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 | 云浮“镇镇有声”

南方+  2025-05-21 10:42

一场数字文化的涟漪,正悄然在云浮的乡镇间荡漾开来。

短视频娓娓道来乡村故事,直播间里热度满满的互动,创意美学设计点亮空间,纪录片深挖城市内核……5月初,云浮启动“镇镇有声”——文化赋能“百千万”激活“镇能量”传播项目,以四大特色文化传播矩阵为支点,搭建起一个数字化、多元化的融媒体生态系统。

乡镇,从来是个宝藏地方:它们天然拥有各异的自然禀赋、丰厚的人文积淀、鲜明的产业标签。借助“镇镇有声”,云浮乡镇热情响应,集体思考:在这个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如何用视觉“语言”讲好乡村的故事?又如何借数字之力,将乡土资源转化为发展的引擎?

如今,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深入推进、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之年,云浮探索着别具韵味的传播答卷——以“文化+”赋能,用创意叙述为每一处乡做注释,让“镇镇有IP,村村有故事,人人皆主角”成为现实。

风起云浮,声从田野起。旧空间的破茧重生,老乡村的颜值提升,产业的从无到有……乡镇的美感与时代感糅合成一个新名字——“镇镇有声”。这是一座青春之城对传播方式的全新探索,一种对“共同缔造”的再诠释——用一场接地气、聚人气、润人心的传播革新,将“镇能量”持续注入乡村发展。

一个个美丽乡镇成为传播的宝库

青春云浮,风光无限,城市拥山而建,乡村如画卷铺展。走过云浮,总会被一种清新脱俗的绿色所打动:平整通达的村道,新建的生态公园,穿上“新衣”的农房,精致怡人的庭院……这样的城乡之美,正在悄然翻新“乡愁”的模样。

乡镇,本就自带魅力,而“百千万工程”的推进,令它们焕发新的光彩——

有的像景区:西江潺潺,沙滩斜阳,云浮市云安区都杨镇湾边村成为“周末经济”的宠儿,游客络绎不绝,治愈、幸福与浪漫在这里具象化;

有的以“绿化、美化、净化”为关键词:罗定市罗平镇望天村委会赤坭塘村,烂泥田变景观池,闲地变球场,残林变公园,俨然“望天不尽,乡野情浓”的真实写照;

有的“点绿成金”:新兴县天堂镇五东村委会禾地岗村,“紫米+”带动产业兴旺,“露营+音乐”“民宿+垂钓”“田园+观光”等模式持续催化“绿美经济”;

有的实现了“生态、经济、生活”全面焕新:郁南县桂圩镇新塘村委会新寨村,古木伴溪,桂树满山,银龄居养氛围浓厚,生态、经济、生活“三线共美”。

从闲置到活化,从杂乱到秩序,从旁观到参与,云浮以“绿美”为底,把美学与生态浸润至镇村深处,让典型村的变化可感可触,带动更多人投入和美乡村建设。

一山一水是美景,一村一落总关情。如何让这些变化被更多人看见、听见、记住?如何让感动成为认同,让认同推动行动?

这,正是“镇镇有声”项目发起的初心:以多视角、全媒体、立体化的传播方式,把“百千万工程”的闪光点与实践路,展现给更多人,留下城市记忆,唤起浓浓乡愁。

具体来看,接下来几个月内,云浮将整合多方资源,组织媒体深入乡村,用数字手段打造一批有温度、有深度、有美感的融媒作品。视频、直播、美学影像,让“文化+”的能量真正释放出来,吸引更多人爱上乡村、回望乡土。

更重要的是,参与故事讲述的“文化轻骑兵”不只是传播者,更是“百千万工程”的见证者与参与者。他们讲述的故事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身边人的奋斗图景、家乡的发展实景,那些影像和话语,承载着家乡的变迁,也记录着普通人一步一脚印的奋斗轨迹,用“看得见、听得进、记得住”的方式,把这场乡村蝶变镌刻在人们心里。

