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到公盘日,标场就是平洲最热闹的地方,来自四海的行家、买者聚集于此,挑选那颗“有缘”之石。每年,上万吨翡翠原石在平洲的11个标场中交易。如果说在这个行业里,原石就是源头,就是一切,那么平洲可以毫不自谦地说,自己是中国翡翠原石交易市场当之无愧的起源。
而对于玉石雕刻师来说,原石也意味着一切灵感和创作的起点,只有将一块石头握在手中,才会有接下去雕刻琢磨的无限可能。因此,原石交易活跃、产业基础深厚的平洲,自然就成为玉石雕刻师“淘宝”、挥洒艺术激情的天堂。
工作室内正在精心雕琢的年轻玉石雕刻师们。
工作室内正在精心雕琢的年轻玉石雕刻师们。
聚天下英才而养之。在平洲,扎根着许多醉心玉石雕刻并在行业发挥着重要影响力的大师,本期,我们就邀请到其中具有突出代表性的三位,畅谈他们的艺术人生:
国家级玉雕大师施宗颖,从艺30余年,运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以中国道教和佛教相辅相成,结合现代思潮的玄幻倾向,使作品充满神秘色彩,在玉雕界独树一帜;
岭南玉派传承人、中国玉石雕刻大师王国清,被业内誉为佛像人物专业户、观音王,是公认的观音像做得最好的玉雕师之一;
广东省玉石雕刻大师陈梅泉,作为玉雕界的后起之秀,出道后不久就被媒体评价为“一个搅乱收藏市场的年轻人”,尤为擅长雕刻龙、龟等动物类题材。
他们不仅专注个人创作,还积极参与行业活动和交流,致力于推动行业发展;注重人才培养与传承,积极践行文化传播与推广。他们为平洲玉器行业的发展建言献策,对平洲玉器的推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被视为广东雕刻艺术不断前进的重要力量。
他们为何倾心玉雕行业并坚守初心?在推动雕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在行业优秀人才的培养上有何心得与见地?大师们在谈笑之间,给出了回答。
南方+珠宝栏目特约主理人和利对话三位玉石雕刻大师。
南方+珠宝栏目特约主理人和利对话三位玉石雕刻大师。
◎专访1+3
▎南方+珠宝栏目特约主理人、和利探宝主理人 和利
▎国家级玉雕大师 施宗颖
▎岭南玉派传承人、中国玉石雕刻大师 王国清
▎广东省玉石雕刻大师 陈梅泉
南方+:施宗颖大师,您从业已经超过30年,业界评价您的风格独特,作品的手法魔幻,充满神奇色彩。您认为一件玉雕作品,除了玉石和创作者本身所具备的价值之外,还有哪些方面的价值?
施宗颖:首先,外边评价我们的作品是什么样的手法,其实都是他们的感受。按我们自己的话来讲,第一是材质的价值,很多时候我们讲玉石的材质很重要,什么材质适合做什么样的作品,这个是根据自身的雕刻技艺来判断的。
第二是创造的价值。不管是玉雕创作,还是其它作品的创作,其实都是作者决定动手把自己当时的所见、所想表现出来,赋予玉石一些所谓的艺术价值,提升玉石的美感。
第三是情绪的价值。作品是给人看的,如果观者看了感到很开心,产生了愉悦的心情,就愿意为这个情绪价值买单,把它买回家。这一价值是源于观者的。
施宗颖在标厂教授如何挑选原石。
施宗颖在标厂教授如何挑选原石。
南方+:平洲作为广东乃至全国重要的玉器雕刻制造基地,如今已成为产业规模数百亿的玉器行业中的领头羊。您在这里扎根多年,见证了产业的发展,这些年平洲玉器珠宝产业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对您产生了些什么样的影响?
施宗颖:一开始大家买到材料去做手镯、做珠宝,到后来我们做玉雕的手艺人慢慢加入进来,就想在做珠宝首饰之外,能不能把它加工成一个工艺品。到现在来说,我觉得一个变化是,大家比当年更加重视翡翠材料本身,因为任何雕工都远远比不上材料本身的价值。
第二,材料慢慢地变珍贵了,我们作为玉雕师、手艺人,在对材料下手的时候也会比以往更加慎重,没有像以往,材料买回来马上做,马上把它卖掉。没有那么快的时候,反而可能慢慢地会为这个产业留下更多比以往好的作品,因为毕竟不像以往那样的快销。现在我们对每一块材料的珍惜程度,在以前是没有的,现在做一件东西,要是没有把它用好做好,可能会砸在手上,万一好的材料砸手上就完了。
所以现在整个翡翠市场我觉得在慢慢更成熟,消费者或者收藏者对翡翠材料价值、艺术价值的认知的水平慢慢提升以后,会要求更高,让市场更完善。
南方+:科技进步让越来越多的机器制造代替了传统的手工制造。作为传统技艺的传承人,您认为在传统技艺和现代工艺之间如何才能找到平衡点?传统技艺会不会随着人才流失以及机器工艺的推广而逐渐式微?
