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美先锋⑳】肇庆市生态环境局广宁分局:让绿水青山长出“金叶子”的践行者

广东生态环境 2025-09-01 19:22

编者按:

榜样引领,战鼓催征!近日,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对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工作表现突出集体和个人给予表扬的通报》,我省生态环境系统一批先进典型获此殊荣。“广东生态环境”微信公众号及《环境》杂志同步开设【绿美先锋】专栏,聚焦先锋风采,讲述奋斗故事,充分展示先进典型的精神风貌和生态环保铁军推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生动实践。让我们见贤思齐,汲取榜样力量,共绘美丽广东壮美画卷!本期讲述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工作表现突出集体肇庆市生态环境局广宁分局,一起来了解他们的故事。

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浪潮中,肇庆市生态环境局广宁分局(下称广宁分局)近日被省委、省政府通报表扬为“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工作表现突出集体”。这份荣誉的背后,是一群人用七年时间,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抽象概念变为百姓口袋里的实惠,从山间竹林变为产业链上的效益——他们让“卖空气”成了真生意,让“阳光”变成了活收益,更让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在广宁的山水间找到了最佳平衡点。

从“骗子”到“财神”

碳普惠让山林长出“摇钱树”

“最开始去推这个事情的时候,都以为你们是骗子!”2019年,广宁分局会同技术单位下乡推广碳汇交易时,常被村民堵在村口。彼时碳汇还是个新鲜词,村民们攥着林权证直犯嘀咕:“签字后林地的补偿款还有吗?林子还是我们的吗?”

为解开村民的心结,广宁分局组织团队连开9场培训会,从镇到村挨家挨户讲政策:“交易的只是林子每年产生的碳汇,林权证、补偿款一分不少!”2020年,广宁将北片区4个省定贫困村纳入试点,近5万亩林地产生的9789吨碳减排量,在广东碳排放权交易平台以36.06元/吨成交,为村里带来35万元收益。

“钱到账那天,村会计给我打电话,兴奋得不得了。”赤坑镇合成村老支书回忆,这笔钱让村里修了灌溉渠,“原来‘卖空气’真能赚钱,环保局没骗我们!”消息传开,没参与的村子炸开了锅,不少村的村干部都找上广宁分局问啥时候能将他们也纳入试点去。

2022年政策放宽后,广宁分局趁热打铁,将全县碳汇储备量较大的109条行政村的碳汇打包核证。2024年9月,14.5万吨碳汇以36.5元/吨成交,532万元收益中,六成直接到村民手中,将实惠实实在在地给到每一个村民,为下一步扩大竹林集中收储奠定了群众基础。19.31万亩竹林收储完成后,既能实现碳汇的集中交易,又为引进的竹加工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供应保障。

广宁分局在农民丰收节开展碳普惠成果展

在一起滥伐林木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中,广宁分局牵头联动司法、林业等部门,创新运用认购涉案地“碳汇”修复生态,既实现替代性修复,又推动森林生态功能价值与生态产品价值的转化,相关做法被广东省高院评为首批司法保障生态环境修复典型案例。

“阳光存折”与EOD

生态账算成发展账

碳汇尝到的甜头,让广宁分局胆子更大了。“碳汇是‘过去的绿’,光伏是‘未来的绿’,都得抓!”广宁分局在省生态环境厅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指导下,推动分布式光伏碳普惠项目在洲仔镇落地,其中金场村两套光伏板一年发电超4万度。

“你看,这套光伏设备从早上6点多开始发电,到现在发了135度,自己用不完的,卖给南方电网统一收走。”金场村陈树金点开手机APP,屏幕上跳动的数字藏着另一本账,“发电少烧的煤,也能折算成碳汇卖,2023年我们村和务水村、洲仔社区的光伏项目碳汇卖了5.8万元!”在省生态环境厅的大力支持和广宁分局的全力推进下,金场村把“卖空气”和“卖阳光”得来的钱用于运维污水管道,建设运营资源驿站、金场小院等村集体公益事业,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提升。“现在,金场小院是村民们闲暇时最喜欢待的地方!”陈树金介绍到。

督导肇庆市广宁县低碳示范项目推进情况

生态账越算越细。2023年,广宁分局敢为人先,积极推动“碧水—竹海—文旅”EOD项目成功落地,拿到了30亿元项目贷款,涵盖绥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北片区饮用水源安全保障项目2个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以及竹产业加工集聚区建设项目、碧水竹海生态文旅开发项目、光伏产业乡村振兴示范项目3个特色产业发展项目。有效破解了环境治理、生态文旅等资金难题,为广东探索生态环境治理与特色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鲜活模板。

今年4月,广宁县洲仔镇建设的光伏长廊也正式上线运营、并网通电。据了解,仅两个月时间,光伏长廊已卖给南方电网9万度电,收益近4万元。

竹子“变形记”

无废城市里的绿色产业

“砍下来的竹子,以前要么只能做香签烧了,要么做竹篱笆这些附加值低的产品,太可惜了!”广宁分局副局长何晓卫带着记者走进竹子传统加工示范基地,车间里机器轰鸣,竹纤维正被压成刀叉、蛋糕底座。“这些是我们在探索的高附加值产品,仅这条试产的生产线,年产能可达800万套,产值约2000万。”

据悉,广宁县竹子传统加工示范基地为竹产业深加工园区,自2023年建成后,共有4家企业入驻,古水镇政府经济办负责人黄劲松算过一笔账:“达标达产后预计年产值约1.8亿元,年创税600万元。”更长远的是古水镇规划的竹产业粗加工园区,“将散落在绥江两岸的小厂都集中起来,污水统一处理,既保了水,又壮了产业。”

广宁分局督导EOD子项目石涧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

创建“攻坚记”

广宁发展的绿色答卷

“2019年刚拿到创建方案时,我盯着纸上四十多项指标直犯怵。”作为全程参与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骨干,广宁分局生态股股长冯楚云回忆道。“37个县级指标必须全达标,不光要合格,还得逐年改善。”作为创建牵头单位牵头部门负责人的她顿感“压力山大”,带着团队把指标逐项拆解研究形成创建工作清单,却没料到一场更严峻的考验正在袭来——2020年初疫情突发,原本计划的实地调研、集中开会全被打乱,“连跨部门送份材料都要‘过五关斩六将’,当时真怕进度跟不上。”

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是群众满意率和参与度两项指标。“那会儿顶着疫情防控的压力,戴着口罩挨家挨户敲门,反复和村民沟通解释指标,指导填表、收集签名,真的很不容易。”冯楚云笑着回忆。创建持续了三年,每年都有新增的指标,从通知下发到申报材料上报,留给他们的收集期不到一个月,“那时,局里上上下下都动员了起来,白天分头跑部门沟通对接数据,晚上在办公室对照着指标整理申报材料,常常忙到深夜。”

2022年,冯楚云和同事们翻着最终的验收表,长出了一口气,眼眶有些湿润:“空气优良率99%以上,绥江水质常年Ⅱ类,森林覆盖率82.18%,37项指标全部达标!”

如今的广宁,碳汇碳普惠政策深入人心,碳汇交易反哺村集体收入,光伏长廊年发电12万度,竹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绩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我们将以此次获得先进集体荣誉为契机,持续开拓创新,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贡献更多‘广宁方案’。”陈颖代表广宁分局全体干部职工许下庄重的承诺。

来源/广东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作者:罗佳

整理/广东生态环境微信编辑小组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