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外贸进出口等指标增速居全省前列、率先试点建设绿能示范产业园、获评“国际花园城市”“中国长寿之乡”、全市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0万元……
这一张张厚重提气的成绩单背后,是2024年阳江以“百千万工程”为牵引,以“营商环境年”建设为抓手,按照阳江现代化建设施工图,凝心聚力拼经济、谋发展、惠民生、保稳定的赶超努力。
迈进2025年,阳江的各项工作已经全面铺开。阳江将锚定“更好承接大湾区辐射、打造西海岸重要支点”战略定位,以“提升落实年”为工作主线,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奋力推动阳江综合实力加快实现新跃升。
迈上新征途,发出动员令:抢抓阳江最好的历史发展机遇期,乘势而上、奋楫笃行,全力以赴推动省委“1310”具体部署在阳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新支撑
科技赋能“向新力”
化“算力”为“马力”,总投资额约68亿元的阳江绿色智算中心近日正式签约。
据了解,该项目将打造10000P(1P算力相当于每秒1千万亿次浮点运算),实现汇聚100+高质量数据集、孵化1000+行业模型、服务10000+客户、带动500+亿元人工智能产业的目标,形成以阳江为中心的粤港澳大湾区绿色算力示范中心。
以绿色智算中心为缩影,近年来,阳江紧紧抓住深度“融湾入圈”机遇,发挥比较优势做深做实绿能之都,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成链成群,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狠抓新型工业化,阳江基于自身的资源和禀赋,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法:坚持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新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三箭齐发”,改造、改进、改优产业结构和产业形态,塑造产业新形象。
在传统产业升级方面,技术改造成为企业保持竞争力的关键。众多企业积极响应,持续加大技改投入,五金刀剪、轻工纺织等产业逐步摆脱传统发展模式的束缚,向智能化、绿色化、品牌化大步迈进,围绕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发力,实现了质的飞跃。
在培育壮大战新产业与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上,阳江不遗余力。新能源领域,阳江全力建设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积极构建风场、装备、创新、应用服务全产业链,推动风电产业国际化发展,并通过产业联盟、运维平台建设等举措,催生风电循环利用新业态。在商业航天方面,创新发射中心及科创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紧锣密鼓,有望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引领阳江迈向高端制造业领域。
在未来产业方面,阳江发挥空域优势,挖掘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发展试飞测试、低空旅游、低空制造等业态;布局小分子药、宠物药等新赛道,打造大健康产业集群;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在生产制造、医疗教育、城市管理等领域深度应用;发展研发设计、工业设计、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检测认证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思路清晰,路径也明。发展新质生产力,建立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新服务,需要先立后破、先行先试。“四链融合” 生态构建是阳江科技赋能的关键之举。
科研创新平台建设成果丰硕,院士专家工作站、省实验室与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发力,吸引众多领军人才与创新团队汇聚。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凸显,在研发投入、技术改造上持续加码,“链式改造” 带动产业协同创新。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深入推进,为产业发展精准培育适配人才。金融服务体系多层次构建,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在促进产业集群“产业森林”的过程中,阳江正从“小而美”“小而精”向“大而强”的产业集群转型跨越。
产业向“新”而行,科技向“产”进发,阳江已吹响了新号角。
新面貌
奏响城乡发展“协奏曲”
实施“百千万工程”是开创乡村振兴广东路径的一个崭新开始,也是阳江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具体路径。 放眼阳江大地,创新的实践、奋进的轨迹俯拾皆是。
阳江与珠海合作建成了省内最大的市级“反向飞地”和4个县级“反向飞地”;阳江已累计打造152个全国、全省特色农业产业专业镇(村),成功申报国家生蚝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海陵岛—阳西渔港经济区成为国家级试点,全市粮食总产量、单产量均创新高。
阳春点状供地入选全省“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典型案例,在全市总结推广联农带农、农业生产大托管、“土地信用中心”和“股份田”等多种模式,2024年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0万元以上。组织群众220余万人次参与城乡环境整治,打造首批32条风貌示范带。