一条条创意表达架起传播新桥梁

行走在云城区安塘街道,目之所及,不只是石材广告与企业林立,还有扑面而来的乡野风情。走进下白村,柏油路平坦洁净,榄仁树绿意盎然,一串串红灯笼点缀其间。进村一看,整洁静谧的道路两旁,小院种着绿植蔬菜,空气清新;猪圈改造的咖啡屋前,年轻人打卡拍照,别有一番生活趣味。

秀美的下白村,是云浮讲好“镇镇有声”故事的第一站。因为村子颜值底子好,改造效果佳,创新成果足,“镇镇有声”项目在这里启动。

这不只是一个村的故事,更是云浮探索“文化流量”向“线下体验”转化的一次尝试。文化传播不应止步于“云端”,而要落地生根,成为推动地方发展的真实力量。

按照规划,云浮将63个镇(街)作为传播的基本单元,通过短视频PK赛、全媒体直播、创意设计征集和城市纪录片四大载体,形成“周周直播、镇镇对决”的动态传播节奏,推动内容从“预热互动”到“沉淀升华”,最终出圈。

镇镇有声,需要人来发声。云浮大胆尝试“政务传播+乡野综艺+数字技术”的融合模式:镇街主官走上前台,在产业、生态、文化等特色场景中出镜,用“书记VLOG”“镇长探店”等形式,配合本地方言、乡土音乐等元素,把真实的乡村日常搬上屏幕,让村民从“看客”变成“主角”。

云浮好物,在直播中出圈。全市63个镇街配套标准化直播间,5月至9月将举行31场直播赛事,“土特产、匠心、文旅”等赛道轮番上演。每周两场镇街对决中,镇街主官携手新农人、非遗传人,以“边聊边做、边吃边讲”的形式推广农产品与乡土文化,通过互动打赏与社交转发评出胜方,既有趣味又有传播力。

创意设计,美学赋能乡村建设。聚焦“村美、人和、业兴”目标,鼓励参赛者围绕公共空间、庭院景观、文化地标、生态设施等进行美学提案,体现“村民共创”理念,强调“低成本、易维护、可复制”原则。评审团将由设计师、村民代表等多元主体构成,获奖设计将获得重点推介。

城市纪录片,解码石都精神密码。初步拟定以《石脉》为题拍摄纪录片,以云浮千年石文化为脉络,将深入石材重镇,采访石艺大师,从历史、技艺、产业到精神,全方位讲述云浮“善作善成”的城市精神,并启动海外传播计划。

据主办方透露,项目采用“四阶段推进法”,确保文化传播的持续深化:4月启动期举办千人路演与新媒体技能培训;5—7月传播期通过“周周直播”持续升温;7—9月为沉淀期,聚焦文化IP孵化;10月收官期将举办“镇能量盛典”,发布《千里江山图》融媒体作品。特别设立的“镇能量积分榜”贯穿全程,将实时反映各镇参与度、创意度、传播度。

一个个潮流实践奔涌出传播新生态

来到郁南县桂圩镇新寨村,沿着整洁小路进入村庄,映入眼帘的是新建的居家养老服务站,老人们围坐在庭院石桌旁谈笑风生;穿过古木幽荫,一山桂树迎风摇曳,散发阵阵清香。新造的小公园、绿美林,将村子的“水秀云高·桂香新寨”名号具象展现。

从曾经的单调寂寞到如今的生机盎然,新寨村是云浮乡村蝶变的一个缩影。一户一院一景致,一村一镇一风光,“百千万工程”为村民生活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

村庄变美的同时,人心也更热了,也更愿意记录乡愁、表达情感、传递家园的温度。如何让“镇镇有声”项目声量更大、传播更远?

一个好项目,不仅靠创意灵感,关键在于构建一个持续运转、协同发力的传播生态。目前,云浮已经构建起多部门协同的体系以及市、县、镇三级联动的内容共创机制,从田间地头发掘金点子,从村民生活提炼金故事,让更多“土味”“烟火气”“创意力”成为文化传播的新燃料。

在这场传播实践中,媒介是桥梁,文艺是密码,而新媒体则是“镇镇有声”的加速引擎。在项目执行中,特别强调内容“本土化、生活化、故事化”,对政策语言进行“二次创作”,用群众熟悉的语言讲群众关心的事,并且不拘泥于一种形态,鼓励用多样的载体承载表达。这种内容与形式的双重重塑,正孕育出一个人人可讲、镇镇有声的传播新生态。

