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ee49c2c79934960a504a3539951e146.jpg)
南方有“+音”,与您准时相约。
河南郑州“95后”研究生小杨火了!靠卖创意烧饼在短短两个月吸粉40多万。
可网上就有人嘀咕了,研究生卖烧饼,这不是浪费学历嘛!
每天下午四点,小杨的摊位前人头攒动。各种创意造型的烧饼一出摊20分钟就被抢光,成了周边学生眼里的“顶流零食”。
一块钱就能拥有的快乐,不仅拿捏了小学生,也让网友围观了一场低成本的治愈:原来创意和童心真的能当饭吃。
这位1998年出生的小伙子,去年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硕士毕业。工作一段时间后,辞职回了家。
一次偶然,他发现了父亲闲置的烤炉,就琢磨自学做烧饼。
但他做的烧饼可不一般!没有模具,全靠一把美工刀手工雕刻。
他还巧妙地把学土木培养的空间想象力、结构思维,都用在了这小小的烧饼雕刻上。用手工打造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效果出奇制胜。
这创意哪来的?小杨说,最初就是一位小朋友的定制要求,结果越做越多,花样百出。
这事儿在网上炸开了锅。
小杨的短视频账号简介写着“失业土木研究生,回家卖烧饼”,本身就充满反差和话题性,配上那些奇特烧饼,短短两个月,粉丝涨到40多万。
网友则看法不一,一边大赞他有创意有勇气,打破了“高学历就得干体面活”的老观念,把知识转化成了生产力,小烧饼也能闯出大名堂。
另一边则质疑,研究生摆摊是不是“大材小用”?浪费了教育资源?“土木行业真这样了?”还有分析,卖烧饼本身未必赚钱,更像是个吸引流量的“噱头”。
面对这些议论,小杨挺清醒。
他觉得传统土木的工作模式不适合自己,反而在烧饼摊上找到了创作自由和成就感。
他现在正忙着做短视频和直播,想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探索更多可能性。
他清醒的回应获得了很多人的共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正像小杨一样,在热爱的领域挖掘新可能。
小杨的故事非孤例。
2024年,青岛博士情侣下班后摆起手工饰品摊,中山大学哲学博硕士支起烤肠摊,高学历者走出“既定轨道”摆摊的新闻,一次次叩击着公众对“职业选择”的固有认知。
“大材小用”的议论声从未断过,但小杨们的实践,正在悄悄改写这场讨论的维度。
相较于普通摆摊,高学历者的“摊”上往往藏着不一样的逻辑。
小杨的烧饼,原材料成本没涨多少,却靠造型设计注入了“情绪价值”——孩子觉得好玩,家长愿意为这份“小惊喜”买单,这正是商业中经典的差异化策略。
青岛博士情侣的手工饰品,融入了对材料学与美学的跨界思考;哲学博硕士卖烤肠,或许藏着对消费场景与人性需求的洞察。
高学历赋予他们的,从来不是“只能做大事”的枷锁,而是更敏锐的市场嗅觉、更系统的思维方法,让平凡生意有了“升级”的可能。
正如西安交大原校长王树国曾感慨的故事:一位学自动化的学生去做肉夹馍,起初他觉得“可惜”,后来才发现,学生用自动化技术定标准、搞规范,把肉夹馍做成了连锁品牌,推向了世界。
王校长坦言“我落伍了”,这句感慨里,藏着对学历价值的全新认知——学历从来不是“职业高低”的标签,而应是“解决问题”的工具箱。
过去,人们习惯把学历看作“通行证”,似乎只有进入写字楼、研究室,才算“物尽其用”。
当高学历者带着专业积淀,在街头巷尾琢磨用户需求、玩转新传播、设计产品迭代,职业选择便跳出了“高低贵贱”的固化框架。
就像那些造型各异的烧饼,比起按预设模具刻出来的“标准款”,带着创意温度的“定制款”,显然更有滋味,也更有生命力。
社会的进步,本就藏在对多元价值的包容里。
当我们不再用“学历滤镜”评判职业选择,当高学历人才敢在烟火气中释放创意,无论是烤烧饼还是做研究,都能走出属于自己的价值之路。这,或许正是小杨的创意烧饼给我们的深层启示。
今天的“+音”到此结束,感谢聆听。
来源 | 综合大象新闻、文汇报、极目新闻等
整合 | 毛帅楠
主播 | 黄童童
录制 | 黄泽伟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