施宗颖:以往我们没有使用电动工具的时候,是用材料去相互切割、打磨,其实如果真的有更好的雕刻机、电动工具,可能比我以往用手工做的会更好。
我觉得传统技艺和现代工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其实还是回到人、回到使用者的思维上。打个比方,我们做个镯子,是直接用套筒去套的好呢,还是用手工去挖的好?那套筒挖出来肯定比手工还好,那这样的话,其实工具的使用方法对了,对于我们来讲说就没有很大的影响,而且是对我们的帮助。时代的变化,工具的使用,其实我觉得不应该排斥,传统技艺和现代工艺应该相融,形成我们这个时代的事物,这也是必然的路子。
但是我们使用这些工具并不是为了快速地生产,任何想快速做出来的我觉得都是不可能的,都要慢慢地去摸索,很多能快速做出来的,都不可能是我们想要的东西。作品的本质还是要靠人的思维去创作,有可能我就是为了把它做成一个圆球,我并不在意是用什么工具做出来的,我只是表达了我的一个创意而已。
施宗颖玉雕作品。
施宗颖玉雕作品。
南方+:过去的40年,西方品牌实现中国化,宝格丽、卡地亚等国际大牌进入中国被人熟知。随着中国消费市场的崛起,在中国品牌国际化方面,您认为未来平洲会不会走出一两个翡翠玉器的国际品牌?
施宗颖:可能会,但是很难,要走很漫长的路。为什么说玉石这个行当很难出大的品牌呢,其实关键不在要不要缔造品牌,而是消费者的认知有没有提高。任何一个品牌或者东西做得再好,消费者没有这种意思,尽管他认为这个好,但是觉得它贵、有替代的话,他愿意使用替代品。所以不是说我们不想去做,而是在这个市场行情下,很难产生出大品牌或者国际品牌。
跟以往相比,现在的市场对于我们作品的要求更高了,但是反而来买东西的人没有以往那么积极,一是市场可能没有以往那样的火爆了,二是以前可能有100个人来买东西,现在变成可能就一两个人来问问,还不一定会买。这个时候我们是坚持自己的想法去缔造高水平的品牌或者高水平的技艺传承下去呢,还是迎合市场、迎合消费者去改变自己?大部分时候是逼得我们要改变自己去迎合市场,现在买玉石作品的消费者或者收藏者还没有办法让我们下定决心,要一定一心一意去做品牌。
南方+:王国清老师,是什么样的机缘巧合让您从木雕转做玉雕并一直专注这个领域?
王国清:其实从事玉雕行业对于小时候的我来说是很偶然的一件事情。我们福建莆田大部分雕刻是木雕、寿山石雕、石雕、铜雕,我在1997年看了中央电视台报道香港珠宝展的场景,觉得在雕刻领域珠宝、翡翠作品本身的价值可能已经高过了原料价值。而且翡翠雕刻那时候在我们那里还很少,我觉得发展前景应该会好一点。当时看完香港珠宝展的新闻,我就希望自己有一天也通过翡翠雕刻这个门类进入雕刻行业。1998年,我十五六岁就来了广州学习。
刚入行的时候也很困难,因为这属于民间手艺,所以要怎么做,做哪一种,都跟着师父,师父做什么我们就学什么,跟着师父学做人物,做了几年,2006年我就出来做自己的心清阁工作室,一直到现在。
翡翠的雕刻,必须要读懂材料才去做设计。对于雕刻师来说,翡翠雕刻一是工作,二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三又能靠这个吃饭,我觉得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
王国清介绍一块原石如何雕刻才能让其价值最大化。
王国清介绍一块原石如何雕刻才能让其价值最大化。
南方+:您被业内誉为佛像人物专业户、观音王,是公认的观音像做得最好的玉雕师之一。您认为一名优秀的玉雕师,应该具备怎样的技能和品质?
王国清:我觉得这些只是市场上大家给我们的称呼。做人物,选材料很重要,很多人觉得做人物很简单,其实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很难。为什么简单?因为我们本来就是人,有时候一个人物的动态画得不是很到位,自己做动态,照照镜子比一比,自己的动态是最好的样板。为什么难?因为做得好不好在于心境是不是平稳、平静。其实做我们这个行业也是在修行,只不过修行的方式不同。另外,对于材料的理解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点。
南方+:您还有一个身份是广东省雕刻艺术研究会会长,这些年您一直致力于为平洲玉器珠宝行业的发展建言献策,不遗余力地向外界推广平洲玉器,同时链接各种资源进行玉雕人才的培养,您认为当下的产业环境,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技能型人才?
