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书店,不止书店

作者 郭悦;朱洪波 2025-11-03 15:42

第二十六届深圳读书月开启,书香再次弥漫整个11月。

每年,读书月都会有新的元素,给市民带来新的感受。

今年的读书月,刚刚正式落成开业的深圳“湾区之眼”成为了新地标。“湾区之眼”在9月26日开业后的头两日,接待市民近12万人次,其中还包括占比超30%的港澳游客。联动央视举办的“阅读中国·大湾区读书会”,吸引600万人次线上观看。

这座新晋的全球最大实体书城,在“硬件”和“软件”上全面升级,与市图书馆体系打通“统一服务”,还集阅读休闲、艺术时尚、展览演艺、科技体验、社交互动等多功能于一体,成为新的“网红打卡点”。

在数字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人们本可以随时随地在移动设备上阅读。但在深圳,依然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去书店、书城、图书馆享受阅读。

书店,在今天究竟意味着什么?

书店,已不止于书店;书城,也不只是书的城——它正不断焕新,成为让人可感可知、承载城市温度与文化活力的“城市会客厅”。

空间重构

传统意义上,书店是知识的殿堂,是书籍的聚集地,而如今,书店的功能与形态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在全国各地,都在上演着书店的“变形记”——北京的PageOne重塑传统书店形象,成为年轻群体的打卡地标;南京的先锋书店在地下停车场打造人文精神家园,让废弃空间重获新生;雄安把书店“搬”进公园里;武汉的新华书店探索“图书+”复合经营模式……

这些案例也同样在深圳发生。深圳的土地资源十分珍贵,但却坚持“把最好的地方留给阅读”,从罗湖书城开启“书业+物业”的1.0时代,到中心书城成为城市文化客厅,再到“湾区之眼”构筑集阅读、艺术、科技、社交于一体的“第三空间”……深圳在城市核心地段建成7座单体面积超万平方米的大型书城。

在构筑大型书城“四梁八柱”的同时,“覔书店”、愈欣书店、前檐书店等200多家特色书店,分布在城市各个角落。如今,深圳共有1800余家文化馆、1201个图书馆服务网点、200多家实体书店,从公园里的“荔湖书苑”、校园内的“湖畔书吧”到社区中的“百姓书房”,深圳全市共同织就了一张覆盖全城的阅读网络。

这不是简单的业态堆砌,而是对“城市会客厅”功能的精准诠释——既有让人静思的“雅座”,也有供人交流的“大堂”。

功能升级

书籍是精神追求的载体,书店是这些阅读活动的载体。如果说空间重构是物理基础,那么功能升级则让“城市会客厅”真正活了起来。

在不同的书店里,不仅有名家讲座、新书发布会,还有亲子阅读、手工制作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所有业态创新都未脱离“书”的核心,却能吸引大量市民前来参与——书店实现了从“卖书场”到“文化场”的华丽转身。

当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曾赞叹:“我走过世界上很多城市,但没有一个城市像深圳这样,那么多家庭,那么多孩子聚集在书城尽享读书之乐,这快乐温馨的场面,我永远都会记得。”

德国出版集团CEO考察“湾区之眼”后,表示“看到了一个令我们没想到的深圳。”

一系列的认可,印证了深圳读书月组委会强调的“阅读场景无边界”,书店正从“卖书的地方”变成“发生故事的地方”。

理念演进

在机场、火车站、地铁站等交通枢纽,以及城中村、出租公寓等人员密集场所,深圳也建设了一批“图书角”,让阅读资源触手可及,践行“处处可读、时时可读、人人可读”。

在碎片化阅读成为常态的今天,这些精心营造的阅读空间,为我们守住了深度思考的可能;在数字社交大行其道的时代,这些实体场所,为我们保留了面对面交流的温度。

这背后,是全民阅读理念的深刻演进。

读书成为日常,书店成为日常,都与深圳倡导的“全民阅读”相关联。作为“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深圳率先出台阅读相关条例,居民阅读量与阅读时长等指标持续领先,人均购书量连续35年全国第一。

如今,阅读已融入深圳的城市肌理、深入这座城市的毛细血管。在深圳,书与自然、人与城市和谐共生,我们可以见证在繁华都市写就的“诗和远方”。

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说:“我想象,天堂就是书店的模样。”

当书店不止书店,它便成为了城市的文化灯塔,照亮每个人的精神归途。

当书店成为城市会客厅,阅读就不再是孤独的个人修行,而成为连接人与人之间的文化纽带,成为城市最动人的风景。在这个意义上,每一本被打开的书,都是通向更广阔世界的一扇窗;每一个走进书店的人,都在参与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文明故事。

文字:南方+记者 郭悦 通讯员 赵畅

图片:南方+记者 朱洪波

编辑 张秉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