓村优秀乡村人才、恩平市簕菜文化创意园负责人李劲新担任乡村CEO,同时成立强村富民公司——恩平市米盈仓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立足本村优势,结合实际积极梳理盘活各类资源,协助活化村内闲置资产,激发本村的内生动力,力所能及地带动更多村民们走上致富路。”李劲新说。
“我们推动村民小组入股,共享发展红利。”米仓村党委书记冯芳仔介绍说,米仓村以簕菜产业为核心,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市场化运营模式,以一二三产有机融合,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兴旺。
在“一产”方面,推进标准化示范种植。建有基地种植簕菜面积120亩,为本地村民提供近60个就业岗位,带动全市簕菜种植超5000亩。在“二产”方面,推动开发簕菜复合型产品,在园区内建设簕菜茶和农产品加工车间,年产值约400万元。在“三产”方面,制定簕菜园总体提质升级规划,盘活周边撂荒地73亩,打造网红民宿、钓虾场项目,持续举办簕菜文化节、新春集市、大学生村晚等主题节庆活动。2023年以来,每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产值约800万元。今年1月簕菜文化创意园成功获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近日,大型美食文旅节目《三餐四季》广东篇在央视播出,让包括簕菜在内江门的灶台烟火升腾为全国观众关注的焦点。“恩平簕菜上央视,这个带刺的簕菜把撒贝宁老师他们给整出了无数个表情包。”节目播出当晚,李劲新便在社交平台转发节目片段,迅速引发关注,视频转发、点赞、评论近万次。李劲新表示,簕菜文化创意园将抓住这波流量,重点推介恩平簕菜的特色菜式,计划深度开发“野外生存体验营”等研学课程,让游客亲手采摘带刺簕菜、学习古法炒茶技艺,展示米仓村的独特魅力。
鹤山黄洞村:“臭藤”变“香饽饽”
每逢节假日,在鹤山市雅瑶镇黄洞村合兴美食、妙香居等餐厅总是座无虚席,慕名而来的食客们争相品尝独具特色的鸡屎藤糕、白水角等黄洞米点。
“以前鸡屎藤满山都是没人要,只是过节大家才摘,现在可成了我们的‘香饽饽’。”黄洞村村民黄师傅正在晾晒刚采收的鸡屎藤。
黄洞村鸡屎藤。鹤山市融媒体中心冯彦敏 摄
黄洞村鸡屎藤。鹤山市融媒体中心冯彦敏 摄
鸡屎藤,这个听起来不太雅观的中药材,主要是它有一股类似于鸡屎的臭味,却是黄洞村的一片“致富叶”。
“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到大听村里老人家口述黄洞米点系列形成的历史,是吃着鸡屎藤、吃着村里美食长大的。”“95后”的黄洞村党总支书记黄志平回忆道,这种植物在当地虽有种植历史,但一直未能形成规模产业。
10多年前,在村党组织的支持和发动下,黄礼权、黄国康等乡亲决定回乡创业,结合珠三角的饮食习惯创造出白水角,利用当地的鸡屎藤草制作鸡屎藤糕,逐步形成具有黄洞特色的黄洞米点系列,2021年入选第八批江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
在村党总支的推动下,黄洞村的美食产业蓬勃发展。目前村里已有4家特色餐厅,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各美食工坊常年带动30多名村民就业,旺季时可提供60多个工作岗位。
“我在工坊每月能挣4000多元,还能照顾家里。”村民李姨边蒸鸡屎藤糕边说。据统计,黄洞米点产业每年为村民增收超200万元。更令人自豪的是,今年1月,黄洞米点还受到央视《中国米食大会(第二季)》节目的专访。
“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要继承发扬,让它们在今天焕发新的生机,推进全村发展。”黄志平说。随着产业发展,村党总支带领村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加强特色建筑、特色文化的保护传承,活化养直黄公祠、黄氏宗祠、陆佑故居、汉秋亭等传统建筑,打造“美食+文旅”特色村。黄洞村获评全国文明村、广东省卫生村、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党建引领聚合力,党员带头谋发展,群众齐心兴产业。
三个村庄依托三片绿叶,深耕三种“山货”,让昔日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山野特产转化为“绿水青山金饭碗”,正是江门围绕服务“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
南方+记者 郑琦 通讯员 陈艺锋 劳荣杰 郑若文 郝小博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