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宝安2025年“一号文”:何以冲刺工业“双万亿”?|南方观察

作者 王悦 2025-01-21 11:50

中国“工业第一城”的产业大区,正在向工业“双万亿”冲锋。

1月20日,深圳市宝安区印发实施《关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一号文”)和《宝安区关于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应用集聚区的行动方案(2025—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连续7年围绕制造业出台一号文件,从“五新”部署37项重点工作,加快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高地。

从公开数据显示的发展趋势看,宝安2024年工业总产值有望攀上“万亿”高峰;今年,宝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很有可能突破“万亿”关口。这意味着,到2025年底,宝安将成为国内罕有的工业“双万亿”城区。

制造业高位再攀高,发展动能从何来?翻看“一号文”,我们发现了这些“密钥”——

密钥:全面向新

本月初召开的宝安区七届四次党代会,明确将“新”作为奋斗气质、奋发标识、奋进目标,推进宝安各项事业欣欣向荣、由内到外全面向新。

“一号文”事关一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方向,今年的宝安“一号文”,也将“新”贯穿始终。

从文本看,“新”字共出现77次,“新质生产力”“新型工业化”“新兴产业”“新业态”“新赛道”“新能源”……每一个带“新”词汇,都是宝安全面向新发展的一丛枝丫。

“一号文”从新空间、新基石、新动能、新载体、新优势等“五新”系统推进工作,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优质“土壤”:

——加快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布局未来产业,全面打开新质生产力发展新空间。实施产业集群梯次发展战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壮大, 提升先进制造业发展能级,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顺势更替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基石。落实制造强国战略,加快传统制造业技术设备更新,推动制造业基础高级化、产业现代化,夯实制造业跨越发展基础。

——加快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注入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产业科技创新组织方式,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打造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最优区。

——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深化拓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载体。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相融相长、耦合共生,深化业务关联、链条延伸、技术渗透,培育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加快优化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不断增创新质生产力发展新优势。加强政策实施和预期引导,有效解决企业合理诉求,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示范区。

当然,宝安之“新”不止于望向未来的眼界,更在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实效,“一号文”中,“创新”出现24次,“应用”出现15次,“平台”出现10次,“融合”出现9次,“基地”出现9次,“落地”出现6次……一个个高频词汇勾勒出宝安的“施工图”。

有图,还有“日程表”。今年的“一号文”首次附上了年度重点任务分工表,明确发展壮大优势战新产业等20项主要任务,壮大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等37项重点工作,细化的103条具体任务、305条工作措施,以及责任单位、具体责任人、完成期限等,加压奋进,“向新”行动了起来。

密钥:因地制宜

今年,宝安“一号文”的标题是《关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首次出现“因地制宜”,引人注目的同时,也透露出宝安对发展工业全新的思考和探索。

“因地制宜”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法,重在实事求是、因势利导,探索与当地创新资源禀赋相适应的发展道路。

作为深圳的制造业“基本盘”“压舱石”,宝安很早就明确了前进方向:制造业,而且是先进制造业。自2019年起,宝安连续7年围绕制造业出台一号文件,就是将宝安的产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培育壮大具有宝安特色的新质生产力。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宝安御风而行的根本。宝安是国内制造业门类最齐全、链条最完整的区域之一,拥有制造业企业5.45万家,占比超过深圳的1/3。强大的制造业锻造出向上攀峰的强劲“火车头”,宝安在全国产业百强区、创新百强区、新型工业化综合实力五百强区等“榜单”上均位居第二,新质⽣产⼒综合指数排名全国百强区第五。

先进制造业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点领域,也是宝安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宝安在超高清视频显示、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智能终端等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优势明显,晋升全国新型PCB产业十大集聚区第一区,低空无人机、激光获评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在此基础上,“一号文”提出以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为发展方向,在“一集群一链主(龙头)、一平台、一政策、一园区”的“四个一”工作体系下,优先发展十大重点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优势产业集群。

与“一号文”同步推出、聚焦人工智能产业的“行动方案”,也是宝安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缩影:作为深圳发展人工智能的主力城区,宝安已集聚424家人工智能企业,其中规上企业267家,占全市的20%,湾区“AI+场景第一区”已成为宝安的新“标签”。

根据“行动方案”,宝安将开展“人工智能+”行动,用两年时间,引育3至5个行业龙头企业,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600家,形成50个以上人工智能深度应用项目,带动人工智能产业突破550亿元规模人工智能创新应用集聚区成形成势,为深圳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及人工智能先锋城市,注入新动力。

密钥:长期主义

这几年,面对不稳定、不确定的外部环境,长期主义日渐成为共识。然而,知易行难,“一张蓝图绘到底”需要强大的底气和信念,更需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

翻阅过去7年的“一号文”,能看到宝安一以贯之践行制造业当家、久久为功锻造产业“脊梁”,也能看到宝安如何乘势而上、御风而行:

2019年,宝安首次围绕制造业出台“一号文”,十大项任务的第一项就是“壮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如今已成宝安产业的一大亮点;第七项“实施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计划”,较当年11月首次提出的“两业融合”,早了数月。

2020年的“一号文”提出实施“5+3”工程,集成电路、高端装备、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出现在文件导语部分。

2021年的“一号文”以“工业互联网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为主题,率先拥抱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风口”。当年底,宝安获评全国五星级工业互联网领域产业示范基地;至今,宝安已建立健全工业互联网网络标识、平台、安全三大基础体系,9000余家企业实现“上云上平台”。

2021年9月,前海“扩区”,将宝安、南山部分区域纳入合作区范围,前海的2/3在宝安、宝安的1/5是前海。2022年的“一号文”也因此有了许多前海元素,宝安明确提出依托前海优势,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2023年的“一号文”中,宝安构建“六大工程、一环境”体系,明确了30项具体举措,推动先进制造业加快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

2024年“一号文”中,宝安聚焦新型工业化提出7个“新”,同步出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三年行动计划”,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脚踏实地,步步成踪。宝安的样本价值不仅在于坚守制造业,其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历程也颇具启示。

积势蓄力,突破在即。如今,宝安站上了产业由“大”变“强”、城区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上,经济总量预计突破5500亿元。全面向新的“新宝安”,正向人们走来。

撰文:王悦

编辑 王飞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