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懵了。”10月22日,几乎一夜没睡的投资者陈玲,一直刷着手机看最新金银价格。
作为贵金属新手,她刚刚经历了“惊魂一夜”——北京时间10月21日,国际金银价格大幅回落:现货黄金日内最大跌幅一度达6.3%,为2013年4月以来最大单日跌幅;白银一度下挫8.7%,为2021年以来最大跌幅。今早开盘,黄金一度逼近4000美元/盎司关口,截至发稿回弹至4084美元/盎司。
受国际金价影响,国内多家黄金珠宝品牌同步下调境内足金首饰价格:周大福、周大生足金克价均为1235元,较昨日下调57元。
今年以来,金价一路高歌猛进,吸引了大量像陈玲这样此前对黄金、白银并不熟悉的“新手资金”入场。上涨时,他们更多感受到的是“赚钱效应”和“安全感”;而这次突如其来的大跌,让许多人第一次直面贵金属的高波动——价格可以涨得很快,也能跌得很猛,情绪从“踏空焦虑”瞬间切换为“回撤焦虑”。
如何理解这轮黄金、白银的急跌?又该如何透过一次剧震,抓住贵金属投资的底层规律?我们试图回答以下五个关键问题:发生了什么、为何下跌、与以往有何不同、后市研判以及投资真相。
(1)发生了什么?
10月21日晚间的“惊魂一跌”在金价的K线图上刻出多年罕见的大阴线,但其实大跌的伏笔早已写好——此前两个月,金价在“连创新高—情绪亢奋—资金拥挤”的加速段一路冲锋。
央行购金、避险叙事与“美元走弱/实际利率回落预期”等多重逻辑叠加,持续放大“赚钱效应”,大量新手与趋势资金被情绪推着上车;期权隐含波动率一路抬升,程序化止盈阈值被压低,市场对任何边际变化愈发敏感。
在此之前,尽管监管与机构端其实陆续对市场风险进行预警——交易所提示风险并上调部分合约保证金,贵金属主题基金密集下调/限额申购,不少研究机构更是明确提示短线交易过热或者存在风险。
但在高收益叙事面前,风险提醒很容易被“踏空焦虑”淹没。于是,当预期稍一松动,价格、波动与仓位便形成链式反应:筹码极速换手,量化减仓与被动平仓同频放大。
“市场情绪在一夜之间从错过恐惧(FOMO)切换为回撤恐惧(FOLO)。”一位外资机构交易员告诉记者,特别是不少新进场的散户投资者一下子就懵了。
(2)为什么大跌?
核心是三件事叠加:预期降温、交易拥挤、风控收紧。
其一,宏观与情绪的边际变化。永安期货分析师表示,本轮调整是多因素共同作用:“黄金市场当前短期可能面临的潜在影响因素有两方面。一是当前全球市场尤其是亚洲市场风险偏好有所提升,如果日经或其他风险资产风偏稳定改善,或持续带动部分避险资金撤出转入风险资产。二是地缘冲突改善的可能。近期俄乌冲突似有缓和迹象,或阶段性带动市场避险情绪回落。”避险需求转弱,前期上涨动能自然降速。
其二,交易层面把“小变化”放大成“快波动”。光大期货研究所有色金属总监展大鹏表示,上周盘面“存在过热现象”,地缘缓和与美国贸易态度转松后,“贵金属市场也出现快速调整和获利了结情绪”。与之相呼应,华安基金提示:“黄金短期或交易过热,存在波动风险。根据沪金主力平值Ⅳ指标,本轮黄金交易的波动率已经达到极端高位,反映出交易情绪过热。历史上与2024年4月18日、2024年10月30日、2025年4月类似,数值均超过20。指标的含义是黄金期权的隐含波动率,可以作为交易拥挤度的参考,指标值较高提示短期交易过热风险。”当隐含波动率升至极端,模型更易触发止盈减仓,小利空就会被价格“夸张演绎”。
其三,制度侧“踩刹车”。10月中旬以来,上金所上调多合约保证金比例以“防范系统性风险,保护投资者利益”;基金端也在降速——国投瑞银白银期货LOF把A/C类日申购上限分别降至100/1000元,汇添富黄金及贵金属(QDⅡ-LOF-FOF)把单日申购与定投总额上限定为2万元。保证金提高与申购限额收紧,压缩杠杆与增量资金,加快“价格—仓位—价格”的负反馈传导。
(3)和以往有何不同?
如此大幅度的回撤,难免让人想起2013年中国大妈“抢金潮”之后那一轮漫长下行。彼时,黄金在2011年见顶后,于2013年出现“断崖式”下跌,随后经历了约两三年的下行与更长时间的区间震荡。那么,这一次是否一样呢?
