怼顾客怼骑手,只卖6款牛肉饭!这家店的底气是啥?

广东退役军人头条 2025-05-01 08:00
04:00

阿泽牛肉饭

“尽量快,催就说马上好。”“厨子耳聋,说话大点声。”“别偷餐,没钱吃饭跟老板说,炒个给你吃。”“吃饭要开心,口味不合支持仅退款。老板差大钱,不差小钱。”走进广州市番禺区大石镇,一家叫阿泽牛肉饭的快餐店,墙上贴着店主黄锦泽的碎碎念。

墙上贴着店主黄锦泽的碎碎念。

墙上贴着店主黄锦泽的碎碎念。

这份生猛个性不只贴在墙头,打开外卖平台,他怒怼差评、硬刚骑手,每日牛肉实拍图下附赠开店日记,把神仙顾客故事写进菜单,硬生生把外卖页面做成“所有人可见”的朋友圈。

“看到老板有趣的灵魂忍不住给个好评。”店主爱和差评较劲却成了顾客的“电子榨菜”。在标准化服务的外卖行业,这种“不完美的真实”意外催生出信任。

黄锦泽坦言真诚是他的必杀技。

黄锦泽坦言真诚是他的必杀技。

开业1年、只卖6款牛肉饭、月销超3000份,外卖评分5.0分,“朋友都说我不倒闭就是个奇迹”。黄锦泽坦言牛肉饭做起来没有门槛,真诚成了他的必杀技。

一碗牛肉饭的底气

当兵10余年,退役后黄锦泽拿起锅铲,创业干起了餐饮。零基础的他在短视频学做菜,最初开店就5道牛肉饭,“3道我老婆爱吃的,2道我爱吃的”。

曾经黄锦泽靠一手厨艺追到老婆。

曾经黄锦泽靠一手厨艺追到老婆。

开店卖牛肉饭,他自认为没门槛,“随便一个人都可以做,但是做得好不好就是看良心”。舍得用好一点的米、好一点的肉、好一点的菜,就是他全部的美食秘笈。

有一回,店里员工拿错部位的牛肉回来,他发现后打电话想给顾客退单,“顾客吃得开心,我才赚得安心”。但打了几十个电话只退了三单。

“与家常小炒无区别,这在现在预制菜和小巷外卖店横行的社会已经太难得了。”翻看外卖评论,“家的味道”成了顾客共鸣,牛肉饭之香与其平平无奇的卖相形成鲜明对比。

“家的味道”成为顾客的共鸣。

“家的味道”成为顾客的共鸣。

除了牛肉,评论区里最频繁被提到的菜品就是煎蛋,黄锦泽起名为“现煎可能丑不拉几的煎蛋”。

一颗煎蛋,却不简单。这个菜品捉摸不透时常下架,“天天有人问煎蛋为什么不上架”。黄锦泽说,一锅最多煎三颗蛋,太耗时间。

他老婆建议网上买预制蛋,“只是一颗鸡蛋而已,这样比较方便”。但他拒绝了,理由只是他不喜欢。“也有人建议我先煎好、微波炉加热,但我不喜欢这样,跟预制蛋没什么区别。我就要现煎,用花生油煎确实挺香的。”

死磕标准、确保食材新鲜、坚守灶台温度,换来的是顾客味觉记忆的复苏。

一碗牛肉饭里有黄锦泽对食材新鲜、灶台温度的坚持。

一碗牛肉饭里有黄锦泽对食材新鲜、灶台温度的坚持。

顾客的好评让黄锦泽尤其珍惜,“好评比差评更难得,顾客往往‘满意不评价’,差评则是情绪宣泄的本能。”

“外卖性价比不高、家常口味而已。”黄锦泽自信却不自满,不断在外卖平台上备注和评论,降低顾客预期。顾客甚至帮他写起了友情提示:“这是一家严肃搞笑的门店。下单前,各位要充分阅读和理解除了正常下单的商品之外的所有商品详情,是非常严肃和搞笑的。”

看见订单里的“人”

“现在开店要有特色才行。”从零星几家到如今同行激增,被问起有没有危机感,黄锦泽说:文案可以抄、风格可以抄,但是我这个人的性格抄不来。

创业之初,黄锦泽就开始在外卖平台写日记,每天更新牛肉实拍,聊聊开店琐事和心情:盼望放假、吐槽卡餐压力大、开心认识新朋友、梦想与老婆周游世界……日记让顾客看到新鲜牛肉,也成了他在日复一日生活中寻找到的快乐。

黄锦泽希望未来与老婆环游世界。

黄锦泽希望未来与老婆环游世界。

10月30号:天气不错,要出去浪的心快抑制不住了。

10月5号:你们快回来吃牛肉饭吧,老板顶不住了。

12月21号:朋友们冬至安康,汤圆饺子都吃了吗?不用管老板的牛肉饭,老板顶得住。

2025年2月8号:收工,收拾完厨房,坐下来翻翻订单,发现好多熟客的名字,心里特别踏实。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小店能有今天,全靠大家一口一口吃出来的。

有位顾客生病下单备注要不辣的,他忙完后关心顾客,劝说生病少吃牛肉、怕上火。

顾客说没有好评返现卡也要主动评价,“下单这么多次了,感觉老板和顾客之间有一根神奇的线连结着,有种温情油然而生。看到好评这么多我是发自内心替老板高兴,看到差评我也是真的想帮老板怼。”

在平台上,黄锦泽不仅别出心裁让顾客看到了人情味,他也看到每个订单后的每一位“神仙顾客”。

黄锦泽也会看到每个订单后的每一位“神仙顾客”。

黄锦泽也会看到每个订单后的每一位“神仙顾客”。

他在平台寻找“最忠实的顾客”黄女士,一年光顾了93次:“我要请你吃10顿牛肉饭,你能满足老板这个新年愿望吗?”

黄锦泽也记得酷暑里的感动,有位顾客默默点了杯冷饮送去店里。顾客说,在她忙得满头大汗的时候也曾被客人温暖过,“被关心的感觉我知道”。

“闲来铺食茶”是他最常说的话,他期待着和顾客打交道,“每次看到顾客光盘就会感到快乐”。

文字:南方+记者 马瑞婕

摄影/剪辑:南方+记者 苏韵桦

海报:潘洁 谭唯

编辑 谢小梅
校对 罗健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