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端午,如果你还没听过“叠滘龙船漂移”,那可能是断网了。
打开各大主流社交媒体平台,无论是在全网榜还是佛山同城榜,来自南海桂城的叠滘龙船漂移相关视频和话题,就一直挂在榜单前列。
2024中国(佛山)叠滘龙船漂移大赛从6月8日开始。龙船漂移的水浪、观众尖叫的声浪一个比一个刺激。
连续几天,在抖音、微博、小红书等平台上,“直击佛山叠滘龙船漂移大赛”“佛山叠滘龙船急刹漂移过弯”“龙船漂移看叠滘”“佛山龙舟赛鼓手神似吴彦祖”等多个话题持续引爆关注。在持续热搜的带动下,更有很多人不远千里慕名到桂城现场观赛。
6月10日下午,打开抖音热榜第一的“南方人赛龙舟这么野啊”标签,前三条视频有两条为叠滘。打开抖音热榜第二的“龙船冠军队什么样”标签,首先看到的就是对连续在叠滘2个赛区夺冠的村头四坊龙船队的介绍,前三条视频中同样两条由叠滘龙船占据。
当人们在看叠滘龙船的时候,究竟在看什么?
在铺天盖地的喧嚣背后,我们找到了4个有代表性细节。
①船上的“吴彦祖”变多了
“更年轻,也更帅了!”这是今年,跟拍叠滘龙船漂移赛多年的南方+摄影记者最直观的感受。
这也是大部分网友的感受,因为龙船队员们真的非常年轻。
任何一项赛事或者民俗活动,都必须有年轻人的参与才有生命力、关注度。过去不仅是叠滘,珠三角各地龙舟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圈点,就是“房东”。在人们潜意识里,划龙舟的都是房东这样的中年人,年轻人不去划,也不去看。但是今年,在叠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龙船队。放眼望去,大部分队员都是年轻人,其中更有不少“靓仔”。
叠滘龙船漂移现场。廖明璨 摄
叠滘龙船漂移现场。廖明璨 摄
年轻、帅气的颜值,永远都受人欢迎。陈丰龙船队的鼓手因为与港星吴彦祖的外貌非常相似,而被称为“吴彦祖叠滘分祖”。虽然他的真实年龄不比吴彦祖小,但是状态看上去跟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差不多。“作为一个吴彦祖的骨灰粉,我想说,真的很像。”在自媒体“那一座城”看来,论起颜值,龙船上还不止一个吴彦祖。
最近南海策划制作的纪录片《五个划水的少年》,讲述了5名退伍后加入叠滘茶基龙船队的“扒仔”——阿钊、阿豪、阿铿、阿添、阿健,回乡参与龙舟赛的青春奋斗故事。而整个茶基龙船队的平均年龄,也只有25岁。阿钊刘德钊说,人人在赛后累到手抖,连饮料瓶盖都拧不开,但每个人的求胜心都很强。
大部分活跃网民都是热爱生活的年轻人,年轻人和年轻人之间必然相互吸引,他们有着最强的共鸣。当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叠滘龙船漂移怎么可能不火?
②被缩短的5秒钟
更多年轻人加入,给赛事本身带来的最直接效果是,纪录不断被打破。
反差,是互联网上一个重要的流量密码。龙舟竟然还能高速过弯?水上也有“F1”?这些都是吸睛点。叠滘龙船漂移的另一个称呼,是“水上F1”。L弯、C弯、S弯……叠滘的水上赛道,堪称龙舟界的秋名山。虽然叠滘龙船是一项群众运动,但竞技性一直是其出圈的重要原因。不论到现场还是在网上,人们看的都不只是龙船在水里拐个弯,更是拐弯又快又稳,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的激情。
叠滘龙船漂移。 廖明璨 摄
叠滘龙船漂移。 廖明璨 摄
严苛的赛道环境,给每支参赛队伍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时也成为了叠滘龙船漂移的流量密码之一。
“宁可煲烂,不可扒慢”是叠滘的俗语。这样的俗语在其他地方不太可能出现,因为划得不好最多翻船,不至于船身都撞烂,但在叠滘这是非常有可能的。多年下来,各条赛道的成绩水平趋于稳定,一场比赛的成绩要提升一秒钟都十分困难。而在今年,多个赛道、多支队伍的历史纪录均被打破,有的成绩提升达5秒以上。
5秒是什么概念?今年的叠滘龙船漂移赛圣堂赛区,冠军村头四坊龙船队的成绩是3′01″29,亚军澳边圣塘墟龙船队为3′01″40,季军东胜三余堂龙船队为3′01″80,差距微乎其微。直到第八名的成绩,与冠军的差距才超过5秒。这意味着,叠滘龙船漂移的竞技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更快的比赛速度、更高的比赛强度,自然踏准了流量的节拍,为叠滘龙船带来了更高的互联网热度,怎么可能不火?
