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托管推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专访茂名市崇文学校副校长、兼任茂名市新城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曹狄

作者 周梁;颜志雄;邓建青 2025-09-02 17:31

9月1日秋季学期开学,由茂名市崇文学校托管的茂名市新城实验学校和茂名新城第一小学也正式迎来新学年。基于“强校带新校”的帮扶模式,三校将构建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发展。

“教育托管”如何开展?“强校带新校”模式能否满足市民“上好学”的迫切诉求?南方+记者近日专访茂名市崇文学校副校长、兼任茂名市新城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曹狄,为大家解读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逻辑与未来可能。

茂名市崇文学校副校长,兼任茂名市新城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曹狄。

茂名市崇文学校副校长,兼任茂名市新城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曹狄。

南方+:崇文学校托管新城实验学校的核心目标是什么?是否有具体的量化指标来衡量成效?

曹狄:我们此次托管主要有三个核心目标。一是通过构建紧密型教育共同体,推动茂名新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现两校同步高质量发展。二是确保新城实验学校“开办即优质”,帮助新建的新城实验学校快速建立教学体系、提升师资水平,实现“从0到1”的突破。三是构建协同发展机制,通过“六个共”机制(理念共守、管理共通、教学共研、师资共建、资源共享、文化共融),真正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在量化指标方面,我们推出“青蓝工程”师徒结对计划。具体就是师傅每周听课不少于2节,徒弟每月提交1篇教学反思,学期末评选“优秀师徒对子”。同时我们会定期开展跨校联合教研,并推动师资双向流动,切实做到过程可考核、成果可衡量。

南方+:被托管的两所学校面临一些共性挑战。托管团队计划首先从哪些环节切入,以实现快速见效?

曹狄:两校都面临办学基础相对薄弱、师资专业能力有待加强、学生适应衔接难等问题,尤其是新城实验学校是一所新办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很多工作要从零开始。

因此,我们决定从教学与教研一体化切入,快速突破。具体包括:在课程方面,重点推进“幼小衔接”和“小初衔接”课程改革,确保开学第一周就能实现“无缝对接”;在师资方面,实施“1+1+N”师徒结对,由崇文学校骨干教师带教新城教师,快速提升教学实操能力;在教研方面,开展“同课异构”、跨校集体备课,统一教学目标、共享教学设计,努力实现“起步即领先”。

南方+:崇文学校作为托管方,将注入哪些资源?如何与原有的管理和教师团队协同?

曹狄:崇文学校将重点注入课程研发资源、教师培训资源和教育科研资源,让帮扶学校共享崇文学校优质课程教案、培训体系和教研成果。

以茂名新城实验学校为例,在协同机制上,我们采取“管理团队派驻+联合专班运作”的方式。我本人作为茂名市崇文学校副校长,同时担任茂名市新城实验学校党委书记,另一名管理骨干陈伟庆主任兼任副校长,确保管理经验直接传导。另外,我们还推行教研一体化制度,建立“跨校党建与管理联合专班”“联合备课组”,实行师资双向流动和业绩“双向认定”,真正实现“共商共定、共建共享”。

南方+:托管后预计多久能看到明显成效?如何确保帮扶效果可持续?

曹狄:我们预期,在学生成绩方面,2025-2026学年度通过“统一命题、联考分析”机制,可在期末看到教学质量的初步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方面,首学期通过“青蓝工程”和联合教研,实现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学年末评选“优秀师徒对子”“师德标兵”,形成示范效应。至于社会认可度方面则需要持续积累,预计通过2到3年时间,逐步建立“学生喜欢、家长放心、社会认可”的口碑。

为确保可持续性,我们会着力构建常态化协同模式。比如两校在年度预算中安排配套资金,用于教师教研、资源平台建设和课程开发,对交流教师在职称评聘、评优评先中给予倾斜;每季度进行阶段性总结,每学年开展学年成果评估,动态调整帮扶策略。

采写:南方+记者 周梁 邓建青

图片:颜志雄

编辑 朱慧溪
校对 杨远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