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他们纷纷选择“向南看”?|文投会观察

作者 葛政涵;王俊涛 2025-11-27 18:08

“今年我们更注重‘向南看’。”

2025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大会开幕当天,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会秘书长谢晓平便公开表示,要重点挖掘粤港澳大湾区的优秀项目,并邀请海外国家和地区的投资机构参与。

作为辐射全国的文化产业投融资盛事,大湾区文投会到今年已是第三届,秉持着“为资金找项目、为项目找资金”的宗旨,大湾区文投会从“大会”到“大平台”,到如今已经形成“大生态”,正在吸引优质文化项目与文化投资机构“向南看”。

而“向南看”的关键,既有大湾区的产业引力,也有优质案例的持续孵化,更在于政策支持、资本集聚与区域协同的深度融合。

“内”“外”联动,释放强大引力

依托粤港澳,面向全世界,这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投资的独特优势。

今年文投会发布的《2025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趋势报告》总结了粤港澳大湾区在文化产业投资方面的多项优势,粤港澳的城市协同能力正是其突出优势之一。

这种协同发展、功能互补,深刻推动了大湾区内文化要素的高效流动,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也在高效流通。

“香港以影视娱乐流行音乐创意设计为国际文化名片,澳门以文化展演数字媒体为主要特色,珠三角以文化制造和文化服务比翼齐飞。”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陶锋认为,大湾区“9+2”城市群,正在加快构建广深港澳文化产业创新走廊,打造“人文湾区”。

向内,协同发展优势众多;向外,出海更是大湾区的“传统技能”。

依托毗邻东南亚、辐射全球的地理优势,借助香港、澳门作为连接世界、对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的功能,大湾区本就是商品、资本出海的“桥头堡”,如今更是文化出海的前沿阵地。

数据显示,广东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额约占全国2/5,覆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两个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和两个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形成以数字出版、创意设计、文化产品和设备制造为优势的文化出口格局。

“广东有着非常深厚的贸易基因,在文化贸易领域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铮在文化产业投资主题大会分享时如是评价。他表示,大量出口创造出大量外汇,也给文化产业核心实力的提升带来了巨大帮助。

张铮指出,广东旅博会每年吸引约50个国家(地区)和数万人次参加,深圳2023年文化产品出口额达到1836.53亿元,工艺美术品、黄金珠宝,玩具和游艺设备、视频摄录设备、专业音响和游戏服务等门类出口量较大。

“文化企业在粤港澳大湾区非常容易成功,成功的成本也非常低,这就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最大的投资价值。”谢晓平说。

南方+ 王俊涛 拍摄

南方+ 王俊涛 拍摄

“进”“出”同频,成效凸显

随着广东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加快,优质企业和资本“引进来”,优质项目“走出去”正在同步上演。

今年文投会上,来自澳门的妈阁文创科技有限公司专门在会场外设置了企业展位,带来了来自澳门的潮玩手信——男女公仔组成的“潮游澳门”系列、“濠江家园”DIY八音盒系列。这家公司去年从澳门搬到了珠海保税区,建立起自有生产工厂、研发中心。

“珠三角有成熟的产业链,以及各项政府扶持、优惠措施,这些都促使我们从澳门搬迁过来。”妈阁文创行政总监罗志中表示,内地近几年文化产业发展迅猛,竞争也非常激烈,希望通过扎根内地,让公司发展迈上新台阶。

同样将目光投向大湾区的还有机遇集团。今年5月,机遇时空X-META设立的全感XR研发中心在深圳福田正式揭牌,而自去年X-META全感VR乐园进驻大湾区多个城市以来,持续占据区域游戏厅热门榜首位。

“我们决定把更多的企业研发和商业化的力量向广东迁移、深耕,致力于成为广东在科技文化融合方面的领航企业。”机遇集团X-META董事长兼CEO胡世辉说。

胡世辉认为,广东有最大的产业基础设施和产业生态伙伴,在这里创业,能获得最有力的政策支持与最广阔的产业机会。

泡泡玛特天使轮投资人、创业工场创始人麦刚当前非常关注科技领域,他同样看好在大湾区的投资。“无论是游戏、软件开发,还是AI、大数据,大湾区都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团队,具有技术敏感性。”

从大湾区“走出去”的成果则更显丰硕。网文、网游、网剧“新三样”及影视动画,都是大湾区文化出海的重要力量。

粤产电影《日掛中天》在威尼斯电影节收获颇丰,咏声动漫的《落凡尘》入围法国昂西国际动画电影节,发行至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斩获多项国际荣誉。腾讯游戏全球发行领先,国际游戏收入首破200亿元大关,三七互娱境外营收十年增长15倍。而香港设计、东莞制造的“LABUBU”,更是跻身全球顶流。

“向南看”,要把握机遇

其实,文化产业赛道原本并不被看好。

谢晓平就表示,此前投资人对文化产业的认识并不像现在这样充分。“我们最先接触投资机构的时候,他们的第一反应是文化产业投资很窄很专业,局限在影视、游戏、文创等领域。”

但连续举办几届文投会后,投资者也意识到,文投会关注的焦点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新质生产力领域,代表着对未来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投资。当思路打开后,认知也在扭转。“比如高瓴投资,前两届只是派代表来参会,今年将派业务团队来看项目。”谢晓平说。

文投会改变的,还有投资机构对大湾区文化产业的认识。谢晓平表示,大湾区文投会不仅做投融资对接,也在进行产业环境、产业政策的推介。

今年5月发布的广东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系列政策包,对文化出海予以明确支持。提出打造出海品牌,培育出海集群,鼓励到东南亚、南太平洋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文化贸易。

具体包括,演艺政策鼓励粤产演艺精品海外巡演;网络游戏政策鼓励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岭南文化、现代流行文化等优质内容融入游戏创作,孵化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创IP。

这几年,“出海”这件事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以科技创新赋能文化表达,广东正依托区位优势与政策红利,依托文博会、文投会等平台,加快构建文化产业新优势。

本届文投会专门设置了港澳路演专场,安排港澳项目上台展示,还邀请中国香港、越南、泰国的投资机构参会,组织文化出海与并购专场。会议期间,专家学者、投资界和企业代表也在积极为大湾区文化出海建言献策。

“过去我们帮助中国企业出海,很多时候是‘野蛮生长’的,但今天更多的是‘以质胜量’的文化出海营销方式。”汇量科技管理合伙人黄嘉睿表示,当今文化出海的关键在于找到差异点、文化内核与倡导价值,要用本地化的语言去讲好中国故事。

当然,出海还需自身硬。张铮认为,文化制造正向智能制造的方向发展,要改变“有产品无IP”的局面。“我们需要推动文化内容、社交平台和文化技术标准的出海,鼓励文化企业积极开展跨境电商业务。”

南方+ 王俊涛 拍摄

南方+ 王俊涛 拍摄

张铮也指出,要充分发挥港澳优势。他认为,越是跟内地交流密切、产业联系紧密的港澳文化企业,发展态势就越好,对文化产业前沿的趋势把握和对消费者脉搏、前沿新兴文化业态的判断就越精准。

采写:南方+记者 葛政涵 李劼

摄影:南方+记者 王俊涛

编辑 许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