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 广清范④|双城同心,共促全国“百强区”新飞跃

作者 陈国飞;曾亮超;黄玉熹 2025-10-17 12:39

编者按

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以来,在清远这片占全省超十分之一的广袤土地上,随着“广清合力”的持续倾注,令人欣喜的变化正在不断上演。入珠融湾、融穗为先。南方+广清帮扶协作频道持续推出《百千万 广清范》专题栏目,聚焦广清对口帮扶协作力量的一线生动实践,深挖广清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典型经验,直击省会带地市的“融合力量”,见证“花城”广州高质量发展经验在“后花园”清远结出的繁花硕果,敬请垂注!


龙头牵引强动能,通过精准招商、靶向招引,万洋众创城等龙头项目落地清城;废旧厂房育新机,曾经营废五金、塑料的旧厂房逐步打造成为标准厂房、新型智慧产业园区,纺织服装产业发新芽;农文旅融合擦亮清远鸡金字招牌助力“飞向”百亿产业,山苏种植绿意盎然,“和秧合社”让“诗和远方”就在眼前……

“广州都市圈”之内,近三年来,广州黄埔对口帮扶协作清远清城初见成效、多点开花。清城区主要经济指标总量长期以来稳居清远市首位,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也在粤东西北地市中率先挺进“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黄埔铁军”的到来,为清城区带来了哪些新变化?让清城区“如虎添翼”、再上台阶,黄埔区又有何良策?

清城区副区长、广州对口帮扶协作清远指挥部驻清城工作队(以下简称“工作队”)队长何兴介绍,工作队紧紧围绕清城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通过不断深化两市、两区协作帮扶工作机制,以党建引领大抓“百千万工程”,全力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升级,并以“黄埔心意”改善民生、温暖民心,助力清城区向“新”发展、群众幸福“增值”。

招大引强培优育新

“贴身战术”引进“生力军”,滋养“小苗”成“大树”

污染重、效能低的厂房被清退之后,清城区石角镇塘基岭一带废弃厂房何去何从?在广州对口帮扶协作清远指挥部的指导助力下,经过多方调研,工作队判断万洋众创城项目较为适合清城区,能够利用万洋在全国成熟的园区招商经验和做法,助清城区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一臂之力。

何兴介绍,接下来,工作队采取“贴身战术”——亲自去招商、亲自去跟进落地……经不懈努力,工作队2024年成功邀请万洋众创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一行到清城区进行投资选址,实地考察清城区多处工业园区地块及营商环境。在清城区人民政府、石角镇人民政府以及工信、规划等职能部门和工作队共同努力下,最终在2025年2月成功招引并完成签约。

工作队推动清远清城万洋众创城项目成功招引并完成签约。工作队 供图

工作队推动清远清城万洋众创城项目成功招引并完成签约。工作队 供图

此次清城万洋众创城项目规划用地约1000亩、总投资额达50亿元、预计固定资产投资额达30亿元、建成后年产值可达60亿元、年纳税额达3亿元,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与经济效益,将打造一个集研发创新、生产制造、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智慧产业园区。

该项目全面建成并达产后,预计引进、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或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不少于50家,将加快推动清城工业朝着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助力区域经济实现多元化和高质量发展。

这是清城区产业发展的又一重要“生力军”,也是广清对口帮扶力量发挥招商引资优势为清城区注入发展动能的鲜活写照。

一个主要经营废旧金属、塑料再生利用的旧建筑地块,如今正在推动建设11栋标准化厂房大楼和配套设施,并于2025年5月签署胜牛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年租金收入可达640万元,带动就业1500人,预计带动上游原料产业链企业十余家,年综合产值20亿,未来将打造成都市型工业园区。

