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茂商大会日前在茂名举行。会场内外,“金融”成为高频词。作为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点城市,茂名正将金融优势转化为招商势能,以一套精准滴灌的金融服务体系,吸引各方资本共建产业热土。
“当前的茂名,正迎来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在金融服务推介环节,茂名市财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梁极用一组沉甸甸的数据佐证这份底气:2025年1-8月,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资、工业技改投资增速均全省第一;2025年9月末,制造业贷款余额231.8亿元,同比增长31.76%,增速全省第一;农业总产值连续3年居全省首位,2024年突破1200亿元。
第四届茂商大会现场。颜志雄 摄
第四届茂商大会现场。颜志雄 摄
发展的底气,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据了解,茂名已成功入选财政部支持普惠金融改革发展示范区,获得奖补资金2250万元。同时,积极争取到10亿元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并统筹超过454亿元财政资金用于支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年度重点任务。对于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企业,单项累计奖补最高可达1.5亿元。这些实打实的政策与资金,构筑起支持企业发展的坚强后盾。
基金矩阵的构建,是茂名撬动社会资本、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一招。目前,当地已组建了20亿元规模的省产业转移茂名子基金和10亿元规模的佛茂产业协作引导基金。一个规模达百亿元的市级产业引导基金也正在积极筹划中。“东华能源项目就是例证,我们用1.5亿元财政资金撬动10亿元专项基金即将落地。”梁极以东华能源项目为例,清晰展现了政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
金融的创新,关键在于精准滴灌,破解实体经济发展的痛点。茂名探索的“数智化物权信用”全链条金融模式,通过品质溯源、监管仓、价格保险等一系列创新,将农业领域的“沉睡资产”转化为“可信资本”,有效突破了中小企业主体信用信息缺失、无固定资产抵押等传统授信难题。这套“看得懂、信得过、找得着”的茂名特色金融“组合拳”,正让金融资源更加顺畅地流向最需要的地方。
金融服务的触角,也在不断向基层延伸。全市派驻了9300多名金融特派员,如同流动的金融“服务站”;为每个村免费安装的“粤政助”政务自助机,让村民足不出村便能办理多项政务金融业务。即将成立的省市两级普惠金融专责小组和普惠金融研究院,将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与智力支持,营造更具吸引力的金融生态。仅1家银行今年就为佛茂招商提供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59份,这种深度服务模式,展现了金融机构从资金提供者向产业发展合伙人的角色转变。
茂名是农业大市,近年精心培育了“五棵树一条鱼一桌菜”特色产业体系。金融活水如何滋养特色产业,助力“土特产”做成“大文章”,是观察茂名金融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生动窗口。
以百亿级荔枝产业为例,茂名财政累计投入9.04亿元撬动社会资本12.2亿元创建国家级、省级荔枝产业园、荔枝产业强镇。设立“茂名市乡村振兴专项资金”,以1:10的杠杆比例撬动金融资源下乡,目标三年推动50亿元信贷资金支持乡村振兴,目前已投放22亿余元。在产品创新上,当地金融机构推出了“荔枝贷”“福荔贷”等数十种定制化信贷产品,编发《荔枝产业金融服务手册》并提供线上小程序,实现菜单式服务。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荔枝全产业链贷款余额达36亿元,惠及市场主体1.4万户。
这种全链条的金融支持,意在向相关领域的投资者证明,在茂名发展产业,将获得前所未有的金融助力。
本届茂商大会,茂名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号:这里不仅有深厚的产业土壤,更有一套能精准滴灌、全周期陪伴的金融支持体系。茂名正以普惠金融改革试点为契机,致力于将金融实力转化为招商引资的磁吸力,引导资本与项目流向“百千万工程”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战场,共同开创高质量发展的崭新未来。
南方+记者 杨建雄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