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沈塘镇帮扶工作队:以黑木耳种植为引擎,驱动农业产业振兴

作者 陈文 2025-05-12 21:10

在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进程中,驻沈塘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以下简称“工作队”)因地制宜引进培育特色产业,深耕“造血”产业,选定黑木耳种植作为推动农业产业振兴的关键抓手。

据了解,黑木耳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特别是铁、钙、镁等元素含量突出,还富含多糖、腺苷等活性成分,具有降血脂、抗氧化、增强免疫力等药理作用,深受消费者喜爱,市场需求大且经济附加值高。

湛江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曜带队前往温宅村委坑仔村实地调研沈塘镇黑木耳种植基地。通讯员供图

湛江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曜带队前往温宅村委坑仔村实地调研沈塘镇黑木耳种植基地。通讯员供图

精准调研,科学规划产业发展蓝图

工作队入驻沈塘镇后,迅速联合湛江科技学院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湛江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及广东省农业科学研究院的专家教授,对当地气候、土壤、水资源等自然条件进行全面调研分析,结合黑木耳生物学特性与市场需求,精心绘制产业发展蓝图,明确产业定位、发展目标、实施步骤及措施保障,为黑木耳种植产业推进提供科学指导。

在“百千万工程”的推动下,工作队积极争取各方支持。省农业担保集团为黑木耳种植项目提供金融保障,有效解决了项目资金难题。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实地考察,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土地、政策等问题,为项目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环境。

技术创新,引进先进种植与管理模式

在推进黑木耳种植产业过程中,发现传统种植模式曾面临产量低、品质不稳定等瓶颈。为进一步助力壮大产业规模和产出效益,工作队远赴安徽省望江县鸦滩镇香茗村学习,引进先进菌种、培育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技术,并创新采用“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激发农户种植积极性。

黑木耳试种成功。通讯员供图

黑木耳试种成功。通讯员供图

工作队以产业帮扶为主,开展10亩黑木耳试验田种植。经过三批次种植对比,发现立势种植方法更适合本地。不纳入场地及机器折旧成本下,每棒成本1.47元,可收获1.1两干货,每市斤统货收购价24元,每棒毛利率2.64元,纯利润1.17元。一亩地按9000棒计算,总成本13230元,除去10%损耗剩8100棒,价值21384元,纯利润8154元。

此外,技术改良后的自动喷淋系统降低种植户劳动强度,除采摘期外全程自动化,种植户可兼顾其他农活,解决沈塘镇青壮年不足问题。木耳种植期为冬至到清明,工作队因地制宜,其余时间种植其他经济作物,进一步增加收入。

在培育黑木耳种植产业过程中,工作队发挥桥梁作用,整合多方资源,协调闲置土地、校舍建设种植基地和加工车间,引进龙头企业,构建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同时,注重品牌建设与市场推广,提升沈塘镇黑木耳知名度。

循环经济,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工作队高度重视生态环保,积极推动废弃菌棒循环利用,联合湛江科技学院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及省市农业专家,构建“种植—养殖—有机肥生产”循环农业体系。该体系将黑木耳种植后的废弃菌棒转化为地龙养殖基质,形成“食用菌种植—地龙养殖—有机肥生产”绿色闭环产业链。此举不仅使黑木耳种植成本降低15%—20%,还借助有机栽培提升产品营养成分含量,践行绿色农业理念,改善农产品品质。

废弃菌棒转化为有机肥料养殖地龙。通讯员供图

废弃菌棒转化为有机肥料养殖地龙。通讯员供图

据介绍,地龙养殖效益显著,一亩地约产2000斤鲜地龙,当地收购价每斤7元,亩产值达14000 元。扣除地租及人工费用后纯收入约1万元(养殖基质中所需废菠萝皮由工作队协调当地菠萝加工厂无偿提供,不产生额外成本)。此外,地龙能分解废弃菌棒成优质有机肥地龙粪,可改善土壤、为作物供养;其本身高蛋白可作畜禽饲料,还能作中药材制药,增加了废弃菌棒附加值。黑木耳种植项目促进了当地生态改善与可持续发展,达成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下一步,工作队将继续注重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引进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并结合本地实际改进,提高项目效率与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转型。

撰文:陈文 周国红

编辑 林日清
校对 杨远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