工作队联合各方推动清城区龙塘镇华强工业园,完成从经营废旧金属再生利用的旧建筑地块,到都市型工业园的巨大演变。南方+记者 曾亮超 摄

工作队联合各方推动清城区龙塘镇华强工业园,完成从经营废旧金属再生利用的旧建筑地块,到都市型工业园的巨大演变。南方+记者 曾亮超 摄

这是清城区龙塘镇华强工业园的巨大演变。“我们也苦于旧有小作坊式生产加工的脏乱、低效,腾退盘活厂房后还没想好引进什么类型企业,零敲碎打又很难把厂房装满,工作队到来后我们一拍即合,与从事应急食品生产制造的胜牛科技实业达成合作意向。”龙塘镇相关负责人说,“华强工业园的成功转型升级,也将为龙塘由工业大镇迈向创新引领、集群发展、绿色低碳的工业强镇提供更多新思路。”

龙塘镇华强工业园建设前。工作队 供图

龙塘镇华强工业园建设前。工作队 供图

龙塘镇华强工业园建设后。工作队 供图

龙塘镇华强工业园建设后。工作队 供图

“工作队与属地政府真心实意、保驾护航,我们项目建设顺利高效推进,1-4栋厂房已经成功交付。”胜牛科技实业相关负责人任成博说,该公司推动建设了数字化车间,能依托清远鸡、菜心、鱼等丰富而优质的农产品原材料就地取材生产,既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撑,也能拓宽当地农产品的销路。

近年来,工作队以“精准招商+创新机制”为核心,多次联合清城区各部门奔赴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开展精准招商,靶向招引一些龙头项目。目前,占地面积500亩、总投资预计达人民币15亿元、总体规划建设面积约25万平方米的广州现代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清远分校区项目,以及年产3000吨洗护产品、100吨护肤产品、项目总投资额约1亿元、预计年产值超2000万元的广东御禧生物科技项目等也在加快推进落地中。这些龙头项目将为清城区经济发展带来不少于65亿元的总投资,为清城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在2025年8月举行的第33届广州博览会上,工作队也抢抓机遇、提前谋划,设置了“清城区产业招商处”展位,并组建了由广清纺织服装产业园、区工信局、区农业农村局及八个街镇骨干力量构成的10个招商小组,在为期3天的展会期间主动出击。

在第33届广州博览会上,工作队主动出击,深入开展招商推介。工作队 供图

在第33届广州博览会上,工作队主动出击,深入开展招商推介。工作队 供图

这些小组深入展会现场,精准对接全国各地超3800家参展企业资源,积极宣传清城区优越的营商环境、产业政策,深度挖掘具有投资意向的企业线索和优质项目。

产业发展既要着力招大引强,更要培优育新,这也是何兴一以贯之的思路。“我们既要帮助清城区招引龙头企业,也要帮助扶持壮大中小企业,实现既有太阳月亮也有满天繁星,让本地小苗长成参天大树。”他说。

在广清纺织服装产业有序转移园边上的金御时尚服装创意园里,机杼声此起彼伏,一排排崭新的缝纫机持续不停地运转着,裁剪、烫朴、缝制、钉扣等一道道工序紧密相连。

很多人想不到,一年前这里曾一度陷入“人去楼空”的尴尬境地。园区建立之初,“小作坊型”的服装企业经常出现劳资纠纷且影响到产业转移的口碑,园区对于出租方也缺少有效的管控手段。

这引起工作队的注意,何兴多次带队进行实地调研与指导,破解企业新厂房报建等难题,还支持10万元黄埔区帮扶资金用于购买纺织设施设备及开展纺织工人培训,已培养过百名服装纺织工人。

多方合力倾注,在积极摸索出“中心工厂+卫星工厂”的产业模式后,金御时尚创意园重新规划了发展方向,转向打造中高端品质的快时尚供应链平台,并迅速取得成效。

金御时尚服装创意园打造中高端品质的快时尚供应链平台。工作队 供图

金御时尚服装创意园打造中高端品质的快时尚供应链平台。工作队 供图

短短半年时间,园区已建成5000平方米车间,有固定员工50人。从2023年7月到2025年3月,总营业额约1000万,累计解决周边农村劳动力就业300人次以上。金御时尚创意园如今还建成上万平方米的办公+工厂区、上万平方米的生活区,并在香港成立外贸事业部。

