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鹤山爱尔新希望眼科医院的手术室里,72岁的黄伯正紧张地攥着床单。"放心,做完你就能看清孙子的奖状了。"陈钦德的声音温和而坚定。20分钟后,当纱布揭开,黄伯突然指着天花板上的吊灯笑起来:"原来这灯有6个灯泡!"这样的瞬间,在陈钦德的从医路上,已上演了上万次。
陈钦德。
医师志:
陈钦德,毕业于广东医科大学,曾在新会人民医院从事眼科临床工作十余年,现任鹤山爱尔新希望眼科医院院长、院红十字会副会长。其在眼科领域积累丰富经验,擅长现代高端白内障手术、ICL晶体植入手术等,以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成功开展近万例白内障手术及近千例屈光近视手术。
扎根临床:十年磨出 "火眼金睛"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想做擦窗人。"这句初心,让陈钦德扎根眼科领域十余年。刚工作时,他跟着老医生学看眼底,为记住不同病变特征,把典型病例的照片反复看了无数遍;为磨练技术,在猪肉摊买新鲜猪眼练缝合,练到手指抽筋是常事。从常见的近视、远视、散光,到复杂的白内障、青光眼、眼底病,每一个病例都是一次挑战与成长。“那时候虽然忙,但很充实,在一次次诊疗中,我越来越坚定要在眼科领域深耕的决心。”
如今在鹤山爱尔新希望眼科医院,他将多年的临床经验融入日常工作,无论是初诊患者的细致问询,还是术后患者的跟踪随访,都保持着严谨认真的态度。一位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阿姨起初觉得"眼睛花是老了",拖到视力模糊才就诊。陈钦德一边帮她制定治疗方案,一边每周打电话提醒她测血糖。半年后阿姨复查时,拿着刚做好的衣服说:"你看,针脚都能看清了。"
精湛医术:让手术不止于“看见”
多年的临床实践让陈钦德在眼科手术领域练就了过硬本领。在白内障治疗方面,他敏锐捕捉到患者需求的变化:“现在大家不仅要看得见,更要看得清、看得好。”随着医疗技术的革新,多焦人工晶体的应用让白内障手术从单纯复明向屈光性手术转变。他凭借丰富经验,帮助众多患者获得远中近均清晰的全程视力。有位爱好书法的老人术后特意送来作品,说“现在写小楷都不用戴老花镜了”。
对于高度近视或角膜较薄的患者,ICL晶体植入手术是理想选择。“这种手术不用切削角膜,就像在眼内戴一副永久隐形眼镜。”陈钦德已成功开展近千例屈光近视手术,不少患者术后摆脱了厚重眼镜的束缚,重拾清晰视界。在医院的手术室里,先进的设备为精准手术提供支持,而他沉稳的操作则让患者多了份安心。
近视防控:守护孩子的“睛”彩未来
每到开学季,医院的青少年近视门诊就格外忙碌。陈钦德特别关注青少年近视问题,他发现假期是近视高发期:“孩子们长时间玩电子设备、读写姿势不规范,加上户外活动少,很容易导致近视或度数加深。”
为此,他带着团队走进学校、社区开展科普讲座,教孩子们实用的护眼知识:牢记“三个20”——用眼20分钟,远眺6米外20秒;坚持“三个一”——眼睛离书本一尺、胸口离桌沿一拳、握笔手指离笔尖一寸。他还强调“两个2小时”原则:单日近距离用眼不超2小时,每天户外活动至少2小时。这些简单易记的口诀,成了家长和孩子的“护眼指南”。医院也定期为学生开展视力筛查,建立眼科档案,为青少年近视防控筑起防线。
与医院同行:让光明惠及更多人
作为鹤山爱尔新希望眼科医院的带头人,陈钦德始终秉承医院“使所有人,无论贫穷富裕,都享有眼健康权利”的使命。在他的带领下,医院不断提升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紧跟眼科前沿技术,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诊疗选择。
他格外重视团队成长,常组织年轻医生开展病例讨论、参与学术交流,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出去。“人才是医院发展的核心,只有团队强了,才能更好地服务患者。”在他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医院已成为侨乡百姓信赖的眼科医疗机构。
从初入医途的青涩到如今的从容自信,陈钦德用近万例手术的积累诠释着医者担当。在鹤山爱尔新希望眼科医院的诊室里,在手术台旁,在校园的科普讲座中,他始终坚守着那份让光明传递的初心,为侨乡人民的眼健康保驾护航。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罗忠明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