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鲜花沿路到瓜果满村,绿美南盛如何用好“众”字诀?

作者 陈玮琪 2025-07-10 08:30

近日,云浮市云城区南盛镇政府入选“在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集体”名单。

这份荣誉背后,是全镇188条自然村合力植下的2.4万株新绿,是“16个村(社区)+188条自然村”精心绘制的绿化作战图,是2234个绿化点位串起的生态画卷,更是三级党建“红色引擎”驱动的全民绿色实践。

党建领航 三级联动破“种绿”难题

料洞村党总支部书记陈雄清晰记得,当初在高速沿线打造宫粉紫荆景观带时,村民的反应多是怀疑:“做做样子罢了。”

然而,镇党委的“三级联动”机制层层发力——镇专班统筹规划、村党组织细化“作战图”、自然村党员带头示范,让质疑声转化为锄头落地的声响,更赢得村民点赞“他们真干”。

下西村老党员刘福玲的日常印证了机制的末端活力。在植树现场,他指导村民培土:“植树要深挖浅栽,注意土球不能散。”像他这样的党员代表,成为政府与村民之间的“黏连剂”。据统计,通过推行“党员五带头”责任制,南盛镇带动党员投工投劳745人次,带动2200余名“互助工作队”队员、热心群众投工投劳。

下西村内,房屋与绿植相映成趣。陈玮琪 摄

下西村内,房屋与绿植相映成趣。陈玮琪 摄

“末梢发力靠的是村主任、老党员。”陈雄深谙乡村治理之道。当需借路修桥时,一句“玲叔,给条路行不行?”换来老党员刘福玲的爽快应允“你修就好”。

如今,在三级齿轮咬合下,南盛镇今年仅用四个月就100%完成年度植树规划任务,新苗在188条自然村里扎下根须。

创新机制 “众”字诀激活长效绿意

资金与管护曾是悬在绿化工程上的双刃剑,但南盛镇用“财政挤、社会捐、集体出”破局,整合107.8万元撬动全民参与。当公路局支持苗木、乡达认捐果树、村民自发购苗,单一财政投入的被动转化为多元筹措资金的主动。

“南盛的‘绿’与‘美’,在于人。”南盛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村民的自发参与是“绿美南盛”建设的生动注脚。

在塘角村,村民金友哥把“三清三拆”后的空地变成家庭果园——黄皮、龙眼、荔枝,“有得看也有得吃,孙辈都喜欢回来玩!”谈及家乡的变化,金友哥笑道,“现在家家户户都种树,村道干净很多,蚊蝇少了很多,空气也更清新了。”

塘角村村民在房前屋后都种了果树。陈玮琪 摄

塘角村村民在房前屋后都种了果树。陈玮琪 摄

种完树,如何管得好?

“黄皮、荔枝等果树比较容易成活,不需要怎么打理。至于村中的景观树,则有一套管护体系。”南盛镇相关负责人分享,该镇构建“三位一体”管护体系,通过“村设立绿美基金、党员包片负责、群众积分激励”,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推动全镇新植苗木成活率达95%以上。

最生动的技术在民间孕育。下西村文化室后的空地,是该村村民嫁接树菠萝、嘉宝果的“实验基地”。“不少村民都有植树经验,这些树苗和花卉成本低、易成活,当这些乡土智慧流动起来,房前屋后慢慢都是景了。”南盛镇相关负责人笑道。

绿富同兴 枝头花果甜了百姓心

站在枧岭村滑石自然村的文旅项目工地上,果香与花香交织袭来。这里正试验“特色种植+观光旅游”模式,成排的化州橘红与凤梨既是风景也是“钱景”。

枧岭村委滑石村航拍图。资料图片

枧岭村委滑石村航拍图。资料图片

据悉,南盛镇鼓励村民在乡村绿化中种植发财树、荔枝、龙眼等经济树种800余株,推动“绿化树”摇身变成村民的“发财树”。

从绿化到生态,提升路径在南盛镇逐一实现——料洞村至七洞村的高速沿线,宫粉紫荆延展成粉色飘带;料洞上西村“一河两岸”景观林带倒映碧水;料洞塘角村房前屋后绿意盈盈。外嫁女阿燕在短视频刷到娘家紫荆花海的航拍,惊叹“家乡都变景区了”。

东村一户村民的家门前种了荔枝、黄皮和树菠萝。陈玮琪 摄

东村一户村民的家门前种了荔枝、黄皮和树菠萝。陈玮琪 摄

如今走进南盛,82%的绿化覆盖率诠释着“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现实图景。从党员干部带头挥锄到乡达游子反哺捐苗,从“党员包片”硬骨头到村民争建“四小园”,一条三级党建牵引、全民共建共享的绿美路径已然清晰,这或许也是“突出集体”荣誉背后,最蓬勃的南盛答卷。

南方+记者 陈玮琪

编辑 宋芾
校对 裴玉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