“我们父辈很多人从事废旧五金加工,对于他们而言这是新的尝试,他们也很关注我们的发展情况。”金御时尚创意园负责人阮志业是石角镇本地人,他表示,希望以自身发展为契机,在当地政府和工作队的推动下探索更多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发挥示范带动效应,促进整个地区的产业转型与升级,助力广清纺织园打造“中国快时尚智造基地”。

绘就城乡共富新景

助力清远鸡“新飞跃”、唤醒“沉睡”的土地、激活农文旅新动能

清远市区飞来湖畔,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清远鸡文化馆正吸引着游客的目光,这里成为讲述清远鸡深厚文化底蕴的重要窗口。

清远市区飞来湖畔,清远鸡文化馆正吸引着游客的目光,这里成为讲述清远鸡深厚文化底蕴的重要窗口。南方+记者 曾亮超 摄

清远市区飞来湖畔,清远鸡文化馆正吸引着游客的目光,这里成为讲述清远鸡深厚文化底蕴的重要窗口。南方+记者 曾亮超 摄

闻名遐迩的清远鸡,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也是清远致力打造的五大百亿农业产业之一。为讲好鸡文化故事,让清远鸡变成“招财鸡”,工作队运用“文化自信+新业态”的模式,不断擦亮清远鸡的金字招牌。

工作队前期投入10万元专项帮扶资金用于支持场馆硬件改造提升,并协调省级文旅专家团队前来开展技术指导,助力场馆升级蝶变,一个集文化、旅游、餐饮于一体的大型融合发展综合体已初具规模。

穿过清远鸡文化馆的文创长廊,阵阵香气也从“麻鸡村”餐厅飘来,这个可容纳200人就餐的餐厅,巧妙地将餐饮空间嵌入文化动线,为游客提供了“可看、可听、可品”的沉浸式文化消费体验。

“把餐厅开到文化馆里这个创新模式,是文化自信理念的积极践行,让清远鸡文化成为开拓消费市场的亮点。”何兴介绍,工作队还鼓励把特色餐厅开到广州,开到大湾区,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清远鸡、品尝清远鸡。同时,工作队借助直播新业态拓展清远鸡产业,为广东天农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东方甄选”“与辉同行”直播团队牵线搭桥。

直播期间,累计售出清远鸡超4万只,销售额超百万元,同比增长超80%;清远鸡文化馆接待量比平时增长50倍以上,品牌曝光量突破千万。随着品牌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2025年度中国优质农产品榜单发布会上,麻鸡村传统清远鸡荣膺“熊猫指南2025好吃榜”,这是清远鸡品牌首次登上相关类型的国家级榜单。

文化自信赋能,产业发展强劲。截至2024年末,全市清远鸡存栏5049万只,出栏1.53亿只,综合产值约111.96亿元,同比增长26.3%,成功跨越百亿产值大关。随着清远鸡从山林走上餐桌,全国范围内的“清远鸡指定餐饮店”已达66家,其中由清城区授出的共57家,目前已覆盖北上广深,通过标准化出品与官方认证,建立起消费者可信赖的“味觉地标”。

金秋时节,在清城区源潭镇,葡萄藤下种鲜蔬,一种全新种植搭配正在飞霞龙田大棚内悄悄酝酿丰收的惊喜。

此前,山苏种植已在云南省及清城区石角镇展开,且收益可观。工作队经前期对山苏种植项目考察之后,将该项目推荐给源潭镇人民政府、黄埔区文化集团,并争取到帮扶资金50万元支持项目顺利落地。

随着“黄埔对口帮扶清城——源潭镇山苏种植产业示范基地”在清城区源潭镇新马村“飞霞龙田”项目成功签约,山苏正式在源潭镇“落地生根”。目前,源潭镇山苏示范基地种植面积达5500平方米,盘活了“飞霞龙田”闲置土地资源约8亩,种植示范点先采用两个温室大棚实施种植,未来计划利用1—2年时间将规模扩展到几百亩以上。

