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人在传,我总演大导演的戏,好像资源很深厚的样子,其实不是的。”青年演员张宥浩在接受《南周文娱》专访时,为自己辟谣,“只要看到好剧本和好角色,我就一定会去演的”。
张宥浩作为演员的成长轨迹非常亮眼。中戏毕业,20岁出道;22岁,参演爆款古装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25岁,在管虎执导的电影《八佰》中,有幸目睹“影帝同台表演”的盛况。此后,他又相继与韩寒、陈凯歌、曹保平等一众大导演合作。今年30岁的他,入行恰好十年,参演文晏执导的新片《想飞的女孩》,并随剧组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之一的柏林电影节留下足迹。
这份亮眼履历背后,是精准的判断力。《涉过愤怒的海》试戏阶段,他就意识到这是“十年都不可能再碰到的角色”,直言“试了三四次试戏才见到曹导本人,之前都是在跟他的副导演试戏”。
也正是看了《涉过愤怒的海》,文晏导演才向他抛出橄榄枝。在《想飞的女孩》中,张宥浩饰演的阿明是一个内敛的、温和的便利店小哥,也是刘浩存与文淇这两个女孩间的桥梁。回看五年前,他还是坐在管虎导演监视器后的偷师者,到如今已成长为戏中静默的守望者,新生代演员的成长轨迹在他身上清晰可见,“(现在)是我们这群人的时代了,更多的角色会需要我们,更多的导演会找到我们,更重要的戏份会交给我们”。
但对于演技类综艺的邀约,张宥浩都拒绝了。“其实每年都有找我。我一直认为,演技这个事情是没有统一评判标准的。另外我听说(节目准备的)时间精力非常短暂,我自己都没有吃透的话,我是不敢去,也怯于去展露这一面的。”
南周文娱:在电影《想飞的女孩》中,你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
张宥浩:我在片中饰演的阿明是一个在影视基地旁边开便利店的普通人。他性格比较内敛,之前可能犯过事、打过架,有过一些(特殊的)经历。所以他在看到田恬(刘浩存 饰)时,生出一种同情心和同理心。
我们也跟文晏导演讨论说,阿明和田恬之间有没有好感和喜欢?我们要表现出来吗?我们想了一下还是决定,即使有好感都是单方面的,我们不过多地去展现,阿明就是一个在行动上默默支持田恬的人。
我觉得田恬和方笛之间的关系能够重建,也都是因为阿明,他是整部电影当中为数不多的好人。在日常生活中,其实有很多这样的男性,性格温和,愿意去做一个助力点,帮助、支持女性。
南周文娱:你会介意在这部女性电影里的发挥空间没有那么大吗?
张宥浩:它都把我带去柏林了,我还介意什么呢?(哈哈哈)我非常喜欢做这个绿叶。
其实不是发挥空间的问题,我们拍的过程中并没有限制,你可以尽情地去演、去设想,这个角色有很多前史或者将来的样子,甚至都拍了这些内容。只是最后呈现出来的稍微弱一点,但我觉得只要服务到整部电影,他就是一个好角色。
而且实话说,现在女性为主的电影更多了,难道我就不吃饭了吗?我还是得吃饭,还是得干活呢。
南周文娱:戏里戏外,跟刘浩存、文淇都有怎样的互动?
张宥浩:跟浩存是第二次合作,对手戏更多,所以聊得也更多了。我发现她对角色、演戏,包括她的焦虑,都是有很多要探讨的。第一次合作的时候,我就完全不了解她,也没有深入地聊过。如果还有机会,我是觉得可以再次合作。
文淇是我在看《嘉年华》《血观音》(2017)的时候就很喜欢了。我在微博关注她,她也回关了我,但是我们一直没有机会见面,直到我们一起录了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2022年),但那次也不熟。直到这次合作拍戏,我俩才熟悉了起来,私下的相处莫名其妙地就变成了“你说一句,我要跟你拌一嘴”这种模式,别人说我们像“对抗路兄妹”。
一个冷知识,那次录《向往的生活》,有我,彭彭(彭昱畅)、刘昊然、张子枫、文淇,我跟另外三个都合作过了(除了文淇)。所以这次拍《想飞的女孩》,(合作的)蓝图就又多了一位了。正好我觉得(现在)是我们这群人的时代了,这个行业里,更多的角色会需要我们,更多的导演会找到我们,更重要的戏份会交给我们。我们相知相熟,一起慢慢变得越来越好,是挺开心的。
南周文娱:你之前提过,本来是要跟文晏导演自荐上她的另一部戏,但被她叫来演这部,你是哪个点触动导演了呢?
张宥浩:文导自己说过,她以为我(之前)是只演青春戏的那种路子,青春类的角色我应该是OK的。后来,她又看了我演的《涉过愤怒的海》,演过(李苗苗)这样复杂的人物,正反各个方向都尝试过,再回来演(阿明)这种中间角色,她觉得我能够演。
我第一次见文导,她就一直在观察我,希望我多说。我从她的眼神当中,看到了她对我的好奇和探索,我觉得她肯定会找我演的。
她不说话的时候,你会觉得她像是不容易接近的那类人,但后来我们熟了,我发现她其实是一个挺逗的人,她总想要“茬”我一下,“宥浩,要不你现在给我们跳个舞吧。”我说,“啊,这么突然,现在跳吗?”她说,“气氛到这了。”也可能是大家关系越来越好了,沟通和交流就没有障碍了。
南周文娱:你对文晏导演的印象如何?你觉得女性导演与男性导演在片场的工作习惯、拍摄视角有什么不同?