王国清:广东省雕刻艺术研究会是一个平台,不管是我们自己办的展览,还是我们出去参加展览,都可以借助研究会的平台互相交流,比如我们去苏州、上海,遇到做白玉、和田玉的雕刻师,怎么做好看,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可以互相学习。以前没有研究会的时候,我们各做各的,出席活动都是一个人。有了研究会之后就可以组成一个集体,比如说10个8个人就是大团体,出去学习感受就不一样。研究会每年也有技能竞赛,对于年轻后辈来说也能帮助他们完善手艺。
王国清玉雕作品。
王国清玉雕作品。
施宗颖:手工艺从业人员需要一个集体对外或者圈子内部的交流平台,有时候没有一个带头人,事情很难做成。比如我们到外边去游学,一个人看到的东西有时候不如一群人讨论后产生的想法,学习过程中的交流氛围我觉得是很重要的。那研究会能有这样的一个氛围,是因为我们大家都把它当成自己的事情,同时也是圈里人成长的平台。我们自己从一个学徒一步步慢慢走过来的时候,也希望有这样的平台,把经验教给所有行业里的人。希望平洲、广东乃至全国的雕刻师,都能通过这个平台相互交流学习,慢慢提升成长。
南方+:陈梅泉老师,您是三位玉雕大师里年纪最小的一位,在平洲玉雕界算是后起之秀,作品这些年也获奖无数。作为一名玉雕工匠,您认为从敬仰前辈、成为前辈到超越前辈,需要怎样的坚守和改变?
陈梅泉:我个人感觉,一定要有自己兴趣的点,我主要是从小就画画,所以我就很喜欢。做手艺还要坐得住。一路走来,我感觉一定要有一个核心的目标,我喜欢就OK了。
南方+:在您从业这十多年里,您将不少年轻人带入行,言传身教,将他们培养成优秀的玉雕师。如今,不少年轻人都不想进工厂,对于需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传统雕刻技艺也难有热情。您是怎样打动这些年轻人,带他们入行,让他们喜欢这行?
陈梅泉:就像施、王两位老师教我的那样,只要我肯学,他们就肯教。首先就是包容,不会很传统地必须要约束他们,而是允许他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允许犯错,因为有些年轻人的想法很前卫,很个性。我会让他们自己先拿一些普通材质的石头练功,先培养兴趣,再在他们的兴趣点上进行调整,选择分组,有雕神兽的、花鸟鱼虫、专门做宗教题材或者人物等。
陈梅泉在工作室内介绍玉雕的核心在于对石头的理解。
陈梅泉在工作室内介绍玉雕的核心在于对石头的理解。
南方+:翡翠玉石在很多国人眼中是传家宝、奢侈品、文化符号,还是情感的传承,但外国人则对此知之甚少,甚至不愿意去消费。想要更多外国人认识、喜欢上中国的翡翠玉器,还需要做哪些努力?
施宗颖:那可能就要脱离玉本质的价值,通过一些设计理念去打动他们。因为国人对玉的情结比任何一个国家的人都要深厚,比如买个设计款翡翠,国人关注的可能是它的材质价值几何,而非创作价值有多少,国人使用玉的方式方法也有一套自己的传统。但是到了国外,他们可能就把玉改变成一个实用的物件,比如一盏台灯、一个壁龛,他们不在意我们文化里的使用,更注重好玩或者实用,价值观不一样嘛。
南方+:从玉雕大师的视角出发,目前行业有没有遇到困难或问题?
王国清:最主要的困难是人才断层,不止翡翠雕刻,木雕、石雕,手工艺每个行业都在断层。现在的年轻人很难沉下心去,觉得互联网、自媒体这么发达、这么透明,我为什么要去做手艺呢?但是真的能够留下来的,首先是他自己感兴趣,其次是非常纯粹地,想雕什么就雕什么,以兴趣点切入,去走进这个行业。
文字/脚本:南方+记者 梅子仪 马华
出镜/主持:和利
拍摄/剪辑:陈俊彦 张文愿 苏凯钦 李育升
海报设计:吴颖岚 潘洁
统筹/策划:马华 和利 何伟贤
制片人:和利 马华
总监制:陈韩晖 赵兵辉
出品:南方产业智库
内容支持:和利探宝、宝创会传媒
特别鸣谢:平洲玉器珠宝小镇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