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场深圳Citywalk:看特区的“新”故事
“期待各方明年共赴深圳之约。”11月1日,正在韩国举办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宣布:中国将于明年11月在广东省深圳市举办APEC第三十三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深圳成为继上海、北京之后的“中国APEC第三城”。
深圳地处太平洋沿岸,几十年间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世界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也是中国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重要窗口。

莲花山下深圳发展欣欣向荣。南方+记者 朱洪波 摄
“十四五”期间,深圳奋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新质生产力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圳经济总量十年跨越两个万亿元台阶,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发展主引擎,改革开放经验持续向全国推广,持续优化民生服务供给,绘就城市幸福底色。
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正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担当,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
战新产业做大做优
新晋独角兽数量全国第一
11月的深圳,凉风习习。莲花山上,高山榕枝繁叶茂,莲花山下,深圳硬科技发展不断创造新的奇迹和惊喜。
在深圳会展中心10月刚举行的湾区半导体产业生态博览会上,深圳企业新凯来旗下子公司的两款新品引发全球芯片行业关注:万里眼发布的90GHz超高速示波器关键指标跃居全球第二,启云方推出的高端EDA软件填补国产空白。两项推动芯片自主创新的突破,正是近年深圳科创实力提升的鲜活写照。

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南方+记者 朱洪波 摄
在今年10月美国《时代》周刊发布的2025年度最佳发明榜单中,“深圳智造”占据中国入选产品超七成。在这份有“科技创新界奥斯卡”之称的榜单中,华为、比亚迪、影石创新、拓竹科技等深圳企业的明星产品赫然在列。
越来越多的深圳创新企业成为“显眼包”。2025年《财富》世界500强中,深圳占据10席,华为、比亚迪、腾讯等科技龙头持续领跑。在国家级名单上,截至2024年底,深圳已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千家,位居全国第二;有95家深圳企业跻身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新增数量居全国城市第一。2024年深圳有独角兽企业42家,新晋13家,数量居全国首位。
在腾讯全球总部——腾讯滨海大厦里,一个立体球形屏幕显示的世界地图总能吸引人们的目光。那上面显示的是腾讯微信全球月活跃用户分布:成立14年,微信用户已超过14亿。如今,腾讯大力推进AI、云计算等核心技术领域的创新,不仅改变生活,也服务产业,推动生产力发展。
深圳创新崛起绝非偶然,背后是深圳全链条、全方位的创新生态托举。深圳打造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培育了以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推动深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并跑”“领跑”。

深圳无人机正在进行低空运输。南方+记者 朱洪波 摄
近五年,深圳经济总量从2020年的2.78万亿元增至2024年的3.68万亿元,增长超91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20年的37.1%提升到2024年的42.3%,越来越成为拉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改革开放纵深推进
48条经验举措获全国推广
获批为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的前海,最近成为粤港两地市民都热衷“打卡”的网红目的地。前海石公园眺望滨海新城,冰雪世界体验雪花飞舞,“湾区之眼”感受书香四溢,公园沙滩上打卡绝美落日……仅用15年,前海就从泥泞滩涂发展成地区生产总值破3000亿元、集聚超20万家企业的国际化城市新中心。
“我看到了‘理想城’!”意大利知名音乐剧《神曲》导演安德烈亚·奥尔蒂斯如此形容前海,这片热土的今昔对比和摩天大楼与海滨、绿树和谐融合的画面,让他深深震撼不已,直言看见“奇迹生长”。
“奇迹生长”的背后正是“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牢牢抓住实施综合改革试点契机,着眼于解决高质量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坚持顶层设计同基层探索有机结合,策划推出一批创造性、引领性改革举措,创造了60多项“全国第一”,48条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
现在,深港融合的持续深化,也让深圳的开放能级不断跃升。2024年,深圳外贸进出口总额达4.5万亿元,总量跃居全国城市首位,其中外贸出口更是连续32年领跑全国。

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南方+记者 朱洪波 摄
如今,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两大国家级平台协同发力,成为深圳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新引擎”。
在前海,合作区致力打造国际“服务圈”“创新圈”“生活圈”“朋友圈”,深度探索离岸贸易、跨境金融、国际商事纠纷解决等领域改革。如今,《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的72项任务已落地69项,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的48项经验举措有17项在前海率先实施。
在河套,“海关10条措施”等一批重大创新制度先后落地,和科研相关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商流等要素加速流动;200余个科研项目、400余家科研企业在这里落地,1.5万余名科研人员穿梭两地,让这里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承载区。
深圳始终秉持改革精神,以思想破冰引领改革突围,用制度创新破解发展难题,充分激发了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和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推动经济特区跨越式发展。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公共服务水平迈向世界一流
近日,一位名为“卷尺哥”的深圳网友走红网络。两年多来,他带着一把卷尺行走街头,专门给公共设施提建议,累计发布千余条视频。他反映的问题大部分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快速响应整改。网友对此纷纷点赞:“不愧是‘深圳速度’。”
在深圳,市民“随手拍”给公共设施提建议、对城市生活提要求,往往能得到相关部门的快速响应。这背后,是深圳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对民生诉求“主动发现,未诉先办”,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用心用情办好惠民实事。
刚刚作为十五运会火炬手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颜宁表示:“深圳变得越来越宜居了,我会经常邀请朋友们来做客!”
深圳北站人流熙熙攘攘。作为繁忙的交通枢纽,这里的北站社区却让人感受到“邻里般”的贴心。志愿者引导电动车有序停放,党群服务中心的小方桌旁,社区干部与居民共商外地人员子女照护问题;社区的居民、商户、物管时常围坐一堂,大到交通疏导、小到垃圾分类,有事好商量、难题共解决。
一座城市的温度,正是体现在对这些“家门口小事”的重视上。深圳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切实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办好。近年来,深圳还努力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让每个人都被看见、被关怀、被尊重——
孩子的教育是家长最牵挂的事。深圳多措并举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自2020年实施“基础教育百万学位建设计划”以来,全市新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809所,新增学位82.5万个。

深圳福田中心区。南方+记者 朱洪波 摄
近年,深圳持续优布局、强功能、拓空间、提品质,下足绣花功夫,用好管好每一寸空间;深入推进“山海连城 绿美深圳”生态建设,让碧水蓝天、绿地青山成为最美底色。2024年,深圳公园总数增至1320座——每天逛一座公园,也要3.5年才能逛遍。
潮涌深圳湾,风劲再扬帆。深圳城市发展永不止步。未来,深圳将继续锚定新质生产力培育,深化改革开放,用更优质的公共服务、更宜居的生态环境,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持续探索,为国家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鲜活实践,让“春天的故事”在新征程上开启新的篇章。
采写:南方+记者 徐烜和 崔璨 曲广宁 甘雪明
脚本:南方+记者 许懿 曲广宁
出镜:南方+记者 许懿
摄影:南方+记者 朱洪波
摄像:黄靖逵
剪辑:黄靖逵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