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见成效③| 破题集体经济,江城区有妙招

作者 巫雅柠;梁文栋 2025-06-27 20:04

开栏语

在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浪潮里,阳江江城区凭借独特区位与资源优势,在生态、产业、文旅等赛道全力奔跑。绿意满盈的山林、蓬勃发展的产业园区、整洁宜居的乡村、人气兴旺的文旅景点……无不彰显着“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显著成效。

为全方位展示江城实践,剖析背后的发展密码,即日起,江城区委宣传部联合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阳江记者站策划推出“百千万见成效”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2024年,江城区所有行政村集体年收入均超25万元,其中南排村集体年收入突破1830万元,居全市前列。数据的背后,是 “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江城区以土地资源盘活为核心、以产业融合为路径的集体经济破局之路。

岗列街道创新开发“6+1”模式,城北街道实行闲置资产运营,埠场镇因地制宜做好“三篇文章”,双捷镇聚力创新土地流转,城东街道力争生态经济双赢……近年来,江城区以“高位推动+精准施策”的组合拳,通过镇街差异化实践,让每个镇街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发展坐标。

唤醒资产

闲置资源的“活化密码”

“拿到分红心里踏实,村里发展越来越有盼头!”在城北街道金郊村委会金坪自然村村民们拿着刚领到的3200元分红款,笑得合不拢嘴。2023年,这个自然村集体经济收入超900万元,拿出200多万元为村民分红。而在2019年,这条村集体收入仅约70万元,短短几年间的飞跃,源于一场“闲置资产革命”。

在金坪自然村五名岗工业区,昔日危旧厂房经改造后成为城市创业空间,吸引30余家五金、物流、电商企业入驻。“我们和承租方协商预支资金,把旧厂房升级成现代化钢结构厂房,租赁方式从土地出租转为厂房出租,产业结构也从单一走向多元。” 村小组长沙世庆介绍,这种模式让村集体收益实现质的飞跃。不仅如此,城北街道还将龙涛村1500亩荒废农田打造成智慧农业基地,引入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年产值达7400万元,带动300多户村民就业。

城北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街道近两年谋划的12个短期项目全部完成,第二、三产业占比达九成以上,规上工业总产值8.6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2.88亿元,5条行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4200多万元。从“沉睡资源”到“发展活水”,城北街道用“资产活化+产业转型”的双轮驱动,解锁了集体经济壮大的密码。

文化赋能

乡土资源的“破圈路径”

“孩子们在稻田里写生,身后是关山月故居的青瓦白墙,这样的场景时常在山月研学基地上演。”埠场镇那梨村村干部指着眼前的田园综合体说。2024年运营以来,累计接待游客、学生超万人次,带动村集体年增收7.5万元。

埠场镇的特色在于独特的文化资源禀赋。近年来,江城区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文化+IP”新引擎,以关山月故居为核心,该镇规划打造集文化教育、旅游服务、产业发展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关山月国画村。“我们盘活了148亩闲置地,打造‘美育 +’课程,让游客在写生中感受乡村之美。”那蓬村党委书记关象飞介绍。

埠场镇文化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让乡村焕发新生,位于城区的岗列街道则另辟蹊径,以民生需求为导向,走出一条盘活闲置资源、发展集体经济的新路子。

“开馆后,每天晚上基本是满场状态,群众都是组队来租场打比赛的。”篮球馆负责人陈先生表示。走进岗列街道军塘村,1600平方米的体育文化篮球馆里人声鼎沸。谁能想到,这里曾是一片荒草地。

“街道有约30年的历史篮球文化,我们就尊重群众意愿,通过土地流转打造篮球馆,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10多万元,周边还配套了充电站,又能增收2.5万元。” 岗列村相关负责人介绍,面对改造的资金瓶颈,岗列街道采取“政府投资+村集体补充+村民筹资筹劳”的筹资方式,三方集思广益、共策共建。类似的闲置地改造在岗列街道已达10余块,总面积约89600平方米,为村集体增收5000万元。

