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白村干部变身“带货主播”,助土特产“触网出圈”

作者 邓建青 2024-09-13 10:31

“我们的月饼采用传统工艺手工制作。”“这个柚子又甜又多汁。”……茂名市电白区小良镇电商基层示范站里,各村“主播”在镜头前卖力地介绍着本村的农特产品。

“欢迎来到沉香直播间,下面为大家介绍的是本地产的天然沉香。”观珠镇沙垌村几乎家家户户经营沉香生意,村干部们正通过直播平台介绍家乡的“土特产”。

观珠镇沉香墟日直播活动现场。

观珠镇沉香墟日直播活动现场。

“我们的产品咸!香!脆!甜!”“不脆不甜不要钱!”直播间里,沙琅镇谭儒村干部张两广妙语连珠。从一名“直播小白”变身“带货主播”,张两广感受到了电商带来的活力。

近年直播风潮兴起,成为乡村振兴“风口”。电白区委、区政府通过“支部引领+党员带头+能人带动”等方式探索电商助农路径,动员村级党员干部加入“直播大军”,用一根网线、一部手机畅通销路,让土特产走出乡村。

支部带头 搭建直播平台

“牛大力没货了,给补下货!”“年糕怎么做吃好?口味如何?”“优惠券还有吗?”在小良镇电商基层示范站,直播间里评论不断滚动,“一村一主播”直播助农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开展。

近年来,小良镇党委抓住直播带货的“流量”优势,积极探索“党建+电商”发展模式,开展“一村一主播”活动。2023年至今,当地共举办农村青年电商人才培训班3期,培训100多人,带动各村村民“触网”,发展电商农户9家,年销售额达1000多万元,每年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超50万元。

小良镇“一村一直播”助农产品展示。

小良镇“一村一直播”助农产品展示。

与小良镇类似,“支部+合作社+电商”模式正帮助电白各乡镇提高农产品收益、推动集体经济加速发展。

电白引导乡镇立足资源禀赋,由村集体创立村干部直播间,盘活村集体闲置房屋作为直播场所,整合“新农人”“农创客”、乡土人才等力量,开展直播带货。同时,引导信誉高、合作意向强的企业入驻乡村,统筹利用村和企业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实现“村集体+企业”发展共赢。此外,还以实力较强、基础较好的村为中心,聚合周边同类产业的村,通过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形式,整合农业、直播人才等特色资源,共建直播阵地,联合开展经营,实现抱团发展。

比如,由观珠镇葛山村党支部统筹执行的“首届‘葛山杯’乡村振兴助农电商直播大赛暨乡村振兴电商产业交流营”活动就收获颇丰。大赛期间,电商直播单量达2.5万单,营业额超500万元。

三级培训 壮大直播带货队伍

“一开始不懂操作和介绍产品,一场直播下来没成交几单。”谭儒村“两委”干部回忆起刚开始接触直播的时候,对自己的手忙脚乱仍然记忆犹新。

“参加了区、镇、村组织的几次培训后,我自己的直播销量起来了,现在我还协助村里举办农村电商培训班,给大家介绍经验。”如今,张两广成为了村里的“直播达人”。

张两广在直播中。

张两广在直播中。

最火爆的一次直播中,张两广的直播间有7万多名网友在线观看,全场成交3万多件农产品。近几年,他还协助村里同时开展农村创业培训班、农村电商培训班和农村手工培训班80多班次,培训学员526人次,吸纳超98名外出务工妇女返乡发展农村电商。

电白区举办电商培训班。

电白区举办电商培训班。

缺乏直播经验,是村干部带货的普遍性问题。为此,电白从电商直播培训入手,健全区、镇、村三级培训体系。

在区级,举办电商直播专题培训班,在各类村级干部培训班中加入直播课程,有针对性得提升村干部业务能力;在镇级,依托乡村振兴培训学院镇级分院,大力开展农村电商技能培训;在村级,通过送课下乡、导师帮带、主播讲堂等培养举措,培育壮大村干部直播带货队伍。近年来,区、镇、村已举办电商技能培训班24场次,参加培训的村干部达3000余人次。

打响招牌 促集体、村民双增收

“我们的杨梅酒已经通过SC质量认证,我为马踏杨梅酒代言。”在直播间,马踏镇黄羌村党支部书记和驻村第一书记自豪地向大家介绍着自家特产。

以直播带货方式联农带农助农,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农民收入,为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马踏镇依托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资源建立“马踏优品”电商平台,开展“书记”直播带货、“‘杨梅’吐气”“‘荔早’弥香”等产品推广活动,2023年以来举行直播带货11场次,销售农副产品超240万元,为集体增益近20万元,助农增收超268万元。

马踏镇黄羌村党支部书记在直播间热情讲解杨梅酒。

马踏镇黄羌村党支部书记在直播间热情讲解杨梅酒。

在更高的层面,电白正以村干部直播间为桥梁纽带,将各方力量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凝聚起来,带动共同发展、增收致富。

其中,出台《茂名市电白区村级集体经济收益与村(社区)干部奖励待遇挂钩指导意见》,支持鼓励村干部通过直播带货等途径发展集体经济,根据村干部劳动投入、作用发挥等情况,对年度集体经济收益增量1万—10万元、10万—30万元、30万元以上的村(社区),分别按当年度集体经济收益增量中拿出不超过20%、25%、30%的比例进行奖励;探索“村集体+企业+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由村集体组织生产经营,村干部负责带货销售,引导农户通过土地流转、代管种植、交售订单、入股分红等方式获取租金、薪金和股金,实现农业提效、集体增收、农民获利。

南方+记者 邓建青

通讯员 丁彦

编辑 李阳诗
校对 钟惠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