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 | 一个非常耗精力的习惯,建议你越早改掉越好

+音 2025-10-19 21:47
+音 | 一个非常耗精力的习惯,建议你越早改掉越好 00:00/06:17

南方有“+音”,每周与您准时相约。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体验:

要退的快递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

家里漏水的水龙头一拖几周还没修;

手机里想整理的照片直到内存爆满还没开始……

这些本可轻松搞定的小事,就是提不起劲去执行。

更令人困扰的是,我们无法对这些未完成事项“视而不见”,心里总惦记着它们。

这不仅让人心力交瘁,还可能让小麻烦演变成大问题,带来更多损失。

最糟糕的是,陷入这种循环后会感觉自己“掉血”特别快,精力就在与琐事拖延的内耗中被消耗殆尽。

为何琐事更容易被拖延?

这背后有深刻的心理学原因。

首先,我们的心理能量是有限的。根据自我损耗理论,人的心理能量如同肌肉,会因频繁使用而疲劳。

现代生活中的早起、健康饮食、专注工作等都需要自我控制资源,这些都会持续消耗心理能量。

当能量储备不足时,我们就容易在那些不需要立即完成的事情上表现出拖延。

更重要的是,心理能量的损耗是全局性的。

在一个领域消耗过多,会导致其他领域的自控力下降。

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被工作“掏空”后,就再难调动额外能量去管理日常琐事。

琐事拖延还与认知负荷超载有关。

许多看似简单的小事,实际上都需要进行信息处理、决策和任务切换。

比如约维修工需要查找资源、组织语言、挑选工人;支付账单需要核对开销、找到缴费方式并操作。

当我们的认知负荷接近或超过工作记忆极限时(例如一天中处理了大量复杂信息,或同时面临多项任务),大脑会保护性地回避需要额外认知努力的新任务,转而寻求刷手机、发呆等更轻松的活动。

“拖着不做”的隐性代价

虽然“琐事拖延”有很多理由,但我们还是建议:要尽量打起精神去处理这些日常琐事。

拖延就像鞋里的一粒沙,刚开始只是轻微不适,走得越远,痛得越深。

琐事拖延会加剧决策疲劳。人会对“是否执行”“何时执行”琐事的反复权衡与回避,会逐渐耗尽认知储备。

每一个被搁置的小事,都在增加你内心的负担,消耗着宝贵的情绪能量。

日常琐事一直拖延到堆积如山都不解决,让人感觉生活“一地鸡毛”,难免自我怀疑“我怎么连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我这日子怎么过成这样”。

如果一直处于这种状态,人很容易陷入自我否定和“拖延-失败-更拖延”的恶性循环。

长此以往,会让人失去对生活的掌控感,部分人因此陷入“摆烂”状态:

计划周末整理家居,因连续拖延变成“下周再说”,进而演变成“反正永远收拾不干净”的消极认知;

工作中,对回复留言、更新进度表等小任务的拖延,会让人产生“总是落后一步”的焦虑,最终用“躺平”逃避压力。

琐事拖延还可能损害人际关系:

答应帮朋友的忙拖延不做,可能让人觉得不靠谱;

家里总是乱糟糟而不愿接待客人,甚至因此回避社交。

这些小的疏忽长期积累,会减少情感交流机会,让人误以为你对关系缺乏投入,最终影响彼此的理解与支持。

如何戒掉“琐事拖延症”?

要改变这种状态,可以从以下可操作的方法入手:

01

制定明确的小目标

许多人拖延是因为任务看起来模糊不清,容易夸大执行的难度和复杂度。“整理房间”听起来像大工程,但分解成“把沙发上的衣服扔进洗衣机”或“清理茶几上的杂物盒”后,就变得容易多了。每天设定1-2个微小具体、几分钟内能完成的目标,通过“微小成就”获得满足感,逐步打破拖延惯性。

02

利用“3分钟规则”

当出现拖延念头时,立即判断:如果这件事能在3分钟内完成,就立刻去做。比如回封简短邮件、洗个用过的杯子。这个方法能帮你快速清理一批琐事,实现“小规模减负”。

03

减少决策负担

如果总是纠结“什么时候做”或“怎么做”,可以提前制定简单的计划表、流程或规则,顺着思维和行为惯性“无脑执行”。通过减少即兴决策,降低拖延可能性。

04

强化“完成感”

用本子或手机APP列出待办事项,完成一件就划掉一件。每完成一件琐事后及时表扬和奖励自己,经常收到正向反馈能强化行动意愿。

戒掉“琐事拖延”并非一蹴而就,但每一个“立刻行动”的瞬间,都在为你的生活注入新的能量。

当琐事不再堆积,你会发现内心变得轻盈,精力更加充沛。那些曾经被浪费在焦虑和回避上的能量,终于可以流向真正重要的地方。

愿你从今天开始,行动起来,不再被琐碎牵绊。

在每一个微小的完成中,找回对生活的掌控,遇见那个更轻盈的自己。

今天的“+音”到此结束,感谢聆听。

主播:张家驹

录制:黄泽伟

编辑 卓佩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