生态转型

山海而兴的“绿色账本”

近年来,江城区积极探索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走进城东街道外村经济合作社,500亩台湾相思林已变身油茶园,漫山遍野的油茶树既是生态屏障,也是“绿色银行”。“我们采用‘农户+经联社 + 公司’模式,既修复了生态,又开辟了山地经济新模式。”合作社负责人介绍,这种“向山地要粮要油”的做法,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同样的生动案例在双捷镇上演。近年来,双捷镇紧扣粮食安全战略与农业现代化目标,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合理规范流转,让土地“流”出“新”活力、“转”出“富”后劲。目前,全镇土地流转面积近15000亩,覆盖粮食水果、花卉等多元产业,惠及农户超1600户,走出一条以土地“活起来”带动乡村“兴起来”的特色路径。

那蓬村禾虫基地。

那蓬村禾虫基地。

雷山村葡萄。

雷山村葡萄。

在产业融合方面,埠场镇同样亮点纷呈。那蓬村引进广东禾珍科技有限公司盘活350余亩闲置地打造水稻禾虫养殖基地,每年为那蓬村集体经济带来18.69万元收入;雷山村引进龙头企业阳江佳禾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种植葡萄、草莓、圣女果等农产品,发展休闲采摘园,推动100多亩土地流转,同时吸纳周边村民就业、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

文化搭台、产业唱戏,埠场镇用艺术的笔触,让传统乡村焕发新的生机。“基础设施好了,企业愿意来,村民就业机会多了,腰包也鼓了。”该镇干部说,这种良性循环正是“百千万工程”的初衷所在。

如果说土地盘活是“向陆要效益”,那么岗列街道的海洋经济则是“向海要未来”。对岸村渔港里,70余艘钢质渔船整装待发,这些远洋作业船已遍布南沙、西沙海域。

近两年,对岸村与企业合作建设的水产品加工厂投产,建有100吨冷库,形成“捕捞-加工-销售”完整产业链。“我们还引入了鳗鱼养殖基地,1200亩鱼塘年产值超2000万元,产品出口日韩。”养殖户杨勇俊说。

凭借着海洋资源禀赋,对岸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19年的30余万元跃升至如今的120余万元,为岗列街道大力推进远洋捕捞渔业带来了足够的底气。从“靠海吃海”到“智慧蓝海”,岗列街道以远洋捕捞、深海海钓、高端养殖、江海农业为四轮驱动,正在书写“渔牧振兴+文旅赋能”的海洋经济新篇章。

高位推动

政策引擎的“江城力量”

镇街的精彩蝶变,离不开区级层面的统筹谋划。2025年4月,江城区召开“百千万工程”攻坚动员会,明确提出聚焦产业发展、县城建设、人居环境等五大重点任务,拿出超常规举措推动取得突破性进展。该区创新推进“512”专项行动,发动全区党员干部、机关单位、学校企业和各方社会力量等与各村共建共联,通过党建引领、资源下沉,推动全区616个村民小组实现村庄风貌提升、村产业项目落地和村集体经济增收,形成“党政主导+社会协同+智力支撑”的乡村振兴共治模式。

“我们既要‘顶天立地’的政策设计,也要‘铺天盖地’的基层创新。”江城区“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建立镇街 “大比武”(比规划、比产业、比执行、比影响力)活动等,江城正形成全民参与的发展合力。这种上下联动的推进模式,让“三年初见成效”的阶段性目标有了坚实支撑。

而这仅仅是开始,随着2025年攻坚行动的深入推进,更多镇街故事还在续写,更多发展密码等待解锁。

策划:赵晨 杨世华 黄韬炜

统筹:刘德升 杨广恒 黄天令

撰文:巫雅柠

图片:江融 梁文栋

编辑 彭正子 羊建溶
校对 居伟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