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科技学院管理学院的“锦梦蒲上”团队依托“新质生产力驱动下雷州蒲织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创新路径探索——基于蒲织传承地4镇13村调研的实证研究”项目,突破了千年非遗雷州蒲织文化保护不足、传承人老龄化、产品设计陈旧、传播渠道单一等的困境。
“锦梦蒲上”团队走访2市5县4镇13村,通过1140份的调研问卷、24位手工艺人及93户村民的深度访谈精准把脉。以“新质生产力”为理论内核,融合多学科视角,构建“数字化传承+创新设计+产业融合”三维模型,为古老技艺探索出传承新路。
面对雷州蒲织传承难题,项目团队用数字技术赋能雷州蒲织的当代传承,打造《一起蒲》系列课程。通过运用人工智能图像识别、3D建模、虚拟人等技术,制作了7个蒲织课程视频。同时,团队还建立蒲织技艺数字资产库,开发“虚拟人教学+3D建模”系统,打破技艺抽象难懂的传承壁垒,夯实非遗技术数字化传承保护的根基。
为提升雷州蒲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团队通过创意设计新款式,推动设计师与传承人跨界协作,将现代设计理念和新元素融入传统技艺,赋予产品新功能与好外貌。目前,团队已设计出38个AI辅助设计图、推出72款创新蒲织产品图,其中包括智能蒲织灯、非遗IP衍生品等的9款创新产品已成功制造。这不仅推动了传统元素与现代美学碰撞,还有利于吸引更多人走近蒲织。
在产业发展上,团队致力于打造“电商平台+文化节+供应链”的融合发展模式。如今,团队已与湛江市麻章区太平镇良村铭草编织工艺厂、湛江市远江风景园林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茂德公雷州蒲织品牌以及沈塘镇政府达成合作,打通了“设计—生产—销售”的产业闭环,助推雷州蒲织从乡村走向全国,实现非遗技艺传承与商业价值的协同发展。
凭借一系列创新举措,项目在科研、社会与经济领域多点开花,成果丰硕。在科研方面,团队构建CFA模型分析数据,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篇,申请专利1项,并将核心理念应用于蒲织非遗文化研究中,提出线上线下结合、IP与产品设计以及数字化展示的创新产业模式,为雷州蒲织非遗的“活态”传承,提供新视角;在社会效益方面,团队举行蒲织主题宣讲,在微信和抖音进行蒲织展示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的直播,制作推广蒲织文化的双语视频,在湛江市太平中学和湛江市第三初级中学开展蒲织技艺培训活动,受众人士颇广;在经济效益方面,团队探索出“非遗+文旅”融合发展路径,通过线下摆摊和举行蒲草文化节,带动蒲织产业经济增收、规模增长,创造就业岗位100余个,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此次对雷州蒲织文化传承的创新实践,不仅肯定了“锦梦蒲上”团队对非遗“活态”传承的创新能力,还展示了湛江科技学院在创新创业方面的教育成效。在未来,团队将持续深耕雷州蒲织领域,为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事业贡献更多青年力量。
通讯员/李诗莹 李雪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