采摘后的新鲜山苏将运往珠三角、上海等市场,并与中苏农业公司达成保底收购协议,预计亩产值可达25000元。项目同时也能为周边提供就业岗位,可帮助村民每年实现增收约4万元。

根据谋划,工作队将助力源潭镇以山苏种植产业为核心,探索光伏项目“下乡”、林下经济等创新模式,持续深耕产业融合发展。同时,通过组织村委、种植意向户实地参观学习,推广立体生态种植模式,探索“公司+村集体+农户”的合作机制,推动山苏种植向周边区域辐射。

工作队助力源潭镇以山苏种植产业为核心,探索光伏项目“下乡”、林下经济等创新模式,持续深耕产业融合发展。工作队 供图

工作队助力源潭镇以山苏种植产业为核心,探索光伏项目“下乡”、林下经济等创新模式,持续深耕产业融合发展。工作队 供图

“和秧合社”在脚下,“诗与远方”在眼前。在清城区东城街道,随着总投资6亿元的“和秧合社”农文旅项目落成,游客可闲庭漫步碧道,观湿地鹭鸟翔集,感主题农场灯火可亲,并与萌宠亲密互动,拥抱自然美景。

和秧合社。南方+记者 曾亮超 摄

和秧合社。南方+记者 曾亮超 摄

这个集田园观光、亲子乐趣、舒适住宿、特色餐饮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场所和乡村旅游度假目的地,是工作队助力当地乡村振兴的又一尝试。

工作队争取了600万元帮扶资金予以资金保障,东城街道则依托独特的生态禀赋,高效整合了周围零散的农田、山林、河滩地等资源约6000亩。多方合力下,一个占地广阔、功能丰富的休闲旅游综合体拔地而起,项目建设首期便跑出首开区“8个月开工即试业”的加速度。仅仅在试运营阶段,接待游客就超5万人次,带动村集体增收300万元。

目前,“和秧集”艺术空间、“和秧别院”乡村民宿、“亩叽岛”主题农场三大主题项目已全部开门迎客,游客纷至沓来,直接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户均年增加收入4.2万元。与此同时,乡村经济也在蓬勃发展,38栋民宿组成的产业集群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单栋民宿年均收入达6万元,形成“春赏花海、夏摘葡萄、秋品香茗、冬宿田园”的全季旅游链。

党旗飘扬动能澎湃

走到党员群众中去,精准解决一批民生问题

在清城区龙塘镇定安村委会井头寮村的中心位置,一栋外墙贴有淡黄色瓷片的文化活动中心,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洁净耀眼,文化室内不时聚集多名老人家纳凉聊天,笑声阵阵。

“村民对这个文化室评价很高,都很满意。”86岁的老党员温忠兴说,“这里是村中住宅最集中的位置,有了文化室后,无论是我们老人还是小孩都很喜欢过来玩,这里还成了商议村中事务、进行60岁以上老人健康检查的地方。”

这个文化活动中心由黄埔区出资25万元捐建,门口放置的一个心形石头,上面写着“广州市黄埔区帮扶”字样,记载了文化活动中心背后的故事。

“我们坚持党建引领,把‘百千万工程’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将党的温暖送到一线群众。”工作队来到清城区后,何兴就带着这样的思路,与工作队员扎根新庄、陂坑、沙溪、定安等四个挂点帮扶的社区(村),用“共谋、共建、共享”的治理逻辑,努力探索“百千万工程”的实践路径。

新一轮广清对口帮扶协作工作开展以来,工作队就常态化与上述4个社区(村)的党员、村民代表围坐一堂“拉家常”,进行专题调研。“一开始,大家都不敢说、不想说、不愿说。”一名党员代表回忆道。工作队转变思路,用更接地气的方式面对面了解村民对家园发展的建议。每逢节假日,何兴还特意带队来到各社区(村),趁机接触到更多外出务工群众,鼓励大家围坐一起畅所欲言,并要求工作队、社区(村)将党员群众反映的所有问题记录下来。