我们认为,还是有些不同。2013年的断崖式下跌背后是QE退坡、美元走强、实际利率上行、ETF集中赎回等基本面拐点共同作用。而这一次发生在历史高位的加速段,更像是对“涨得太快”的一次节奏校正。怎么说?
首先,位置不同:前期连创新高后,市场情绪与仓位处在拥挤区,任何边际变化都容易触发快速换手;而2013年那轮下跌多伴随“QE退潮—实际利率上行—ETF集中赎回”的基本面拐点。
其二,驱动更“复合”:这轮上涨并非单一故事支撑,央行购金、去美元化讨论、地缘不确定、实际利率预期与ETF/期货资金等多因素叠加,短线回落并不等同于这些中长期叙事的推翻。
当前分析普遍认为,2013年是基本面换档,这次更像节奏失衡;前者改了方向,后者校了速度。接下来值得盯住的,不是“还会不会复刻2013”,而是谁在接、钱往哪走、实际利率与美元往哪边。
(4)接下来如何走?
持续逼空后的罕见暴跌,是否会改变黄金、白银的走势?这是当前投资者最为关心的话题。对此,当前分析普遍认为,短线反复、节奏拉锯,但中长期配置逻辑并未被这根大阴线推翻。
广发基金基金经理姚曦认为,短期来看,在各种突发事件的共同推动下,国际金价持续创新高,但同时也导致了内外盘金价的波动率显著抬升。近期随着国内外交易所提示交易风险以及贸易形势出现积极信号,短期市场的狂热情绪大概率会出现一定程度降温。但中长期来看,金价长期基本面仍未发生变化。债务超发和逆全球化趋势下,美元信用持续下行,黄金可能仍是对冲美元信用风险的重要资产之一,叠加全球央行购金趋势维持,金价中长期表现或值得关注。
分析普遍认为,在这个前提下,价格更大概率进入“跌深反弹—回吐—区间震荡—缓慢抬升”的箱体化修复。
(5)重新认识黄金的投资特点
这次突如其来的大跌,把不少新手“拍醒”了:涨的时候,黄金像一剂“安心丸”,跌起来才发现它其实风险很大。
我们不妨换个思路,将黄金和白银的这次突发的大跌,当作一堂“速成课”,重新认识黄金的三个投资特性。
第一,黄金高波动,并非稳赚不赔。过去两年的连创新高容易让人忽略它的波动本质:历史上黄金的涨跌像过山车,往往需要用时间来对冲价格起伏。
从历史数据看,黄金的大涨大跌堪比过山车——在过去50年里,其年化波动率大约是20%,即平均每年上涨或者下跌20%。
从投资品种的角度看,高波动意味着高风险。黄金的波动率并不比股票低。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金价的表现往往是快涨慢跌。例如从1980年到2001年,黄金持续阴跌了70%,整整20年。这样的投资产品很容易被套牢,需要用时间熨平波动,更适合长期持有。
第二,地缘冲突影响有限,抗通胀更偏长期。
复盘金价的走势,我们可以看到,单独地缘冲突事件对金价的影响持续期相对较短。以海湾战争、车臣战争和纳卡战争为例,战争开始时均价出现一定程度上行,随后涨幅收窄,战争结束后均出现回落。
因此,单次地缘冲突等突发问题可能在短期内对黄金价格带来较大扰动,但多数情况下仍然会回归。普通投资者,很难把握其节奏,不建议根据地缘冲突来追涨杀跌。
除了避险原因,很多人买黄金的另一大理由是其具有抗通胀的作用。但实际上,3~5年内金价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微乎其微。也就是说,短期内它的抗通胀属性几乎完全失灵。
黄金的抗通胀属性需要拉到15年以上,才会大概率起作用。所以如果是抱着抗通胀的想法买黄金,你也要做好长期持有的计划。
第三,交易与持有成本不低,短线很难“赚快钱”。
金饰有工费与品牌溢价,实物投资还有买卖点差与保管流转成本,越短线越难覆盖这些成本;工具必须与目标匹配。若以长期配置为目的,应优先选择低成本工具(如场内外黄金基金、银行纸黄金等),避免以金饰化的方式“投资”;若做战术交易,要先算清滑点、点差与税费,设置幅度和时间止损,切勿用高杠杆对抗大波动。
【结语】
投资是一场漫长的修炼。对于大多数刚刚入场的新手来说,突如其来的大跌,或许在提醒我们黄金不是“必赚题”,而是“方法题”。
当你接受它的高波动、用对工具、以长期目标为锚,它才能在你的资产组合里发挥真正的“保险”作用。
南方+记者 陈颖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