张宥浩:我合作过的导演中,无论是陈凯歌导演、曹保平导演,还是文晏导演等等,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这不是从男性还是女性来区分的。我一直认为导演就是导演,不分男导演、女导演,可能是因为之前拿奖的、拍片的男性导演居多,现在有更多的女性导演出来了,才开始有这样的说法。我个人是觉得,只要这个导演是有魅力的,认真地跟大家合作、沟通、交流,这就是一个好导演。
南周文娱:你曾与多位资深演员合作过,如张译、王景春、黄渤、周迅等。从他们身上你观察到了什么共性或特性吗?
张宥浩:我第一次看影帝们表演的盛况就在《八佰》(2020年),那个剧组全是“影帝”,张译哥、景春哥、千源哥他们都在。我那会儿还小,收工了哪也不会去,就默默坐在管虎导演后面,看哥哥们的表演,原来这戏可以这么演,也可以那么演,那会儿真的学到很多。
到了后来跟渤哥、迅姐拍“怒海”(2023年),你会发现不同演员的情感输出、设计的点子,是出人意料的。他们最大的共性,是非常真挚地把自己掏出来,毫无保留。
我记得我妈——我现在一直叫迅姐叫我妈——跟渤哥有一场对手戏,我是在旁边看的,渤哥要掐她脖子,往门上还是墙上撞过去,渤哥出于保护可能会收力度,我妈就说,“没事儿,渤哥,你使劲推我,我自己可以的。你给我(力量)之后,我才有感觉。”好演员都是拼尽所有,努力到最后的。
南周文娱:你在《涉过愤怒的海》中,演了一个有点反社会人格的人;在《鹦鹉杀》中,又演了一个内心阴暗的青年。你似乎偏爱这种复杂的角色,是故事本身吸引你,还是想触碰更多表演上的可能性?
张宥浩:第一是看整个导演团队和演员,我非常想跟这些人合作;然后是看到剧本,我又被剧本的内容和角色打动,尤其是《涉过愤怒的海》,我觉得十年都不可能再碰到这样的角色了。我告诉自己,如果不努力地去试戏,把这个角色争取到,我会后悔一辈子。我当初试了三四次试戏才见到曹导本人,之前都是在跟他的副导演试戏。见到曹导后,他才把(完整的)剧本给我看,我在他的工作室里看了一下午。
我喜欢角色的丰富性跟多变性,它让我去探索更多表演上的边界,把脑子里幻想过的东西真的演出来。我觉得自己骨子里对表演是有欲望的。
南周文娱:中戏老师刘天池曾说过,你是一个情感浓度非常高的人。
张宥浩:我记得大一的一个期末汇报,刘天池老师对我说,“宥浩,假如有两个你,这边一个,那边一个。现在这边的你,身体里有非常多饱满的情感种子,多到溢出来。你什么时候能够把种子一点点从这边挪到那边,让那边的你也能够拥有情感,你什么时候就能够演好一个角色了。”我那个时候不懂,但现在慢慢懂了,就是控制,演戏的时候要控制自己的情感,控制自己的表达,包括脸部的表情及动作。
至于饱满的情感,可能我是一个同理心蛮强的人,我把自己掏出来会比别人更快一些。
南周文娱:迄今为止,有没有特别想尝试,但又感觉自己没准备好的角色?
张宥浩:有的。像聋哑听障人群,演的话要熟练地打手语,我们去做过研究,每个人的手语打出来都是不一样的,就像我们说方言一样各有特色。所以如果没法去花很多时间(学习),比如下个月就要开机,我是不敢接的,因为我怕对不起这些人,但我又特别想演。
南周文娱:有没有哪些导演是特别想合作的?
张宥浩:有,非常多。像张艺谋导演,很多有想法的新导演我也想合作。可能很多人在传,我总是演大导演的戏,好像很牛、资源很深厚的样子,导致很多新导演觉得我挺合适的,也不敢找来,怕我不接他们的戏。其实不是的,我太想跟新导演合作了,对我来说,只要看到好剧本和好角色,我就一定会去演的。
南周文娱:如果演技类的综艺找你,你会考虑吗?
张宥浩:不会,其实每年都有(这类节目)找我。我一直认为,演技这个事情是没有统一评判标准的,它只有一个基础。另外通过节目的呈现,肯定不是这个角色的全部,因为它花的时间精力极其短暂,我听说是非常短暂,连我自己都没有吃透的话,我是不敢去,也怯于去展露这一面的。所有的戏,所有的角色肯定是演员得吃透,导演得吃透,甚至电影组、剧组都得吃透,这样出来的东西才是好的。要不然的话,大家都不喜欢,对吧?
南周文娱:圈中好友里,有没有能让你凌晨3点打电话的人?
张宥浩:章宇、李现、昊然、彭彭,差不多就是这些人。拍完《鹦鹉杀》后,我跟章宇就太熟了,现在我不住北京,但是我只要一回北京,我就会联系他。然后就是问彭彭和昊然,因为李现太忙了。李现不是拍戏认识的,我们最早是同一家公司,都在那个公司努力耕耘过,到现在认识也快十年了。我们最近还在约着出去玩一玩,我现在跟李现是属于那种旅游搭子。
南周文娱:今年迈入30岁,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张宥浩:迈入30岁之前,还是有些焦虑的。尤其是29岁那年,总觉得自己好像还没有完成一件非常拿得出手的事情,作品上也好,带给社会的也好,带给所喜欢的人也好,都没有,该怎么办呢?会有这种焦虑。
但30岁一过就好多了,可能我到39岁、49岁还是会这样。我其实是一个看得很开的人,前一天有什么烦心事,生再大的气,睡一觉我就忘了,没有什么事是过不去的。
作者 | 陈玲玲
编辑 | 孟雨蒙
策划 | 佟金扬
校对 | 胡 晓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