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堡垒最薄弱处正是突破口。只有整顿好“软弱涣散”、清除好“顽瘴痼疾”,方能实现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针对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还不够强的问题,阳江深入实施“县域经济40条”等政策,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和新型储能、先进材料、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文化旅游等富民兴村产业,做强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在“百千万工程”的带动下,以阳西县入选全省首批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为契机,阳江加快提升县镇村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促进城市片区化建设、组团式发展,推动中心城区设施集成、功能优化、景观提升,构建起产业升级、人口聚集、城镇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推动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在基层不断提升优化。
继续用好政府“有形之手”、用活市场“无形之手”、发动群众“勤劳之手”,2025年,阳江将加力提速“百千万工程”,在县域经济、镇村建设、人居环境、体制机制、社会力量等方面持续用力。
——“一县一策”支持各县(市、区)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海洋渔业、海水种业和富硒产业;
——建立健全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常态化、长效化机制,高标准建设一批连带成片的风貌示范片区;
——统筹推进扩权强县和赋权强镇改革,深入开展新型城镇化试点金融专项行动;
——“一村一策”巩固和进一步提升农村集体经济收入。
历史反复证明:只有实现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共享,才能奏好“协奏曲”、共绘“一张图”,推动“百千万工程”不断走深走实,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跨上新台阶。
只有聚焦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等难点、痛点,把“改革”作为关键一招,加快推进集成式改革,才能不断释放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动能。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比学赶超之下,漠阳大地正通过县镇村价值重新发现和塑造,吸引更多资金、人才的流入,呈现出城镇和农村携手并进,共享发展成果的良好态势。
新气象
打造“同标高”的营商环境
2024年,是阳江的“营商环境年”,以优化营商环境为抓手,阳江在各领域深化改革,解决了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
改革之效,并非一蹴而就。一旦破冰,就能起势。
营商环境市场化——阳江推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互促的产业核心政策体系,施行商事登记制、“交地即开工”等一批改革,持续为企业赋能助力。
营商环境法治化——阳江建立健全多元化解纠纷机制,深化知识产权保护与应用,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出台了《阳江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为经营主体提供全生命周期、全链条法治保障。
营商环境国际化——阳江对标大湾区城市,在制度创新、机制对接和标准衔接等方面加强全方位改革探索,广东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区复制推广事项落地率达97.7%。
“家有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好的营商环境就是“梧桐树”,吸引“八方来客”。2024年,阳江通过打好“1+1+3+N组合拳”,在行政审批、要素市场化、投融资等领域推出一批改革举措,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2024年,阳江新设立经营主体数量稳步增长,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2024年,阳江全年签约协议项目123个、总投资48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5%、140.7%。
没有一流的营商环境,就不能催生一流的企业。今天的阳江,已经尝到高质量发展的“甜头”,对与大湾区“同标高”的营商环境需求也更加热切。
营商环境“优”无止境。2025年,阳江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与广大企业家携手并肩,同频共振,全方位提升营商环境竞争力。
——充分发挥广东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区建设带动作用,建立健全先进经验复制推广机制,对标大湾区城市,在制度创新、机制对接和标准衔接等方面加强全方位改革探索,完善公平竞争、市场准入、产权保护、标准体系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
——落实《阳江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持续优化“三支队伍”建设,探索建立“首席服务官”制度,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打造“五心”营商环境,建设“效率阳江、服务阳江、诚信阳江”。
——深化“数字政府 2.0”改革,系统性重塑政务服务流程,健全“一件事一次办”等机制。推动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省级试点建设,积极构建数据要素市场体系。
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既体现着经济发展“软实力”,也为各类经营主体发展提供“硬支撑”。2025年的阳江,将全方位展现 “阳江质量、阳江速度、阳江温度”。
策划:杨世华 黄韬炜
撰文:赵强 姚寿高 李孔青
图片:阳江市委宣传部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