正如项目启动仪式上,镇村干部携手乡村设计师、文旅推荐官组成的“黄金组合”一样,要实现传统乡村风貌与现代生活气息的美学对话,就必须营造“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真实场景,让发展成果都承载乡土底色,也映出时代亮色。

乡村传播从“单一声音”变为“多元合唱”,让“官方发布”与“群众表达”形成良性互动。“镇镇有声”不仅是一个传播项目,更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唤醒更多人表达自觉、参与热情与创造能力。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上,云浮以文化为翼,以声音为媒,以文化为笔,创新为墨,让乡村不再沉默,而是可视、可听、可感。这场持续半年的文化赋能实践,不仅激活镇域经济的新动能,也为岭南文化传承发展注入崭新活力。这样的探索,值得被看见,也值得被期待。

观察

传播革新放大镇村魅力

云浮63个镇街各自承载着独特的历史肌理与文化基因。有时,是来自清晨村口的大喇叭;有时,是游客的欢笑和赞叹;有时,也可能是一段温婉的乡音在手机视频中轻轻响起。

这些来自田野、来自烟火、来自人心的声音,在“镇镇有声”项目中汇聚成流——这是云浮市为推进“百千万工程”而精心打造的文化传播新实践,是一场用声音拉近距离、用文化温暖人心的基层探索。

一镇一声一愿景

在城市化浪潮中,不少镇村陷入尴尬:既难以复刻都市的繁华,又逐渐丢失乡村的文化底蕴。在短视频盛行的当下,往往那些具有独特美感的镇村,成为流量的宠儿,重新焕发生机。

已有的传播实践启示云浮:让镇村找到并放大自己的独一无二和魅力,成为出圈出彩的关键。将镇村文化流量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增量,需要创新的表达;接地气、聚人气、润人心的传播革新,需要贴近性的手段。

“镇镇有声”项目的诞生,恰是对这种叩问的回应。文化不该只是表面的装饰,而应成为活水。镇域文旅资源亟待开发,技艺亟待传承,这正是项目聚焦文化赋能的现实逻辑——通过数字化传播重新擦亮文化IP,让沉睡的乡土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

四大项目,精心勾勒了文化赋能“百千万”激活“镇能量”的“云浮路径”:镇镇有声短视频PK赛,重构镇域发展叙事;“云浮好物”周周直播,以“各处镇村各处声”带火土特产、非遗、文旅;美丽乡村设计大赛探索“村民共创”的乡村美学实践;“石”力出圈纪录片将石材文脉升华为城市精神符号。

“镇能量”的本质是“人的能量”,当镇街主官走进镜头、村民拿起设计笔、石匠成为纪录片主角时,传统的文化生产关系被悄然改写。新媒体轻量传播,让优秀典范被倾听被看见,进而催生更多“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城乡融合经验。

多个维度重塑乡土叙事

“镇镇有声”的智慧,在于它不仅挖掘内容之“宝藏”,更重塑表达之方式。数字化手段的引入,使得传统乡土资源有了更丰富的表现空间。

农产品不再是单纯的商品,而成为承载乡愁的文化符号。当土特产与非遗同框呈现,当更多好物实现跨界联动,这些不再只是简单的“产品展演”,而是文化与产业的对话,带来更多情感链接。

更可贵的是,项目推动的不只是内容创制,更是一种内在认同的生成。在最初的“任务式参与”中,一些镇街可能只是完成工作,但随着赛程推进,镇域的表达意愿日渐高涨,当主动拍摄、主动分享、主动创作已然成为常态,由“要我讲”转向“我要讲”的转变,正是文化觉醒最真实的注脚,拓展镇域发展的想象空间。

换句话说,“镇镇有声”的最大价值,或许并不在于流量的爆发,而在于它让每个镇街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声音——将每个镇街视为独立文化细胞,通过定制化传播,催化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让流量反哺乡村建设,留下可持续的回响。

文字:南方+记者 崔洪铭

图片:云浮融媒(集团)

编辑 李恺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