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烫伤勿轻视!和祐医院介入保肢解危机

作者 欧阳少伟 2025-05-23 11:53

74岁的袁大勇(化名)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小小的热水袋烫伤,竟会让他面临截肢的风险。作为一名有10多年糖尿病史的患者,他平时很少监测血糖,直到足背上的水泡越来越大、久久不愈,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这个看似普通的烫伤背后,隐藏着糖尿病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足。近期,在和祐医院内分泌科医疗团队的精心治疗下,袁大勇转危为安。

十年糖尿病足感觉神经减退

自行处理小伤口酿成大祸

袁大勇患有糖尿病、高血压10多年,长期的高血糖状态悄无声息地引发了神经病变,尤其是足部的感觉神经减退。

作为有50年烟龄的老烟民,他的血管状况一直不好:两年前因急性心梗做过心脏支架手术,7个月前检查提示双下肢动脉多发斑块。基于这些情况,10天前袁大勇用热水袋取暖时,因无法准确感知温度,左足背及小腿被烫出多处水泡。

像很多人一样,他选择自行挑破水泡,局部消毒、外涂药膏。但创面不仅没有好转,反而逐渐变大,发展为足部软组织感染。“我以为就是个小伤口,简单处理一下,过几天就好了。”袁大勇回忆道。

在家人陪同下,他来到和祐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相关检查发现,袁大勇的双下肢动脉广泛钙化,多处血管狭窄。经血管介入科、骨科、伤口造口门诊多学科会诊后,医疗团队当机立断:必须先开通血管,否则创面难以愈合。

为进一步明确血管状况,和祐医院医疗团队当即安排了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左侧髂外动脉重度狭窄,股浅动脉全程闭塞,腘动脉几乎看不到显影——这意味着伤口部位的血液供应严重不足。

“如果不及时处理,感染很可能会继续加重,甚至累及骨质,到时候可能就需要截肢了。”和祐医院内分泌科主任裴剑浩教授向家属解释道。

多学科精心分期治疗

患者成功保肢

在家属的积极配合下,和祐医院医疗团队迅速为袁大勇制定治疗方案:首先由介入科实施下肢动脉成形术开通血管,重建血液循环。随后进行清创换药,清除坏死组织,同时配合抗感染、改善微循环、严格控制血糖、血压等综合治疗。经过精准的分期治疗,患者创面逐渐生长出新鲜肉芽组织,血液循环情况明显改善,最终成功避免了截肢风险。

另一位类似的患者,72岁的欧先生,糖尿病史5年,1个多月前热水泡脚,导致右脚足趾水泡,同样是自己处理,由于血糖控制不佳,餐后2小时血糖波动于10-18mmol/L,自行换药1个月创面仍未愈合,但检查显示其血管状况尚可,没有骨髓炎迹象。通过严格控制血糖、专业清创换药和抗感染治疗,化脓伴坏死的伤口逐渐好转,局部新鲜肉芽组织生长,治疗效果显著。

"很多患者要等到伤口恶化才来就医,这时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裴剑浩提醒,预防永远比治疗更重要,除了严格控制血糖,每年至少要做一次专业的足病筛查,才能防患于未然。


■相关

“糖尿病足”这些信号千万别忽视

糖尿病足的发展往往源于患者对一些早期危险信号的忽视。很多看似平常的小问题,在糖尿病这个特殊背景下,都可能演变成严重的健康危机。以下是三个非常容易被忽略、却至关重要的危险信号:

1.神经病变的危害:足部的触觉、温度觉、痛觉严重减退,会导致糖尿病患者在日常洗脚、取暖时发生烫伤,皮肤碰伤、破损后不易察觉。

2.血管病变的威胁: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会严重影响伤口愈合,通过下肢血管彩超、踝肱指数(ABI)检查就能早期发现问题。特别提醒:吸烟会显著加速血管病变的进展。建议每年复查周围神经及下肢血管情况。

3.自行处理的隐患:临床数据显示,超过60%的严重糖尿病足病例都源于患者自行处理小伤口。很多患者觉得小伤口不要紧,自己处理就行。但这种看似普通的伤口背后,可能合并感染、血糖控制不佳、下肢血运条件差等一个或多个问题,居家自行处理,只会延误治疗时机,导致病情加重、治疗费用增加,如果发展为骨髓炎,将面临截肢风险。

预防“糖尿病足”必知

1、选好鞋袜:不露脚趾、不夹脚、宽松透气

2、禁用取暖设备:电热毯、热水袋、暖宝宝

3、洗脚前必做:用手肘试水温,有条件用温度计(38℃以下)

4、每日足检:一摸二看,重点检查足底、足趾间及足部变形部位

5、当发生皮肤水泡、破溃、甲沟炎等足部问题,及时就医处理创面,不建议居家自行处理。

采写:南方+记者 欧阳少伟

通讯员:李阳洋

医疗5群

医疗5群


编辑 杨晖桃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