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足不出村月入过万!惠州“共富联盟”带领工匠蹚出共富路

作者 张峰;梁维春;林文通;廖钰娴 2025-07-11 07:42

沿着县道223线走入博罗县横河镇郭前村,崭新的柏油路笔直延伸,两侧绿树成荫,半个月前的最美旅游公路骑行喧嚣渐退。

随着惠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城市乡村建设工匠培育和管理持续深化,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乡村建设工匠共富联盟(下称“共富联盟”)正式成立。不只是郭前村,在整个引领区,乃至惠州市,这样的共富故事正不断上演。

共富联盟吸引越来越多的乡村建设工匠投身“百千万工程”项目建设,带领乡村工匠蹚出一条共富新路。

00:36

( 博罗县乡村建设工匠协会成员赖荣辉接受采访,时长共36秒)

视频|足不出村月入过万!惠州“共富联盟”带领工匠蹚出共富路

乡村工匠家门口挣高薪

7月8日,在郭前村境内的223县道北侧,排水沟和骑行碧道正在紧张施工。挑浆、看线、涂抹、打磨……博罗县乡村建设工匠协会的建设工匠们干劲十足。

“离家近,能顾家;活计多,收入也稳定。”老家就是郭前村的工匠赖荣辉说起共富联盟直竖大拇指。他介绍,做了30多年水泥工,哪里有活去哪里,深圳、东莞各地跑,离家里远,生活也不稳定。“接入工匠协会,进了共富联盟,不只是做工稳定了,还能亲身参与家乡的建设,很开心。”

在龙门县龙城街街道城西村,工匠廖的清受访时正坐在百果里景区乡村驿站屋顶盖瓦片。“以前在外边干活,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现在每天忙不赢,一个月能出工二十五六天。”廖的清说,现在是引领区建设机遇,项目建设不断,除了刮大风或下大雨天气,做工基本没有停过。

对于收入情况的变化,廖的清介绍,做工的单价基本是差不多的,主要是体现在工作的稳定性上。以前做做停停,一个月做个十几天,加入联盟后,每月出工有二十五六天,一个月的收入就从五六千增加到了一万多。

这不是孤例,而是在惠州乡村建设工匠的就业新常态。

近年来,建筑行业环境的变化对农村工人就业带来显著影响,没活干或工作不饱和成为常态。

如何有效解决乡村工人就业问题,面对惠州“百千万工程”建设深入推进,惠州各级住建部门纷纷探索成立乡村建设工匠协会,组团提升技能,参与辖区项目工程建设。

经过前期探索,今年5月,全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城镇建设专班统筹5家各级工匠协会正式成立共富联盟,推动引领区乡村建设工匠的跨区域协作,全面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机制,吸纳乡村建设工匠参与项目建设,真正让工匠们有活干、有钱赚。

“成立共富联盟,深挖厚养,推动乡村建设工匠队伍从各自为政走向珠联璧合。”惠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总经济师李建军介绍,两个县级乡村建设工匠协会成立初期,只有108名会员工匠,其中博罗58名、龙门50名。随着共富联盟的搭建,持续吸引工匠们加入,截至目前,两个协会共吸纳工匠473名,其中博罗123名、龙门350名。

01:22

(博罗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总工程师雷林辉接受采访,时长共1分22秒)

视频|足不出村月入过万!惠州“共富联盟”带领工匠蹚出共富路

规模不断增大,乡村工匠活计如何保障?博罗县住建局总工程师雷林辉以博罗辖区情况为例介绍,对于乡村工匠,协会积极与引领区内各项目参建单位进行供需对接,引导“百千万工程”项目和政府投资项目向工匠倾斜,充分导入乡村工匠资源积极参与家乡建设,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共富联盟带动数千工匠就业增收

依托共富联盟,乡村工匠实现家门口就业,“百千万工程”项目也迎来了新助力。

“项目规模不大,周期较短,用工是个难题。”中铁广州局横河镇郭前村风貌改造项目经理张宝强介绍,乡村工匠都是很成熟的技术工,按照项目施工标准专项培训后很快就能达到用工需求。“项目从4月启动建设,乡村工匠的占比一直保持在15%以上,本地工人的人数就更多,占比超过四成。”

01:56

(中铁广州局横河镇“百千万工程”项目经理张宝强接受采访,时长共1分56秒)

视频|足不出村月入过万!惠州“共富联盟”带领工匠蹚出共富路

“除了解决了项目用工难题,乡村工匠还帮助项目避了很多坑。”张宝强说,作为施工方,我们对建筑技术把控在行,但是否符合地方建筑惯例和风俗习惯,工匠们给了很多指导。例如改造中对房屋门框和窗沿的改造设计,工匠们从村民居住习惯和风俗的角度给我们提出了合理优化建议,有效解决问题,受到村民的认可。

“最懂引领区的工人一定是这些在引领区成长起来的乡村工匠们。”龙门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刘志兵介绍,当下的龙门正在紧抓共富联盟机遇,整合社会资源建立乡村工匠项目库和人才库,展示工匠专长,促进项目需求与工匠专长精准对接,打造更具地方特色的城乡建设风貌。

00:36

(龙门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刘志兵接受采访,时长共36秒)

视频|足不出村月入过万!惠州“共富联盟”带领工匠蹚出共富路

随着联盟规模的不断扩大,惠州乡村工匠也加速从乡村师傅变身技术“巧匠”。

砌砖、粉刷、扎钢筋……近日,一场精彩的乡村建设工匠技能竞赛活动在博罗泰美上演。全市7个县(区)及共富联盟共计8支队伍、72名选手在砌筑工、钢筋工、抹灰工等3个竞赛项目上展开现场竞技。

时针拨回5月底,首届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乡村建设工匠示范培训班举行,世界技能大赛金牌讲师等知名专家量身定制课程,“专家授课+现场观摩+基地实训+讲评考核”,帮助乡村工匠从“土师傅”向“巧工匠”转变。

01:33

(龙门县龙城街道城西村农民工匠协会会长陈海强接受采访,时长共1分33秒)

视频|足不出村月入过万!惠州“共富联盟”带领工匠蹚出共富路

“协会内部会定期开展培训和交流活动,大家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师傅,理论和技术要领一讲就通,技能提升得很快。”共富联盟理事长、龙门县龙城街道城西村农民工匠协会会长陈海强介绍,过往工匠们都是师傅传帮带,凭着经验在干活,通过理论培训,加上实操练习,很快就能领会操作要领,大幅提升后续做工标准和品质。

共富联盟多等级“培训+实践”模式的搭建推动人才队伍的迅速壮大。数据显示,截至当前,全市共计已培训乡村建设工匠3440名,其中2867名工匠取得《广东省乡村建筑工匠培训合格证》。

“土师傅”成了“巧工匠”,共富联盟揽活也更有底气。

李建军介绍,该局正在有序推动博罗县、龙门县乡村建设工匠协会分别成立劳务公司,组织乡村建设工匠承接项目、提供劳务服务。通过与引领区内各项目参建单位对接,梳理出20个可供工匠参与项目,可承接劳务分包合同金额约1137万元,预计参与建设工匠可达470余人。

当前,共富联盟当前已陆续安排96名工匠参与6个项目建设。统计数据显示,在联盟统筹下,建设工匠在公司的平均月收入稳定在7000元左右,技术骨干月收入可达1万元以上,较零散务工收入均实现了约35%的增长。

文字:南方+记者 张峰 林文通 廖钰娴

摄影:南方+记者 梁维春

编辑 糜朝霞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