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市探索农牧产业多元化发展路径

作者 罗天 2025-05-21 11:08

嘉华通过科学养殖、全自动化挤奶及冷链配送,打造“牧场到餐桌”全产业链,日产鲜奶3吨;八甲镇树仔菜以24元每公斤高价热销,带动村民增收;松柏镇试验“水稻+禾虫”立体种养,实现生态互惠与土地双重收益……希望在乡村大地绽放,近期阳春市各地农牧产业发展传来喜讯。

当前,阳春市以打造八大精新特优产业为核心,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路径,聚焦重点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做好产业文章,为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日产鲜奶3吨

构筑“当日达”供应网络

在春城街道七星村委会沙塘岗村,有一片充满生机的绿色牧场——嘉华奶牛场。这里不仅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更凭借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科学的管理体系,打造出了一条从“牧场到餐桌”的全产业链。高品质乳品供应基地,为阳春市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鲜”活力。

走进嘉华奶牛场,场内牧草丰茂,宽敞明亮的标准化泌乳牛舍、青年牛舍和犊牛岛有序坐落。依托无工业污染的天然环境,牧场构建了从饲喂到挤奶的全流程科学管理体系。

目前,牧场内共有奶牛222头,日产鲜奶平均为3吨,多年产量达到1000多吨。笔者看到,该牧场采用全自动化挤奶方式,每头奶牛在挤奶前都要经过擦洗、消毒、奶源检测等环节,每头奶牛每天可以产奶20—30公斤。

此外,牧场的奶牛按生长阶段分群饲养,通过TMR(全混合日粮)精准配比营养,配合定期健康监测与疫病防控,确保奶牛健康与奶源品质。

在该企业,机械化挤奶系统确保牛奶“零接触”进入4℃冷藏罐,冷链专用运输车恒温配送至加工厂,12小时内完成灭菌、灌装全流程,日产突破2万杯,企业还通过近百个终端网点,构筑起“当日达”供应网络。

“我们公司对奶制品的生产实施全程监控,严把每个生产环节的质量关,确保产品的安全优质。”嘉华生物化工有限公司工会副主席梁瑜介绍,挤出的鲜牛奶经管道直接输入贮存牛奶的专用冷藏罐,经专用冷链运输车送到生产车间,经初检合格,进行过滤、灭菌处理,才能灌装成“鲜牛奶”。

目前,该企业除了生产鲜牛奶外,还有老酸奶、风味发酵乳等10余种乳制品,企业坚持“当天产奶、当天加工”,赢得消费者口碑。梁瑜表示,下一步公司准备继续增加奶牛数量,扩大奶制品产量。

作为阳春老牌企业,嘉华还同时生产保健酒、低温冻干农产品、冻干海产品等,嘉华产品也成了外地游客喜爱的阳春手信之一。连续多年,嘉华荣获“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称号,为阳春的经济发展贡献了力量,也为消费者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健康与美味。

收购价24元每公斤

八甲树仔菜成“金叶子”

近日,阳春市八甲镇高屋村委会高屋自然村种植的树仔菜喜获丰收,被商贩以24元每公斤的价格大量收购,销往深圳、东莞、江门等地,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金叶子”。

笔者来到高屋自然村,跟随树仔菜种植基地负责人来到田间,只见村民正在采摘树仔菜,并进行分装、打包、运输。笔者了解到,近期每天有30多名村民在基地兼职,有的负责采摘树仔菜,有的负责为基地除草等,日均收入可达数百元。

“当下,基地刚开始采摘树仔菜,每天只能采摘几百公斤,产量较少、价格上扬,上门收购价格达到24元每公斤。”种植基地负责人介绍,等到7月至8月的采摘高峰期,基地将聘请50多人负责采摘工作,每天至少可采摘1000公斤,经济收入可观。

据悉,树仔菜(学名:守宫木)是一种营养丰富的蔬菜,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具有清热、促消化、抗氧化等功效。目前,高屋自然村树仔菜种植基地种植了树仔菜250亩、节瓜35亩、豆角15亩,基地的节瓜也同样长势喜人,每天可采摘2000多公斤,上门收购价约3元每公斤。

探索稻虫共生

一片土地产出两份收入

近日,在松柏镇沙朗村的田野间,村民弯腰插秧的身影与泥土中攒动的禾虫幼虫,共同勾勒出一幅“百千万工程”引领下的生态农业新图景。

在这里,笔者探访了“水稻+禾虫”综合种养示范基地。据介绍,这片13亩的“水稻+禾虫”试验田,是阳江市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联合阳江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团队,共同建设的创新试点。

试验田内,村民们除了按常规方式种植水稻外,还在技术人员指导下,探索禾虫与水稻共生的立体种养模式。试验田采用阳江职业技术学院陈兴汉博士团队研发的立体种养技术,通过禾虫吞食浮游生物,净化水质、反哺稻苗,形成“虫稻互惠”链条。

据陈兴汉介绍,一亩稻田可收获成熟禾虫200至300斤。按照现在市场收购价,大概每斤80至160元,收益可观。禾虫不仅美味可口,而且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我们种的是环保水稻,只需要保持环保水稻产量有几百斤,就比单一水稻种植方式收益要好。”“水稻+禾虫”项目管理人员彭寿新表示,“禾虫+水稻”让一片土地产出两项收入,综合收益更可观。下一步,基地将充分利用沙朗村的数千亩土地资源,争取继续扩大发展“禾虫+水稻”立体种养模式。

据悉,此前沙朗村已投放禾虫苗13亩,按照每亩投放标粗禾虫苗30万尾的标准,总计投放约390万尾。

南方+记者 罗天

通讯员 春融 崔宇婷 李宗阳 邹基勇

编辑 伍欣莎
校对 曹柏英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