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带着ECMO转运,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接力”。
87公里,1小时18分钟的车程,是王先生经过最远的路。
由于当地县级医院救治条件有限,这位心脏骤停患者,必须在ECMO(体外膜肺氧合)的支持下,从清远转运到韶关。
2024年12月12日12:45,救护车从粤北人民医院呼啸而出,奔向清远一县级医院,把王先生接回。车上的ECMO、呼吸机、监护仪等设备,让救护车成了“移动ICU”。
21天,是王先生在粤北人民医院ICU度过的日子。
到达韶关后,在医护的努力下,他扛过了出血关、脏器衰竭关、感染关、营养关,成功脱离病危,转出ICU。
事实上,自2019年该院首次开展ECMO技术以来,已经成功开展131例。
而这一次,是医院首次跨市带机转运。“长距离的带机转运是难度最大的。”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孙烨说,平常带机转运的模拟训练,为这次成功奠定了基础。
87公里生死转运
当接到这项重大的转运任务时,邓龙的第一反应是紧张。他是重症医学科住院总医师,同事们都叫他“老总”。
“我们有应急预案,平常也做过模拟训练,但这毕竟史无前例。”邓龙说,那天中午,他扒了两口饭,就和蒋红云坐上了救护车。蒋红云是科室副主任护师,也是ECMO救治小组成员之一。
12:45,救护车载着满满当当的急救设备,以及重达百来斤的ECMO设备出发了。车子在乐广高速上往南驰骋,两人开始了一场“口头推演”。
ECMO蓄电池不行了,怎么去改手摇泵;管流量突然上不来,应该怎么去调;出现并发症等意外情况,要怎么处理……时间在两人一问一答之间很快过去,紧张感也缓解不少。
一到达当地医院,他们推着ECMO进入了ICU。“第一眼就看到病人鼻子一直在淌血,血压不是很好,机器转速已经到2000多。”邓龙说,在当地医院又花费了一个多小时忙着止血。
时间不等人。他们立即开启换机程序——把管子从当地医院的ECMO机器撤下,插到自带的ECMO中。“十几秒就必须操作完毕,难度不高,但手得快。”
回程的路上,一路没有什么交流,两人紧盯着监护仪的各项指数。血压不好,就补液扩容。邓龙还要根据血压的变化,来调整机器的流量。
在这狭小的空间中,ECMO代替心脏在工作,机器绝不能出现任何故障,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幸运的是,没有什么波折,之前“口头推演”的意外状况都没有发生。
17时3分,在粤北人民医院2号楼绿色通道里,救护车抵达,把王先生送入了ICU。“心里的那块石头落地了。”邓龙说。
走钢丝般的治疗
“一看就知道是很危重的病人,全身都是管子。”孙烨在病人抵达前,就从家里往医院赶。他说,病人血压是用大量的升压药顶住的,ECMO的转速已经很高了,转速高意味着泵血多,“这说明病人的心脏几乎不怎么跳。”
转入重症医学科时,王先生神志昏迷,多器官功能衰竭,同时全身多处出血、全身浮肿,鼻腔流血不止。
在入院的第一时间,重症医学科主任刘易林、副主任孙烨,以及ECMO救治小组成员开始讨论病情,并确定了治疗方案——持续给予ECMO、呼吸机、CRRT(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等治疗。
当前,持续抗凝成了首要任务,抗凝就是防止血液凝固。为此,医院发起了多学科会诊。
在ICU里每一次多学科会诊,都是现代医学对死神发起的“圆桌谈判”。多领域的医学专家力求得出治疗的“最大公约数”——如何维持ECMO顺利运行又要避免出血加重。
孙烨解释,正常人的血液在血管里流动,不会凝固。而病人的心脏无法工作,是ECMO把血液从血管里引出来,在机器里处理后,再输回体内。血液在体外的这段时间,就会凝结。
“这就跟走钢丝一样。不管是出血过多,还是血液凝固,都会直接危及生命,必须在二者中间不偏不倚地走下去。”孙烨说,我们要对其做严密地监测,反复查凝血功能,精准调节抗凝方案。
感染是同样要直面的难关。当天,王先生出现畏寒发热、感染指标升高、血压下降至休克等情况。这是败血症导致的感染性休克,医护团队立即给予精准抗感染方案治疗。
13日,王先生各项指标有好转,但不确定因素仍在蛰伏。
21天连闯四关
“说实话,一开始我觉得希望不是很大,病人来的时候就已经多器官衰竭了。”主治医师刘科成是王先生的管床医生,也是他的“第一负责人”。
在家属谈话环节,刘科成跟家属充分地交代了病情,让其做好心理准备。“如果漏了任何一种可能性,后续怕家属接受不了,对家庭的打击会很大。”刘科成说,讲清楚后,家属仍鼎力支持,这对医护工作也是“强心剂”。
第二天,王先生有好转,心脏功能也有恢复。科室内部反复权衡利弊,在确定药物能稳住心脏功能的情况下,撤掉ECMO。
“如果持续上ECMO的话,脑出血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大,这会变成植物人。”刘科成说,救活一个植物人对家庭而言,仍旧是毁灭性打击。
尽管指标好转,撤下了ECMO,刘科成仍不能给家属“打包票”。每天多次的谈话环节,氛围异常沉重,“病情如同定时炸弹一般,现在还没有松懈的可能。”
未来的日子里,抗凝治疗和抗感染治疗并驾齐驱,在护理团队严格的营养管理下,在入院第六天,王先生迎来明显好转——呼吸功能逐步恢复,神志清楚,四肢有力。当天,他撤除呼吸机。第13天,王先生肾功能开始恢复。
2025年1月1日,新年第一天,王先生也迎来了“新生”——成功转出ICU。刘科成仍清晰地记得最后一次家属谈话,他开心地分享着王先生病情的好转。
至此,王先生成为粤北人民医院第111位ECMO救治的病人。
“ECMO管路里流淌的不只是血液,更是一个家庭的全部星光。”重症医学科主任刘易林感叹,医学技术的进步让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挽救了更多家庭。
文字:南方+记者 叶志强 通讯员 王兴平 周祖明 卢艳萍
拍摄/剪辑:南方+记者 叶志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