完赛后的年轻人们虽然疲惫,仍在期待着下一场比赛。陈雪婷 摄
完赛后的年轻人们虽然疲惫,仍在期待着下一场比赛。陈雪婷 摄
③鼓手“兼职”摄像师
今年的叠滘龙船漂移赛,有的队伍鼓手身上不但有鼓槌,还绑上了摄像头。现场除了常规活动会设置的媒体区,还有专门的“自媒体服务驿站”。
这些新奇的细节,背后反映的是叠滘龙船及其所在的桂城街道乃至南海区,正在更加积极主动地拥抱互联网、占领流量高地。而且可以说,叠滘龙船漂移本身已经成为一个成功的“IP”,自身就是一个巨大流量池,吸引着各路流量的注入。
叠滘龙船漂移现场。廖明璨 摄
叠滘龙船漂移现场。廖明璨 摄
如何让自己成为流量池?
一方面,赛事主办方利用抖音等互联网平台,通过“DOU来广东百千万”“广东DOU是好风光”特色主题活动,还邀请50名头部创作者、网红大咖参与划龙船、龙船饭等民俗体验,并对优质内容进行奖励,助推叠滘龙船热度飙升。
另一方面,赛事主办方还推动央视、新华社等全国性媒体对赛事进行持续多角度报道。从线上到线下、从主流媒体到自媒体,实现了相互助推。
对于一个积极作为的地方来说,仅仅实现一时的热闹还不够,还希望让这份“流量”尽可能地沉淀、转化为“留量”。今年桂城策划推出的“龙船+研学”“龙船+文创”“龙船+节庆”等“龙船+”系列活动,正是让叠滘龙船漂移逐渐成为一项集民俗文化、竞技赛事、文旅消费于一体,开辟文旅融合新赛道的尝试。
这样一个有意愿、有能力拥抱互联网的赛事,怎么可能不火?
④屋顶上也有风景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不到现场,几乎无法想象现场有多火爆。
狭窄的河岸边挤满了人。由于比赛不设门票但是场地局促,即便下午才正式比赛,但仍有许多观众从凌晨开始就在排队“占位”。晚到的观众几乎不可能挤到岸边,近距离看到龙舟的样子。
这时候,岸边的农民自建房楼顶,就成了更好的选择。到了比赛激烈的时刻,一些重点赛段旁的屋顶也站满了观众。如果叠滘龙船赛是一场演唱会,那他们就是“山顶的朋友”。他们看最远的赛,淋最多的雨,但是热情却丝毫不减。这才是“顶流”的配置。
河岸边和远处居民屋顶都站满了观众。陈雪婷 摄
河岸边和远处居民屋顶都站满了观众。陈雪婷 摄
这些观众有的是本地人,更多来自广佛周边各地,还有的不远千里专门打“飞的”而来。他们本身也成为叠滘龙船漂移赛风景的一部分,为赛事带来新的“出圈点”。更何况在这些观众中,还有不少是自媒体博主,更加增强了网络平台上的叠滘龙船漂移话题互动。
一个能让人凌晨就来排队抢位的活动,怎么可能不火?
南方+记者 熊程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