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四套班子“一把手”参加,这项活动广东何以连办15年?

粤政头条 2025-07-02 21:09

在广东,“6·30”已经成为爱心的符号与象征。

今天上午,省委书记黄坤明、省长王伟中、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黄楚平、省政协主席林克庆共同会见了参加今年“6·30”扶贫济困日活动的爱心企业与爱心人士代表。详情>>>

03:26

广东省2025年“6·30”助力乡村振兴活动举行

这看来似乎与往年并没有什么不同。每年6月30日前后,广东全省上下都会举办一系列以扶贫济困为主题的公益慈善活动,省四套班子“一把手”联袂参加,也已成为一项例牌。

但不寻常往往潜藏在“惯常”之后:回首一看,“6·30”活动已经办了15个整年。

资料图

资料图

老传统

“6·30”的设立,源于长期掣肘广东发展的最大短板: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

与珠三角相比,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发展长期落后,但由于整体上划入东部地区,作为经济大省的广东,在扶贫开发和脱贫攻坚时期,并没有认定的国家级贫困县。

这意味着,补上发展不平衡这块短板,更多要靠自己,如何最大限度激发内生动力,成为广东的一道必答题

2010年,经国务院批准,广东将每年的6月30日定为“扶贫济困日”,并在前后一段时间举办一系列活动,鼓励对口帮扶部门以及社会各界深入贫困地区,献爱心,搞帮扶,意在通过发动全社会力量,加快解决贫困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这一领风气之先之举一经推出,便得到全省干部群众以及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华人的积极响应,也开创了富有广东特色的举牌认捐活动。

不少有意义的好活动,往往在“一炮打响”之后,却由于种种原因归于平寂,乃至无疾而终。

难在坚持,也贵在坚持。

“6·30”活动却实现了“常流水、不断线”:即便是遇到诸如疫情、洪涝、台风等灾害或突发事件,也没中断,许多企业甚至连续参加了15年。

确实很不容易。这种“爱心的坚守与传递”深埋在土壤之中:扶贫济困在广东具有广泛且深厚的社会基础、群众基础。

在这一过程中,公益慈善理念也更加深入人心。到如今,“6·30”活动已经成为广东参与面最广、惠及范围最大、社会效果最好的全省性公益慈善平台。

公开的数据显示:15年来,“6·30”活动累计动员1000多家社会组织、近万家企业、2000多名爱心人士参与认捐,募集社会资金565.36亿元,对接帮扶农村低收入人口400多万人。

效果实打实,看得见。

资料图

资料图

新内涵

新的形势变化,也给这项老牌活动带来新的课题。

15年来,“6·30”活动根据国情与省情的阶段性特征,也对侧重点进行了相应调整。

今年的活动主题,就在固有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百千万工程”

这一关系全省高质量发展全局的重要工程,来到了三年初见成效的重要节点,承上启下、夯实基底,需要再加一把力,做一个阶段性的冲刺。

另一个不能忽视的背景是,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各项工作进入收官环节,也要聚力攻坚,打好最后的战役。

资料图

资料图

冲刺与攻坚,意味着需要调动所有积极因素,发动一切有生力量。

作为经济大省、人口大省的广东,企业与社会团体数量长期领跑全国,活跃的市场与社会,蕴藏着无穷能量,自然是空间与潜力所在。

在今年5月底举行的全省“百千万工程”推进会上,黄坤明就强调要“聚焦健全多元参与机制,进一步激发市场力量、建强基层力量、动员群众力量”。

从这层意义上来看,随着“百千万工程”推向深入,“6·30”活动聚合全社会力量的平台效用也将进一步显现

文/南小丰

编辑 毛帅楠
校对 叶枫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