工作队与挂点帮扶的社区(村)的党员、村民代表围坐一堂“拉家常”,进行专题调研。工作队 供图

工作队与挂点帮扶的社区(村)的党员、村民代表围坐一堂“拉家常”,进行专题调研。工作队 供图

此后,当地党员群众的“话匣子”逐渐打开了。据统计,2025年春节以来,工作队通过面对面方式,共收集到数百条意见建议。何兴要求各镇、社区(村)现场办公,能现场回应的马上回应,不能现场回应和立即解决的,根据意见建议的轻重缓急进行了分类处理,并拿出解决的节点计划、进行清单式销号管理及督办,做到有求必应。

上下同欲者胜,党员群众的共识凝聚起来了,“百千万工程”的共建合力进一步增强。

在龙塘镇新庄社区,党员群众实现从“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的转变,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结合“政府补贴一点,村民众筹一点”举措,龙塘河新庄段河堤改造工程率先启动。与此同时,两条总长500米的村道完成硬底化改造,坭桥村篮球场及周边环境整治工程获17万元广清帮扶资金支持。

与当地干部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不断激发内生动力,加快形成帮扶合力,工作队以务实的作风、为民的情怀,推动一项项民生实事落实落地。

2025年初,龙塘镇沙溪社区、陂坑社区猛㘵村的群众分别跟工作队反映了许广高速深龙桥底道路损毁难行、村道狭窄并有水浸电线杆等安全隐患,工作队收集到问题后,立即进行清单式销号管理并定期督办解决。

工作队持续助力清城优化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汇聚乡村振兴“和美图”。工作队 供图

工作队持续助力清城优化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汇聚乡村振兴“和美图”。工作队 供图

工作队持续助力清城优化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汇聚乡村振兴“和美图”。工作队 供图

工作队持续助力清城优化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汇聚乡村振兴“和美图”。工作队 供图

经工作队多次协调,在市交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目前,许广高速深龙桥底已硬底化,出行条件大大改善,汛期未出现水浸现象;猛㘵村的村道改造已克服个别村民反对的问题,进行抬高扩宽,崭新的道路已顺利修建完工并通行。一直以来困扰当地村民的道路水浸问题及出行安全隐患得到有效解决,村容村貌也得到进一步改善。

2025年初,由工作队和爱心企业援建共建的清城区洲心街道连江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正式揭牌,有长者饭堂(配餐点)、康复理疗室等12个功能区,聚焦构建“15分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圈”,打通了社区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推动养老服务从“有保障”向“高质量”迈进,标志着清城区在养老服务领域迈出了新的一步。

2025年初,由工作队和爱心企业援建共建的清城区洲心街道连江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正式揭牌。工作队 供图

2025年初,由工作队和爱心企业援建共建的清城区洲心街道连江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正式揭牌。工作队 供图

“这里的设施设备又新又齐全,环境也很好,更重要的是中心的护工都很专业,我们在这里生活得非常舒心。”在中心养老的长者说,中心还不定期举行活动,开展免费义诊、理疗保健等多项服务。

龙塘河新庄段河堤改造工程及新庄公园顺利竣工;定安村公交站增设落成;定安村委会井头寮村文化室投入使用;优质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助力打造“15分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圈”……

以共谋凝聚共识,以共建激活资源,以共享巩固成果,工作队挂点帮扶协作的村居内,民生问题不断得到精准解决。清城区各处民生公共服务不断提档升级,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秋景渐佳,硕果盈枝。随着广清对口帮扶协作合力的不断倾注,清城“百千万工程”美丽画卷正在徐徐铺展。何兴表示,未来,工作队将始终立足“清城所需、黄埔所能”,坚持党建引领、坚持“上下齐心”、坚持“大小结合”、坚持“远近结合”、坚持“虚实结合”,全心全意开展帮扶工作,推动黄埔清城在同饮一江水的深厚渊源基础上越走越近、越来越亲,在实施“百千万工程”、产业有序转移、农文康旅融合发展、营商环境优化、民生服务优化提升等各项帮扶工作中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全力推动清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南方+记者 陈国飞 黄玉熹

通讯员 温生昌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编辑 梁杰
校对 吴荆子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