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三类推进,高明要让农村变美变富

作者 朱苏娇 2024-10-24 18:28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单要环境美,更要心灵美,让大家住得开心、愉悦。”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最终目标是希望能够促进农村变美,最后变富。依托区位优势,高明发展农文旅融合大有可为。”

10月24日,佛山市高明区召开10月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现场会议。高明区委书记姜岳新表示,通过两个多月的常态化整治提升,全区农村人居环境实现明显改善,全区上下思想要再深化、方式方法再优化、责任落实再强化,因地制宜分类推进,集中力量创建一批示范样板,以实实在在的整治成效让群众可感可及,让农村变美变富。

会前,与会人员实地察看了更合镇平塘村委会北坊村等村民小组,北坊村的靓丽环境获得点赞。

会前,与会人员实地察看了更合镇平塘村委会北坊村等村民小组,北坊村的靓丽环境获得点赞。

凝聚合力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开花

2024年8月起至2024年12月,高明将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攻坚行动,以定期召开现场会议等为抓手,压实相关单位、人员主体责任,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促进常态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力争全区所有行政村(社区)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

当天的会议通报了9月份高明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开展情况。会议指出,在区委农办的协调下,区镇凝聚合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全面开花。如区纪委监委有力推动凌云书院、“佛山第一峰”新石碑等新地标建成落地,提升石水村人文品质;团区委积极发动社会力量,链接社会资源,推动石塘村农房外立面改造提升,美化农村人居环境;区社保局协助人和社区因地制宜打造“共享菜园”建设工程项目,盘活社区空间资源,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同频共振。

荷城街道积极探索“荷城打法”,鼓励小区式自治管理模式,形成城中村、园中村的自治范本。如竹园社区扶丽村,通过人居环境收回集体用地,盘活闲置用地,设立停车场收费增加集体收入,并将收入部分资金聘请专人加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动人居环境整治长效化。

杨和镇以典型带动,大力营造“比学赶超”的人居环境工作氛围,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再提升。如清泰村以打造“四小园”为小切口,推动12个点位改造,沿线种植约1.3公里的水杉通道,打造公共休闲绿地风景线。

明城镇推动园村共建,整合社会资源,为农村人居环境营造增添发展底色。如石塘、明东村委会,发动企业盘活闲置用地,打造职工果园、职工农场,推动沿线环境绿化美化。

更合镇以紧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契机,以环境美化赢得民心所向,以环境效益助力集体经济发展。如平塘村委会深挖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四小园”,推动农房“换新装”,引入优质农业产业项目,构建了“整村经营”的新型发展模式。

平塘村打造特色“四小园”。

平塘村打造特色“四小园”。

制度保障

建立指引标准,分类推进

农村人居环境是乡村发展的基石,有好环境才有吸引力。新启动的蘇村转运锦鲤文化街区火爆出圈,国庆假期期间累计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改造提升后的皂幕山片区游客接待能力大幅提升,国庆假期期间累计接待游客3.16万人次,同比增长170.4%。这无疑是高明通过大力建设美丽乡村,从而带旺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的有力印证。

姜岳新提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最终目标是希望能够促进农村变美,最后变富。“依托区位优势,高明发展农文旅融合大有可为。”

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和广湛、珠肇、深南三大高铁建成后,高明文旅市场腹地将扩大至全国、全球,必将带来巨大人流,若没有提前布局,那么再多的流量也不能变成“留量”。姜岳新表示,全区上下思想要再深化、方式方法再优化、责任落实再强化,着力建设美丽乡村,让高明农村充分彰显山水优美、自然清新的岭南韵味。

让高明农村充分彰显山水优美、自然清新的岭南韵味。

让高明农村充分彰显山水优美、自然清新的岭南韵味。

对于下阶段工作,会议提出,高明区委农办将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指引标准,探索出台群众主体作用促进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提升指导意见,统筹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指引、“四小园”指引、看护房指引,形成明确指引标准为下阶段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提供更具实操性的参考。

根据前期的总体整治效果和近期的实地走访情况,结合各村(社区)的实际差异性,高明将加强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将全区71个涉农村(社区)按阶段整治目标分成三类推进落实,其中“1.0干净类”21个、“2.0美丽类”42个、“3.0文明类”8个。

“1.0干净类”村(社区)要以打牢基础为根基,持续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动,全面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营造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2.0美丽类”村(社区)要在保持干净整洁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农房风貌管控、乡村绿化、“四小园”打造等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不断健全完善长效管护机制;“3.0文明类”村(社区)要在美丽宜居环境的基础上,高标准建设和提升农村基础设施,聚焦村民群众素质素养的提高,建设和美文明乡风,培育良好文明习惯。

撰文:朱苏娇

更合供图

编辑 杨晖桃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