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瑶山隧道于1988年12月建成通车,是中国第一条通车的超长双线电气化铁路隧道,曾经是中国最长的铁路隧道。隧道位于广东省北部韶关市西北坪石至乐昌间的京广铁路衡广复线上,自北向南穿越大瑶山,全长14.3公里。
张滩站位于大瑶山隧道南头8公里,京广铁路与京广高铁交汇处。这里群山怀抱,苍翠碧绿。站内共有上下行4条股道,张滩信号工区有老、中、青年8名职工驻守在此。春运期间,每天250多趟南来北往的旅客列车穿越大瑶山隧道。
在张滩信号工区,5台电脑屏幕显示着种类繁多的曲线图数据信息,键盘声、电话铃声此起彼伏。广铁集团广州电务段张滩信号工区信号工黄志行端坐在电脑旁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咨询回答。
即将满60岁的黄志行,日常负责道岔、转辙机、信号机、轨道电路区段等信号设备维修养护工作。上世纪80年代,大瑶山隧道还在建设时,黄志行从部队转业。1988年加入了铁路大家庭,他先后在大坑口、梅村、乐昌等地从事信号工岗位。2000年,积极响应铁路号召,黄志行主动请缨来到了张滩信号工区,一晃眼他已在工区岗位上度过了25年。因为待人和蔼可亲,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老黄。
凌晨2时,值班室里映射出几盏暖黄灯光。黄志行身穿厚棉衣棉裤,提起笨重的工具箱走到工区门前。老黄大嗓门藏“细心话”:“上下行股道无车,可以上道”。
工友们紧接着有序步入铁路通道铁门旁,沿着蜿蜒的铁轨开始养护作业。身强力壮,黄志行干起活来还是和年轻人一样雷厉风行,动作麻利,说起今年要退休了,呆呆地愣了一会儿神。
“罗文,轨道电路箱检修不能手摸钢轨,带好安全手套,注意敏感元器件焊接”。
“欧阳航,注意碎石块不要掉入道岔缝隙处,现场确保作业安全”。
“唐文龙,下道时携带的工具材料都要及时清点,防止料具遗留在现场”。
“黄师傅”犹如“唐僧念经”开机了,这些年的唠叨如同和工友们日常打招呼似的,成为了工区安全管理的“平安经”。检修时,“唠叨嘴”变成了“婆婆嘴”,熟悉的唠叨声又传入耳畔,此起彼伏地回荡在山区间。
黄志行熟练地拧直型叉头、卸鼓形销,利索地掏出工具。道岔的沙沙声和工具碰撞的嘀嗒声像一曲黑夜里的“交响乐”,他半蹲在路基旁边,仔细标记垫片的位置,接着拿起一把开口扳手,拧紧豁口,找到合适的角度垫隔在套筒上。“砰砰。”钢套好了。
老黄紧接着俯下身,调整蹲姿,对着头灯照射的角度,打开转辙机箱盒,依靠缝隙微弱亮光,来回操纵着道岔。现场每分每秒都很珍贵。道岔调试既是体力活,更是技术活,精度要求非常高。忙忙碌碌,起早摸黑。这样披星戴月,年复一年地坚守在岗,就是黄志行的真实写照。
凌晨5时,工友们回到工区,脱掉厚重的外套,尽管略显疲惫,但脸上的笑容却透露出对工作的执着。“每次区间作业完,都需要根据室外现场照片进行图实核对,准确了才算是每次外出的‘满载收获’。夜正转向早晨了,这个时候我们才能正常入睡。”黄志行说。
黄志行身为“老铁路”,在今年三月份就要退休了,在退休前赶上最后一个春运。
25年了,工区就像一个带着故事的“老伙伴”,历经了岁月洗礼,见证着铁路的变化。工友们结束一晚的忙碌进入梦乡时,黄志行还在忙碌着白天工作计划。
这个春节,在老黄的照料下,张滩站区年味拉满,工友们和车站值守人员相聚一堂,食堂精心准备了丰盛的鸡肉火锅、油焖虾、清蒸鲈鱼、香芋扣肉、饮料,让大家感受浓浓的年味和家的温暖。工友们对黄师傅厨艺赞不绝口,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香喷喷的饭菜,在欢声笑语中表达着对新年的期盼。
“00后”新入职欧阳航表示“在我入路半年多时间里,黄师傅用专业技能传授给我们宝贵知识,每次干活有他在,大家很安心。在以后工作中我们也会弘扬老黄精神,干好本职工作”。
这是黄志行的最后一次春运,也是他在岗位和工友们吃的最后一个年夜饭,工友们脸上都流露出太多的不舍。
来源:广铁集团
通讯员 邓智云 胡靖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