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新院区,预计2028年上半年完成基建工作
11月4日,中国第一家西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以下简称“孙逸仙纪念医院”),迎来建院190周年。作为中国西医学与西医教育发源地,医院以“走研究型医院发展道路”为引领,在科研突破、人才培养上硕果累累,更锚定未来十年目标,解锁发展新可能。

在190周年院庆之际,医院举行庆祝活动。
科研突破:全链条创新结硕果
根据《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发展报告》,医院科研创新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搭起“基础研究-临床转化-患者受益”的全链条体系。
2024年,医院获批广东省医学领域唯一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同时成为国内首批干细胞与体细胞临床研究“双备案”机构,为科研攻坚筑牢平台根基。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宋尔卫带领团队深耕肿瘤微环境与免疫治疗研究,提出“肿瘤生态学说”——突破传统仅关注肿瘤“种子”的治疗理念,强调兼顾肿瘤生长“土壤”,获国际同行高度认可,推动早期乳腺癌5年生存率从70%提升至92%,让科研创新真正惠及患者。
过去10年,早期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从70%提高到92%
此外,医院还开展了全球首例全腹腔镜全肝移植术、腔镜下术中导航保乳乳腺癌手术等世界先进、全国开创性的术式。近年来,医院获授权专利数量、国际专利数量居广东省医院前列。
人才培养:分类培育筑就人才金字塔
“我们不搞‘一刀切’,要让每个医护都能找到自己的‘成长赛道’。”谈及人才培育,医院党委书记杨建林揭开了“逸仙人才密码”——医院搭建 “分类分层”培育体系,按临床科学家、临床医学家、医学科学家、护理高端人才四大方向,给每位职工“量身定制”职业成长地图。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党委书记杨建林。
依托“逸仙博士后培优计划”“逸仙启航计划”等“组合拳”,医院建起从学业到成才的“逸仙人才金字塔”:近10年新增1名院士、5名国家杰青,形成院士领衔的“多层次人才矩阵”。
育人模式上,医院创新“课程思政+实践思政”双途径,结合组团援疆援藏等医疗帮扶实践,厚植医护人员红色基因与家国情怀;深化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促进学科交叉,提升学生岗位胜任力与科创能力,成功斩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始终紧扣“来自临床、回归临床”核心,为医疗事业输送核心力量。
未来规划:“一体两翼”,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
站在190周年新起点,医院明确未来十年五大发展要务:一是完善疾病生态观理论体系,持续产出原创性、颠覆性理论成果;二是攻克生命医学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转化一批颠覆性新技术与产品;三是建成世界一流疑难重症诊疗中心、医学科学中心与创新高地;四是打造世界一流高水平临床和科研工作队伍;五是完善理论、临床、转化“齿轮式”联动生态体系。
杨建林介绍,医院以“大院区”格局为支撑:花都院区填补广州北部高水平医疗空白,深汕院区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服务粤东百姓,海珠湾院区一期工程推进中,计划于2028年上半年完成基建工作,未来将形成“一体两翼”布局,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
院庆当天,医院还解锁了“国际新搭档”——与匈牙利赛梅维什大学签下合作协议,不仅要搭起跨国医学交流平台,还确定了首个合作项目“急性胰腺炎并心脏损伤长期观察性研究”,推动中国医学走向世界舞台。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与匈牙利赛梅维什大学签订合作协议。
“再过10年到建院200周年时,我们要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研究型医院’!”杨建林的话里满是干劲,这所190岁的“老院”,正以满满的“年轻冲劲”,为健康中国写下新答卷。
采写:南方+记者 张梓望 通讯员 房诗婷 黄睿 刘文琴
摄影:南方+记者 许舒智
剪辑:南方+记者 徐昊 金镝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