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的新生儿病房里,一台台暖箱承载着新生的希望,一声声微弱的啼哭牵动着医护人员的心弦,这里是无数小生命的避风港湾,也是新生儿科护士廖秀春的工作战场。
从事临床护理30年,进入新生儿护理领域近20年,廖秀春用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对护理事业的热爱,温暖了近3万个小生命。
廖秀春。
廖秀春。
“最让我有成就感的就是抢救回重病新生儿。”廖秀春回忆这些年的工作,感触最深的就是看着一个个体重只有1公斤左右、不能自主呼吸的早产宝宝,通过医护团队的精心治疗和护理,可以自由呼吸,体重也一天天增长。“看到自己护理的宝宝越来越健康,我深刻感受到了做护士的价值。”
细心守护
搭建起新生儿“安全岛”
自医院2004年成立新生儿科以来,廖秀春日夜坚守岗位,无论是节假日还是工作日,只要科室有需要,她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为患儿提供及时、有效的护理服务。
由于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护理工作要求较高,廖秀春带领团队践行着近乎苛刻的精细护理标准。以“1克”为单位的体重增减、0.5毫升的泵液速度、0.1摄氏度的体温波动、0.1厘米的置管深度……面对皮肤薄如蝉翼、血管细如针尖的脆弱新生命,她们的每一次护理都如履薄冰。廖秀春带领护理团队不断挑战,从有创到无创呼吸支持,从手卫生到“三管”监测感染指标,从肠内营养到肠外喂养,帮助一个个新生儿闯过重重难关。
2023年,体重仅980克的“掌心宝宝”入院时多器官衰竭,全身橡皮样重度硬肿。廖秀春带领护理团队在“黄金72小时”内精准监测核心体温,每15至30分钟监测一次,直至稳定,避免了肺出血和复温过程中的代谢紊乱,用科学护理创造了生命奇迹。2013年5月,廖秀春参加广东省护士协会举办的新生儿PICC置管培训班并取得合格证书,成功为体重1500克以下的极低、超低体重早产婴儿进行PICC置管53例。
廖秀春不仅对新生儿的关怀无微不至,与患者家属沟通时也保持着极强的耐心和善意。“很多一胎妈妈没有经验,不能指责她们,而应该耐心地为她们讲解问题,帮她们缓解焦虑。”廖秀春回忆,曾有一位早产的产妇非常焦虑宝宝的健康,廖秀春察觉到这位新手妈妈的情绪后,主动与她交流,给她安慰和鼓励,耐心解释宝宝的病情和治疗方案。“我经常主动教那些新生儿家长如何照顾早产宝宝,包括如何喂养、如何观察宝宝的呼吸和体温,帮助他们在宝宝出院后能更好地去照顾。”廖秀春说。
为了缓解患儿家长的焦虑,廖秀春开创“透明化沟通”服务,制作了“患儿的24小时”和“护士的24小时”展板,让家长清晰地了解患儿的一天,促进护患互相信任。她还通过家长微信群推送早产儿护理视频,为患儿家长增添信心。
勇于创新
以科技力量破解护理难题
廖秀春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护士,更是一位具有创新精神的护理专家。她深知科研对于提升护理水平、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性,带领团队成员共同探索新的护理技术和方法,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为患儿提供了更加科学、有效的护理服务。
“守护早产儿需要科技的力量。”廖秀春组织护理团队建立“早产儿全周期管理体系”,从产房到出院后随访形成闭环护理;探究“多学科同质化体温管理”以降低早产儿低体温的发生率;制作醒目颜色标识警示不同风险类别的患儿,实现精准分级管理。面对超早产儿护理难题,她率先引入“家庭参与式护理”模式,打破传统NICU封闭管理壁垒,让患儿父母在安全监护下与患儿肌肤接触,在温馨氛围中促进早产儿发育。
在新生儿科的工作中,许多技术难题制约着护理工作的开展,比如超低体重早产儿的护理、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肺出血等急危重症患儿的救治等。面对这些难题,廖秀春积极查阅资料,主动学习新技术、新方法,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在不断学习中突破自我。
面对难题,廖秀春不断攻克,成功救治了30多例超低体重早产儿,这些原本可能面临生命危险的小生命得以健康成长。她还带领团队开展了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疗法、早产儿鸟巢式护理、袋鼠式护理、新生儿疼痛优化管理等新技术、新方法,有效提高了患儿的救治成功率和生活质量。
除了在日常工作中尽职尽责,廖秀春还申请了多项专利。其中一项是新生儿专用奶瓶清洗机,因为担心塑料奶瓶质量不好,新生儿科通常用玻璃奶瓶,但玻璃奶瓶清洗需耗费较多人力,廖秀春申请这个专利,提高奶瓶清洗效率。还有一项是新生儿专用保暖衣,御寒能力差、保暖要求高的新生儿离开保暖箱进行磁共振检查时,环境温度相对较低,检查时间稍长,需要对患儿身体及四肢进行保暖并适当约束,这项专利产品可使患儿温暖舒适、减少躁动,安全、顺利地完成检查。她希望这两项专利能够尽快落地生产,为新生儿护理工作提供切实帮助。
领航团队
构筑成长平台培养新生力量
从业多年来,廖秀春守护过的新生儿里,最大的已经健康成长到25岁。作为新生儿科护士长,她乐于将多年经验传授给年轻的护士,不仅自己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还经常在科室内组织培训和交流活动,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和指导,为护理团队提供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培养了一批批专业过硬、富有责任心的护理人才。
廖秀春注重因材施教,搭建阶梯式成长平台,制定“新入职—骨干—精英”三级培养体系,针对不同阶段护士的能力差异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新护士需完成3个月“一对一”临床带教,通过模拟急救演练、早产儿护理实操等考核。骨干护士则参与科室质控管理,提升综合能力。
“护理事业需要薪火相传,更需要与时俱进。”在专科护理发展方面,廖秀春常常鼓励护理团队敢于尝试。她始终遵循“以患儿为中心”的原则,组织护理骨干制定护理常规、流程,开设“早产儿精细化护理”“新生儿疼痛管理”等专题培训,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激励护士们不断进取,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在廖秀春的悉心指导下,新生儿科的护理团队整体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年轻的护理人员不仅掌握了扎实的专业技能,还学会了如何与患儿家长沟通,如何为患儿提供全面的护理服务。
多年的认真和努力为廖秀春带来荣誉,她先后荣获“十佳护理科技创新发明奖”“梅县区优秀护士”等荣誉称号。这些荣誉不仅是对她个人工作能力的肯定,也是对新生儿科护理团队整体水平的认可。如今,廖秀春依然保持着“白衣天使”的初心,将每个新生儿的健康放在首位,谈到未来的规划,她表示将继续学习新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为新生儿科护理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来源 南方日报 南方+
记者 刘明心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